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世查
作品数: 16被引量:13H指数:2
  • 所属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 所在地区:四川省 成都市
  • 研究方向:文化科学
  •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宋艳丽
作品数:24被引量:54H指数:5
供职机构:湖北民族大学
研究主题:民族地区 编辑出版学专业 博弈 新闻生产 数据新闻
齐特
作品数:5被引量:6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
研究主题:新媒体 视域 传播学 媒体融合 文化认同
蔡尚伟
作品数:182被引量:566H指数:10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研究主题:文化产业 一带一路 金融危机 文化 媒体
邹琰
作品数:3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
研究主题:叙事艺术 叙事 新闻资源 媒介生态 媒介
“有限创新”与媒体自觉:央媒AI新闻主播的演化及虚拟视听生产
2024年
人工智能技术进入新闻生产已有数十年,但既有研究中几乎没有专门探讨过其在视听类新闻生产中的应用。本研究尝试将视听类AI新闻主播项目置于新闻史脉络,结合语料和文本分析,回答AI主播作为视听类新闻创新的特点是什么,以及这种虚拟视听的发展可能会如何影响既有新闻生产实践。研究发现,经过20年的发展,数十个央媒AI合成新闻主播项目的发展呈现出3个递进的阶段,其最新发展显示机构媒体正集中力量打造IP化、条线化、常态化AI新闻主播。此类数智影像在虚拟指称、角色交互、场景破维等方面为更多类型的虚拟视听奠定了发展基础。“夏静”与“王冠”作为可见度较高的AI新闻主播,在法治与财经新闻领域具有独特播报价值,前者侧重日常报道的精准度,后者旨在协同真人主播打造出圈IP。论文强调,“有限创新”仍是AI主播介入新闻生产现状的恰切描述,它不仅指涉新闻创新过程中客观存在的渐进调适,更显示出媒体自觉、自省与自主利用新技术的有限结果。
骆世查黄子秋农蕙语
关键词:新闻创新
信息时代“传而不通”的文化反思
2014年
从大历史观的视角出发,反讽被赋予了深刻的文化意义,传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传而不通"就是一个巨大的情景反讽。文章从符号学的反讽原理入手,探讨了"传而不通"的反讽时代背景,分析了信息时代"传而不通"的原因,从反讽文化反思"传而不通"的反讽意义。
宋艳丽骆世查
关键词:反讽文化反思
法兰克福学派的“科学精神”初探
2014年
法兰克福学派作为传播学研究领域一支重要的力量,有其自身独特的、不同于北美主流传播学派的研究范式。回顾法兰克福学派流亡美国期间所做的研究,可以帮助研究者厘清传播学史上对研究路径、研究方法的探索。
齐特骆世查
关键词:传播学法兰克福学派
中介化触摸:一种传感器社会的媒介考古
2024年
媒介研究长久以来重视听、轻触觉,对触摸的理解也常见直觉式的生物性理解。本文指出,不存在纯粹无中介的感知,媒介研究需要对触摸历史及其文化形式做更丰富的经验性描述。据此,本文以触摸传感器为考古对象,探察触觉在被传感过程中的技术意涵与身体在触摸互动中的位置,及至此种触摸的社会效应。研究认为,电容触摸传感器在市场上胜过电阻、光学技术分支凸显了手与手指“影像”的崇高地位。相应的,执笔书写、鼠标操控、手指比划的姿态演化也为不同程度穿透屏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与不断强调各类“手指动作”的技术条件同步发生的还有“书写”姿势的回归,昭示出中介化触觉在当今的不确定性。而指纹作为触摸界面的“装置”转化,则进一步折射出数字世界的安全隐忧。
骆世查
关键词:中介化触摸传感器
从“世界主义”到“民族主义”——对现代中国社会思潮于延安《解放日报》改版前后之媒体显著性初探
2015年
现代中国的新闻宣传活动以报纸媒体为主要工具,办报人的思想观念在彼时社会思潮的裹挟下往往能在报到文章中寻得蛛丝马迹。通过从媒体显著性的外部元素来探究现代中国社会思潮在《解放日报》改版前后是否有显著变化,研究发现彼时从世界主义到民族主义的社会思潮变迁,综合体现在报道发生国家、消息来源、议程设置、报道方式、报道立场、社论文风等方面。
骆世查
关键词:民族主义世界主义解放日报
文化认同视域下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融合发展被引量:6
2015年
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中国掀起一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热潮。在大众传媒方面,以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类电视节目一方面承担起在新形势下形塑中华文化认同的责任,另一方面也正历经着媒体融合的电视节目发展阶段。在融合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类节目往往呈现出无益于中华文化认同的种种面向。本文最后以案例分析的方式,结合新媒体融合功能与媒体融合方面的理论,为文化类节目的创新性融合发展提出应对之道。
骆世查齐特
关键词:新媒体文化认同文化类节目媒体融合
“李某某案”与微博公民记者的“权威”想象被引量:2
2014年
在新媒体发展方兴未艾的当下,"谣言"四起,大V被捕,假新闻猖獗,国家官方媒体亦频出社论推进"网络立法",足见新闻权威在新媒体语境下的重要意义。本文选取"李某某案"这一极尽错综复杂的个案作为话题,从微博话语生成机制的维度来考察其是如何被讨论及再现的,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探讨,以阐释新闻信息的可信度问题在何种程度上被理解为新闻权威的建构。结果显示,权威想象的身份主体具有明显的"公民性",权威的建构在形式和内容上均有规律可循。此外,权威自身也因"概念"的普遍运用而在一定程度上被消解,也不利于公共讨论的进行。
宋艳丽骆世查
关键词:公民记者
刷礼物:网络直播的交互屏幕与身体实践被引量:1
2023年
数字时代是多屏幕的时代,网络直播作为典型数字技术之一,其屏幕不再是模拟和表征物质实在的“窗户”,而是允许人们身体进入并创造的具有纵深度的空间。刷礼物作为数字媒介时代的全新实践,意指身体与屏幕的交互。与既有屏幕分析不同,研究将这种经由交互屏幕的身体实践具体化为三个层面:肉身在屏幕上的操作,化身嵌入直播屏幕,以及分身游走在屏幕之间。进而,此种交互得以在具体经验中证成,网络直播用户将其表述为“现-场”:用户创造并经历着屏幕中的活动,这是无法回放、不可重复的时间体验;并且,用户不再以肉身所处的位置为中心感知远近,交往双方身体图像在屏幕空间中的远近成为用户衡量距离的新尺度,同屏即在场。
张丽华骆世查
关键词:网络直播
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与乡村中国的电视修辞——以央视《美丽中国乡村行》栏目为中心的考察
2021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大众媒体热衷报道"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等全新政治修辞。本研究以中央电视台第七套(后改为CCTV-17)的农业节目《美丽中国乡村行》作为观察"美丽中国"与"美丽乡村"议题在大众传播中的呈现平台,结合费尔克拉夫的媒介三维话语分析框架与褒曼的修辞批评理论,对在该个案中的修辞实践做了深入的剖析,为传统媒体如何激活与传播传统中国的话语资源提供镜鉴。研究表明,围绕该栏目的媒体生产实践,反映出在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新语境下他们如何获取、维系、拓展话语正当性的努力。最终,基于电视文本的若干幻想主题反映出电视生产社群共享了"在乡村发现中国"的修辞视野。
宋艳丽骆世查
迈向多元取径:公众舆论、公共领域与公共性再辨析被引量:1
2021年
李普曼的经典作品Public Opinion近来被再度重译,书名从《公众舆论》变成《舆论》,因为"舆论"被认为天然就来自"公众"。然而,哈贝马斯对于作为历史过程的"公众舆论"早有论证。对此新译书名的理解实际上反映出了长久以来中文学界对核心概念在语境和脉络上的混淆。因此,紧扣原典重读被广泛征引的哈贝马斯似仍有必要。该文立足于当前研究现状,更指出在数字媒介革命与公共生活议题甚嚣尘上的今天,我们还应竭力追求理论概念与观察视角的多样性,广泛汲取诸如言谈公共性、视觉公共性、具身公共性等路径。研究指出,就公众舆论、公共领域、公共性等议题而言,对其历史范畴的丰富性不加辨析当然不可取,而固执守定某一种公共性的倾向同样值得反思。
骆世查凤仙
关键词:舆论公众舆论公共领域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