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锡勤
-
-
- 所属机构: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 所在地区:黑龙江省 哈尔滨市
- 研究方向:哲学宗教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相关作者
- 关健英
- 作品数:56被引量:159H指数:7
- 供职机构: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 研究主题:夷夏之辨 道德 道德生活 德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桑东辉
- 作品数:141被引量:129H指数:4
- 供职机构: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 研究主题:《周易》 伦理 德福 道德 墨子
- 乌恩溥
- 作品数:8被引量:12H指数:2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
- 研究主题:《周易》 《史记》 星象 中国古代哲学 金星
- 钟兴锦
- 作品数:6被引量:2H指数:1
-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 研究主题:唯心主义 思想家 方法论意义 西方近代哲学 王夫之
- 郑文宝
- 作品数:63被引量:101H指数:6
- 供职机构: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
- 研究主题:传统伦理 工程伦理 传统文化 父子关系 和谐社会
- 尚公·重礼·贵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精神被引量:20
- 1998年
- 尚公·重礼·贵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精神●张锡勤尚公、重礼、贵和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精神。通过这三者,便可从总体上把握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一尚公,它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从某种意义说,重礼、贵和也是由尚公派生的。中国古代尚公,首...
- 张锡勤
- 关键词:伦理道德贵和荀子等级秩序
- 麦孟华思想简论被引量:1
- 2004年
- 麦孟华是戊戌维新时期维新派的重要成员和有影响的宣传家、理论家。但长期以来他的思想未曾受到学术界关注,对他的研究是一空白。文章试图通过对他的政治、哲学、伦理思想的评介,指出他在提倡民权、清算奴隶性、选择变法途径、振奋民族精神等方面的理论贡献。
- 张锡勤
- 关键词:人权
- “三纲”漫议被引量:1
- 2007年
- “三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基本原则。“三纲”虽形成于汉,但在汉代,其权威地位尚不牢固。而在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三纲”的地位、影响又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削弱。自宋代始,“三纲”不断神圣化,牢固树立了不可动摇的权威地位,君权、父权、夫权日益绝对化。在明清之际,“三纲”受到初步挑战。到近代,经由“道德革命”的冲击,“三纲”一步步走向消亡。概言之,“三纲”的产生、确立、强化、崩坏是与中国的社会变迁同步的。
- 张锡勤
- 关键词:君权父权夫权
- 中国近代新学家论人的重塑被引量:1
- 1994年
- 近代中国充满了重重压迫,要求人的解放就成为近代新学家的强烈呼声。为了切实实现人的解放,新学家把人的解放的过程看作改造旧我、塑造新我的过程,为此,新学家在呼吁人的解放的同时,又大力提倡人的重塑,要求国人抛弃旧我和旧观念,重塑新我,树立新观念。本文对新学家关于人的重塑论述的意义和局限性还进行了评述。
- 张锡勤
- 关键词:资产阶级政治能力新民说
- 论康有为对儒学的改造被引量:5
- 2004年
- 在中国近代,最早对儒学进行自觉改造的是康有为。这一工作几乎贯穿康有为学术生涯的始终,并在当时有过重大影响,它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儒学史上的一件大事。本文拟对康氏所从事的这一理论工作的宗旨、方法、背景、意义作一些新的评析,以求教于方家。
- 张锡勤
- 关键词:儒家思想孔子古文经功利思想
- 戊戌思潮的积极影响与不足被引量:1
- 1998年
- 救亡、变革、启蒙是戊戌思潮的主题,批判与创新是戊戌思潮的根本精神。这就决定了它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这主要表现在,它使变革观念在中国深入人心,使变革成为近现代中国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它使人们认识到,当时中国的变革乃是社会的转型,而在此过程中,人的近代化至关重要。它对推动中国近代的观念变革、文化革新,哺育一支新型的知识分子队伍,也曾起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中国近代特殊的国情所决定,戊戌思潮在理论上带有明显的不成熟性和急躁情绪。同样是由中国近代特殊国情所决定,在戊戌时期思想启蒙与政治变革是同步展开的,因考虑服从现实斗争,也势必要影响思想启蒙的深入。
- 张锡勤
- 关键词:维新派戊戌维新中国近代化思想启蒙戊戌时期
- “天理”、“人欲”小议被引量:4
- 2005年
- 长期以来 ,学界多以基本欲求与非基本欲求来界定天理、人欲。这种界定 ,与不平等的封建等级制的基本精神不符合 ,也与儒家所向往的理想社会的蓝图以及儒家对生活的态度不符合。本文认为 ,理学家们所讲的天理 ,系指符合封建道德准则和自己等级地位的欲求 ,而与天理对立的人欲 ,则是指违背封建道德准则、超过自己等级地位的非分欲求。
- 张锡勤
- 关键词:理学天理人欲
- 从中国古代的知行学说论及德育的内涵被引量:11
- 2012年
- 知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伦理学的一对基本范畴。重行始终是中国古代知行观的基本倾向。从一开始儒家即认为,行才是学的最终目的,学、知是为了更好地行,离开了行,学、知就失去了实际意义。在宋明和明清之际,虽然出现了不同的知行主张,关于知行的先后有激烈的争论,但争论的各方无不重行。王夫之等强调知来源于行自然重行;朱熹虽强调知先行后但同样重行;至于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矛头直接针对朱熹的知先行后说,更加突出了行的重要。"知行合一"说目的在于纠正知而不行、知行脱节、以知为满足而不肯躬行践履的弊端。在现代教育的大背景下,德育无疑更是一个极具现实意义的复杂问题。德育的症结不在于知,而在于行。解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问题,最重要的是在行的环节上下工夫。
- 张锡勤关健英
- 关键词:知行知行合一重行德育
- 论中国近代的自强精神被引量:2
- 2001年
- 中国近代的自强精神源于古代但又不尽同于古代 ,它不仅是伦理道德观念 ,更主要是政治观念 ,所谋求的乃是国家、民族之强。中国近代的民族自强是通过“师夷”的手段和社会变革的途径来实现的 ,又是同民族精神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 张锡勤
- 关键词:自强社会变革
- 陈炽思想简论被引量:4
- 1999年
- 陈炽是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著名思想家 ,在甲午战争之前便呼吁变革。陈炽所以很早即提倡变法 ,是由于他对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有比较正确、清醒的认识。他对中国的经济近代化 ,特别是发展商品经济作了全面规划 ,提出不少有价值的思想主张。同时 ,他又主张在中国设立议院。但是 ,他又强调 ,中国学习西方、进行资本主义变革当以不损害三纲为限度。他的极端的“西学中源”
- 张锡勤
- 关键词:近代化商务议院西学中源道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