搜索到609篇“ T波改变“的相关文章
- 血清淀粉样蛋白A、心电图T波改变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
- 2024年
- 研究心电图T波改变与血清淀粉样蛋白A联合冠状动脉狭窄之间的关联。方法 2021年6月-2023年6月的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进入本研究。研究对象总共80例,临床资料完整,心电图、血清淀粉样蛋白A检测、冠脉CT血管造影等检查均完善。由统一人员进行资料收集。使用差异性分析探讨血清淀粉样蛋白A水平、心电图T波改变等数据与冠状动脉狭窄的关联。结果 根据冠脉CT血管造影影像表现,分成病例组30例,对照组50例,其中病例组男性17例(56.7%),女性13例(43.3%),吸烟7例(23.3%),饮酒6例(20.0%),高血压病14例(6.7%),2型糖尿病9例(30.0%),对照组男性25例(50.0%),女性(50.0%),吸烟12例(24.0%),饮酒15例(30.0%),高血压病19例(38.0%),2型糖尿病7例(14.0%),将两组数据对比可见,病例组血清淀粉样蛋白 A水平4.85(2.18,11.93)mg/L比对照组血清淀粉样蛋白 A水平2.95(1.25,5.23)mg/L,P<0.05。实验组T波改变11例(36.7%)对比对照组8例(1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血清淀粉样蛋白A、心电图T波改变与冠状动脉狭窄具有关联。
- 李晓琳
- 关键词:冠状动脉狭窄血清淀粉样蛋白AT波改变
- β2微球蛋白、心电图T波改变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 2024年
- 探讨β2微球蛋白、心电图T波改变与冠状动脉狭窄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本研究起止时间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纳入我院的心血管内科的病房人群,纳入者都进行血清学检查、冠状动脉CTA、心电图检查,并且依照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是否有冠脉狭窄,将纳入者分成对照组、实验组。其中对照组纳入44例,平均年龄(57.52±8.80)岁,男性25例(56.8%),饮酒15例(34.1%),吸烟10例(22.7%),2型糖尿病9例(20.5%),高血压病24例(54.5%),和实验组纳入36例,平均年龄(60.36±9.31)岁,男性25例(69.4%),饮酒10例(27.8%),吸烟12例(33.3%),2型糖尿病11例(30.6%),高血压病26例(72.2%)。收集两组数据并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对照分析,探讨β2微球蛋白水平、心电图T波改变与冠状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结果 对照组β2微球蛋白水平(1.59±0.22) mg/L与实验组β2微球蛋白水平 1.82(1.62,2.04)mg/L对比,P<0.001。对照组T波改变5例(11.4%)与实验组T波改变11例(30.6%)对比,P=0.033。 结论 冠状动脉硬化狭窄患者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冠状动脉硬化狭窄出现心脏缺血缺氧改变,导致T波变化。综上所述,血清β2微球蛋白水平、心电图的T波改变与冠状动脉狭窄具有一定联系,或可联合用于评估冠脉狭窄。
- 李晓琳
- 关键词:Β2微球蛋白T波改变冠状动脉狭窄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体表心电图avL导联T波改变与预后的关系研究
- 2024年
- 目的 探讨体表心电图avL导联T波改变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21年2月-2022年9月于宜春市中医院就诊的ACS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按照有无不良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分为预后不良组(24例)、预后良好组(76例),均行心电图检查,比较两组心肌损伤、心电图特征,并分析影响不良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心肌损伤各项指标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预后不良组ST段压低发生率为62.50%、avL导联T波改变发生率为87.50%、ST段升高发生率为66.67%、病理性Q波发生率为75.00%,均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病理性Q波(β=2.343,OR=10.412,95%CI=3.572-30.352)、avL导联T波改变(β=1.681,OR=5.372,95%CI=1.476-19.554)、ST段压低(β=1.999,OR=7.381,95%CI=2.689-20.257)、ST段升高(β=2.096,OR=8.133,95%CI=2.934-22.544)均是ACS患者出现不良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体表心电图avL导联T波改变是影响ACS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 刘亚玲高丽娟吴莹
-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电图预后
- NT-proBNP、cTnI、aVL导联T波改变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 2024年
- 目的探讨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I(cTnI)、aVL导联T波改变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预后预测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胸痛中心的162例ACS患者临床资料, 其中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84例,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46例,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32例;单支病变患者66例, 双支病变患者70例, 多支病变26例, 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51例。比较不同患者NT-proBNP、cTnI水平及aVL导联T波改变比例的差异。结果 UAP患者NT-proBNP、cTnI分别为510.42(365.56, 630.54)pg/ml和8.20(6.50, 10.50)ng/ml, 明显低于STEMI和NSTEMI患者(均P<0.05);STEMI和NSTEMI患者NT-proBNP、cTn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支病变患者NT-proBNP、cTnI及aVL导联T波改变比例分别为804.90(680.87, 980.05)pg/ml、13.90(10.12, 15.65)ng/ml和88.46%(23/26), 明显高于单支和双支病变患者(均P<0.05);双支病变患者NT-proBNP、cTnI及aVL导联T波改变比例分别为680.84(525.50, 810.62)pg/ml、10.40(8.92, 13.60)ng/ml和67.14%(47/70), 明显高于单支病变患者(均P<0.05);发生MACE患者NT-proBNP、cTnI及aVL导联T波改变比例分别为744.54(621.17, 905.54)pg/ml、12.21(8.65, 15.54)ng/ml和86.27%(44/51), 明显高于未发生MACE患者(均P<0.05);NT-proBNP、cTnI、aVL导联T波改变单独及联合预测MACE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7、0.677、0.706和0.799, 其中NT-proBNP预测MACE发生的价值较高。结论 NT-proBNP、cTnI及aVL导联T波改变与ACS患者病变类型、病变支数和MACE的发生有关, 其中NT-proBNP预测预后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王新艳肖子亚李勇郭延吉
-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肌钙蛋白I心电描记术
-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avL导联的T波改变对冠状动脉狭窄预测的临床意义
- 2023年
- 目的探究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avL导联的T波改变对冠状动脉狭窄预测的临床意义。方法9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均使用心电图诊断及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诊断。并依据心电图avL导联T波形态分为三组:心电图正常患者30例,为正常组;avL导联T波改变患者30例,为T波改变组;多导联ST-T变化患者30例,为ST-T变化组。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有无高血压史患者的冠状动脉评分,三组患者冠状动脉主要分支狭窄程度,分析冠状动脉评分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0例患者中,57例有高血压史,33例无高血压史。有高血压史患者的冠状动脉评分为(29.94±6.59)分,无高血压史患者的冠状动脉评分为(30.17±6.38)分。有无高血压史患者的冠状动脉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冠状动脉评分与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呈正相关(r=0.162、0.274,P<0.05);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总胆固醇无相关性(r=0.043、0.029,P>0.05)。正常组、T波改变组、ST-T变化组患者左前降支(LAD)中段1.5的Gensini评分分别为(1.92±0.45)、(4.78±1.12)、(2.09±0.45)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小分支0.5、右冠状动脉(RCA)1.0、二对角0.5、LAD远段1.0、LAD/左回旋支(LCX)近段2.5、左主干5的Gensin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心电图avL导联的T波改变与冠状动脉狭窄不具有相关性,但可作为冠状动脉狭窄的预测方法。
- 邹隽张姝兰强佳琪
- 关键词:冠状动脉狭窄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AVL导联T波改变生化指标
- 中老年体检人群ST-T波改变分布及规律探究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探究中老年体检人群ST-T波改变分布及规律。方法:随机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 500例中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人均在静息状态下进行常规12导联心电图检查,观察是否有ST-T波改变,并以此分为两组[发生ST-T波改变(观察组)与未发生ST-T波改变(对照组)],收集所有对象的体检资料,分析ST-T波改变的分布特征,单因素、多因素分析中老年体检人群发生ST-T波改变的相关因素。结果:1 500例中老年体检人群中,有236例出现ST-T波改变,检出率15.73%;两组性别分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65~80岁、高血压占比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单因素分析:观察组糖尿病史比例、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大、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TC、TG、LDL-C水平高是中老年体检人群发生ST-T波改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中老年体检人群ST-T波改变检出率较高,发生ST-T波改变的危险因素较多,应加强对高龄、高血压人群的监测,针对有关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 谢璇红
- 冠脉搭桥术后心电图T波改变与心室晚电位的检测分析
- 2023年
- 目的 分析冠脉搭桥术后患者心电图T波改变与心室晚电位(VLP)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在我院心外科行冠脉搭桥术的患者105例,完善常规心电图和心室晚电位检查后得出T波直立49例,T波倒置心室晚电位阳性56例(其中T波直立心室晚电位阳性38例,阳性率78%;T波倒置32例,阳性率57%),按照心室晚电位阳性将其分为T波直立心室晚电位阳性组(T1组)、T波倒置心室晚电位阳性组(T2组)。对两组进行乳酸脱氢酶、肌钙蛋白I、肌钙蛋白T、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NT-BNP、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射血分数检测并探讨与冠脉搭桥术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T_(1)组和T_(2)组VLP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心肌酶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射血分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BNP、收缩末期容积、射血分数与T1组存在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105例患者心室晚电位阳性率比较,T波直立患者心室晚电位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T波倒置患者。NT-BNP、左室收缩末期容积、射血分数与T1组存在相关关系,进一步回归分析发现射血分数对T波直立患者更有检测意义。
- 牧丹王瑞
- 关键词:冠脉搭桥术心电图心室
- 腓骨肌萎缩症1A型患者和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患者F波改变的比较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分析比较腓骨肌萎缩症1A型(Charcot-Marie-Tooth1A,CMT1A)患者和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neuropathy,CIDP)患者F波改变的特点和原因。方法:收集自2012年1月到2018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CMT1A和CIDP患者各30例,记录临床资料、电生理指标(神经传导速度和F波、H反射)、神经功能等级评分等,部分患者行臂丛和腰丛的磁共振影像检查,分析比较结果。结果:CMT1A患者的正中神经平均运动传导速度为(21.10±10.60)m/s,CIDP患者为(31.52±12.46)m/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5,P<0.001),CMT1A患者中约43.3%(13/30)未引出尺神经F波,明显高于CIDP未引出F波的患者比例(4/30,13.3%),χ^(2)=6.65,P=0.010。在可引出F波的患者中,CMT1A组患者的F波潜伏期为(52.40±17.56)ms,CIDP组为(42.20±12.73)ms,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P=0.006),F波的出现率CMT1A组是34.6%±39%,CIDP组是70.7%±15.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3,P<0.001)。神经束蛋白155(neurofascin 155,NF155)患者的正中神经传导速度为23.22 m/s,F波潜伏期为62.9~70.7 ms,出现率为85%~95%。CMT1A型臂丛和腰丛神经增粗的比例分别为83.3%(5/6)和85.7%(6/7),CIDP患者臂丛和腰丛神经增粗的比例仅为25.0%(1/4,2/8)。NF155抗体阳性患者可见臂丛和腰丛MRI神经根明显增粗。结论:CMT1A患者F波延长反应了近端和远端周围神经的均一性改变,可以作为与局灶性脱髓鞘受损为主的CIDP患者的鉴别方法,但同时需要注意与神经结蛋白病NF155引起的周围神经损害相鉴别。F波虽然经常作为反应近端神经受累的指标,但是运动神经元兴奋性、前角细胞和运动神经髓鞘病变均可以影响它的潜伏期和出现率,F波异常需要结合患者的病因和其他电生理指标及影像学等检查手段综合分析。
- 刘小璇张朔马妍孙阿萍张英爽樊东升
- 关键词:腓骨肌萎缩症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肌电描记术
- SIQIIITIII、T波改变在急性肺栓塞中诊断价值的研究进展
- 2022年
- 肺栓塞是临床表现差异很大的心肺血管疾病,其死亡率较高,仅次于急性心肌梗死及脑卒中,近年来,随着CT下肺动脉造影的普及,急性肺栓塞的诊断率也逐渐增加,肺栓塞的诊疗方案也逐渐规范化。但非特异的临床表现、局限的诊疗手段使得其直接诊断较为困难,漏诊、误诊、延迟诊断时常发生,如何降低急性肺栓塞的早期死亡率及改善该类患者的预后仍是目前的一大世界难题。SIQIIITIII、T波改变等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心电图变化特征,大量研究表明SIQIIITIII、T波改变等心电图表现在急性肺栓塞的初步诊断中有重要意义。此文章主要对SIQIIITIII、T波改变等心电图表现在急性肺栓塞中的诊断价值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急性肺栓塞的早期诊断及有效治疗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 牛颖慧何五建
- 关键词:急性肺栓塞T波改变
- avL导联T波改变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心血管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分析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探讨avL导联T波改变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心血管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9年11月东阳市横店医院收治189例ACS患者的病历资料,检测avL导联T波改变情况与NLR值,对1年内患者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情况进行随访,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ACS发生心血管终点事件的影响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avL导联T波改变、NLR值单项及联合检测对ACS心血管终点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对189例患者随访1年,有68例发生心血管终点事件,按照心血管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分为事件发生组(68例)和事件未发生组(121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vL导联T波未改变(OR=0.035,95%CI=0.015~0.085)为ACS未发生心血管终点事件的独立保护因素,而NLR值(OR=2.144,95%CI=1.331~3.454)为ACS发生心血管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avL导联T波改变与NLR值对ACS心血管终点事件具有一定预测价值(AUC=0.851、0.684,P<0.01),且两者联合(AUC=0.903,P<0.01)预测价值较高。结论avL导联T波改变与NLR值对ACS心血管终点事件均有一定预测价值,且两者联合可进一步提高预测价值。
- 金飞燕沈江英
-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