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冬冬
作品数: 18被引量:67H指数:4
  • 所属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 所在地区:辽宁省 大连市
  • 研究方向:医药卫生

相关作者

尹琳
作品数:145被引量:590H指数:13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脑缺血预处理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梗死 缺血预处理
马春野
作品数:35被引量:47H指数:4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大血管 闭塞性 脑组织 凋亡相关基因 缺血耐受性
张仲慧
作品数:39被引量:220H指数:7
供职机构:开滦总医院
研究主题:脑梗死 血小板 血小板超微结构 急性脑梗死 超微结构
姜长斌
作品数:45被引量:195H指数:8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研究主题: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缺血预处理 细胞色素C 脑缺血 痴呆
王洪津
作品数:24被引量:52H指数:4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研究主题:神经生长因子 蛛网膜下腔出血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 缺血再灌注 脑梗死发病
100例非静脉系统疾病幕上静脉窦DSA研究
目的:研究非静脉系统疾病患者颅内幕上静脉窦的血管影像,为正确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3月1日至2011年3月1日期间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100例非静脉系统疾病患者颅内幕上...
尹琳李冬松马春野王冬冬李龙
关键词:静脉窦血栓形成DSA
文献传递
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率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被引量:22
2005年
目的:探讨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各亚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3-03/1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病房连续收治的首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6例,均自愿参加观察。按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将所有患者分为4个亚型,完全前循环梗死型、部分前循环梗死型、腔隙性梗死型及后循环梗死型分别为55,30,107和64例。将各亚型患者分别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进展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为起病6h后虽经常规治疗病情仍在进行性加重,加拿大脑卒中量表评分下降1分或更多,并行头颅CT检查排除脑梗死后出血;发病后神经功能稳定或好转的患者进入非进展组)。比较各亚型患者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选择发病率最高的亚型,分析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与15个可能的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纳入脑卒中患者25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各亚型患者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比较:完全前循环梗死型患者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显著高于部分前循环梗死型、腔隙性梗死型及后循环梗死型患者[38.2%,13.3%,20.6%,18.8%(χ2=9.074,P<0.05)]。②完全前循环梗死型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患者各危险因素的比较:进展组患者相应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和入院时随机血糖水平显著高于非进展组[48%,15%;(8.6±2.2)mmol/L,(6.6±2.8)mmol/L(χ2=7.090,t=-2.866,P<0.01)]。结论:各亚型患者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不同,完全前循环梗死型最高。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相应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入院时高血糖是完全前循环梗死型进展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王冬冬高政郭子江姜长斌尹琳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脑缺血高血糖症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症反应与赛来昔布的脑保护作用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细胞间黏附分子1及白细胞浸润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害过程,观察赛来昔布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脑梗死体积、脑缺血坏死区周边细胞间黏附分子1和白细胞浸润的影响,探讨其是否具有脑保护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12/2004-02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中心实验室进行。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3组:赛来昔布组(n=16)、安慰剂组(n=16)及假手术组(n=4),其中赛来昔布组和安慰剂组按脑缺血再灌注2,4,6,24h分为4个亚组(n=4)。手术前10min赛来昔布组用赛来昔布灌胃(0.25mg/g,以3mL生理盐水溶解),安慰剂组安慰剂灌胃,剂量相同,然后参照改良的Longa-Zea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及再通模型,假手术组仅做颈部正中切口暴露右侧颈总动脉后缝合皮肤。观察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2h再灌注2,4,6,24h4个时相点梗死体积,缺血区白细胞计数,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染色观察细胞间黏附分子1阳性微血管数。结果:36只大鼠进入结果分析。①赛来昔布组再灌注后2,4,6,24h的梗死体积明显小于同时段安慰剂组[(4.81±0.13)%,(8.22±0.25)%,(11.83±0.62)%,(15.93±0.42)%,(6.56±2.07)%,(10.12±2.37)%,(13.53±1.47)%,(17.86±2.78)%,P<0.05]。②假手术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阳性表达为(0.63±0.62)个,未见白细胞浸润。脑缺血再灌注后,脑缺血坏死区周边微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1达及白细胞浸润增多,并于24h达高峰,此时细胞间黏附分子1表达及白细胞浸润赛来昔布组低于同期安慰剂组[(43.00±1.41),(6.25±1.26),(59.50±2.25),(6.75±1.8)个,P<0.01]。结论:赛来昔布可缩小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梗死体积,抑制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炎症反应,非特异性地起到脑保护作用。
张仲慧尹琳王冬冬高素洁
关键词:脑缺血胞间黏附分子1白细胞
不同电生理检测方法对糖尿病患者胫神经损害诊断价值的比较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比较不同的神经电生理检测方法对糖尿病患者胫神经损害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EMG仪对63例确诊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单侧胫神经运动传导速度(MCV)及感觉传导速度(SCV)、F波及H反射检测,比较四者的诊断阳性率。结果本组63例糖尿病患者胫神经四种检查方法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H反射(76.19%)、F波(53.97%)、SCV(36.51%)、MCV(17.46%)(均P<0.05)。本组中43例无周围神经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糖尿病患者胫神经四种检查方法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H反射(76.74%)、F波(55.81%)、SCV(32.56%)、MCV(13.95%)(均P<0.05)。本组63例糖尿病患者中反映神经远端传导功能的神经传导速度总异常率为44.44%(28/63),而反映神经近端传导功能的H反射与F波总异常率为80.95%(51/6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952,P<0.01)。结论四种不同的电生理检测方法可以较全面反映胫神经远近端的损害,糖尿病患者胫神经损害不仅仅限于远端,其近端亦容易受损。四种检测方法中H反射阳性率更高,可以更早发现胫神经的亚临床病变。
刘欢鲍海萍张仲慧王冬冬
关键词:神经电生理检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胫神经
23例moyamoya病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病的临床特征及颅脑CT、MRI及DSA在诊断Moyamoya病上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02年7月至2009年5月间收治的23例Moyamoya病患者的首发症状、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
马春野李靖宇王洪津王冬冬尹琳
文献传递
LEO支架辅助颈内动脉颅内段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应用体会
尹琳马春野王洪津王冬冬
高血糖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梗死体积和ICAM-1表达及白细胞浸润的影响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研究观察高血糖条件下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间粘附分子(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1,ICAM-1)表达及白细胞浸润情况,探索高血糖对脑缺血再灌注影响的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采用缺血前30分钟腹腔注射葡萄糖建立高血糖模型,用Longa--Zea氏线栓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2%红四氮唑(TTC)染色测量梗死体积;免疫组织化学法和HE染色观察不同再灌注时间点ICAM-1阳性表达及白细胞浸润计数。比较相同再灌注时间点高血糖组和正常血糖组ICAM-1表达和白细胞浸润计数。结果:(1)相同再灌注时间点高血糖组梗死体积明显大于正常血糖组。(2)相同再灌注时间点高血糖组ICAM-1表达及白细胞浸润计数明显高于正常血糖组。(3)高血糖组ICAM-1表达及白细胞浸润计数高峰提前。(4)ICAM-1表达与白细胞浸润呈现明显相关性。结论:ICAM-1介导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粘附及向脑缺血区浸润过程,ICAM-1表达及白细胞浸润参与了高血糖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害过程。
郭子江张仲慧尹琳范丽君王冬冬金辉
关键词:高血糖细胞间粘附分子白细胞脑缺血-再灌注
缺血性进展性脑卒中发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被引量:22
2005年
目的:探讨以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的各亚型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发病率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3-03/1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病房连续收治的首次发病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56例,均自愿参加观察。按牛津郡社区卒中项目分型将所有患者分为4个亚型,完全前循环梗死型、部分前循环梗死型、腔隙性梗死型及后循环梗死型分别为55,30,107和64例。将各亚型患者分别分为进展组:进展性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为起病6h后虽经常规治疗病情仍在进行性加重,加拿大脑卒中量表评分下降1分或更多,并行头颅CT检查排除脑梗死后出血;非进展组:发病后神经功能稳定或好转的患者。比较各亚型患者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率,选择发病率最高的亚型,分析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生与15个可能的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纳入脑卒中患者256例,全部进入结果分析,无脱落。①各亚型患者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比较:完全前循环梗死型患者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率显著高于部分前循环梗死型、腔隙性梗死型及后循环梗死型患者犤38.2%,13.3%,20.6%,18.8%(χ2=9.074,P<0.05)犦。②完全前循环梗死型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患者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结果:相应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入院时血糖两因素进入方程(P<0.05)。结论:各亚型患者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率不同,完全前循环梗死型最高。进展性脑卒中的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相应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入院时高血糖是完全前循环梗死型进展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王冬冬高政郭子江姜长斌尹琳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脑缺血高血糖症动脉粥样硬化
100例非静脉系统疾病幕上静脉窦DSA研究
目的:研究非静脉系统疾病患者颅内幕上静脉窦的血管影像,为正确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0年3月1日至2011年3月1日期间大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100例非静脉系统疾病患者颅内幕上...
尹琳李冬松马春野王冬冬李龙
关键词:静脉窦血栓形成DSA
青年脑卒中268例病因及危险因素分析
尹琳郑悦马春野王冬冬张仲慧辛世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