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3WYB005)
- 作品数:6 被引量:5H指数:2
- 相关作者:刘子瑜刘宋川更多>>
-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湖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语言文字更多>>
- 唐诗一字平仄两读而义有异同问题之八——字音的借读被引量:1
- 2019年
- 在具有平仄(上或去)两读而义别的字群中,某些字一类义项的音读有时因用在唐诗律句的特定位置而不合平仄,导致违律;作者既然需用该字的此义,就只有弃用它的本来音读,而借用该字另一类义项在平仄上与之相对的音读,以便吟诵时协调合律。这就是字音的借读。唐诗中使用借读的字计有 24 个。我们把诸字分为平上义别和平去义别两大类,再按诸字的平声义借用仄声(上或去)读和仄声(上或去)义借用平声读的不同情况来论析。借读是唐诗中用字采音方面的特有现象,值得诗律研究者重视。只有理解诸字在唐代的音义关系,才可以准确解释诸字在唐诗中的音义,进而分析唐诗的平仄律式和体格。
- 刘子瑜刘宋川
- 关键词:借读
- 唐诗一字平仄两读而义有异同问题之一——唐诗一字平去两读而义别问题论析被引量:2
- 2013年
- 一字平仄两读而义有异同,是唐诗字音字义的重要特点。正确地分辨和解释唐诗一字平仄两读与词义异同的问题,是读懂唐诗、研究唐诗声律和体裁的前提,作者拟分篇逐一讨论这方面的问题。本文是第一篇,主要论述一字平去义别的情况。我们从唐诗中搜集了90来个单字,然后分类对各字因平去两读而义别的关系作出辨析,解释诸字用在不同诗句中的音义,进而据此判定诸字所在诗句的平仄律式,说明一字平仄两读对于唐诗声律的特殊适应性,同时归纳诸字古今音义变化的规律,借此对几种大型工具书一些参差的音义注释提出分辨意见。
- 刘子瑜刘宋川
- 关键词:破读
- 唐诗一字平仄两读而义有异同问题之二——唐诗一字平去两读而义同问题论析被引量:3
- 2014年
- 文章对唐诗中48个单字具有词义不变而可变调为平去两读的特殊用法作出论析,认为:(一)诸字的平去两读,唐诗中实有常读与偏读之分,但偏读不能忽视,否则会误读唐诗,曲解声律。其中31字以平声为常读,17字以去声为常读。今音一读是对常读的继承。(二)其中8字表示名词义,9字兼表名、动(或形)义,30字表示动词义,1字表示副词义。可据这种音义关系掌握各字用法。(三)一字平去义同适应了唐诗用韵和格律平仄的需要,为诗人依律用字提供了更为自如的选择余地。这种用法始于魏晋南北朝,而兴盛于唐代,后代虽仍延用,但仅限于少数常用字。
- 刘子瑜刘宋川
- 唐诗中一字平上去三读而义同与义别相兼的问题被引量:1
- 2017年
- 本文对唐诗中18个单字具有平上去三读而义同兼义别的音义关系和用法作了论析,认为:(1)根据各字同义而多音读的情况,可分为同义而有平上去三读或平上、平去、上去两读等四小类。从声律应用来说,诸字的同义而多音读基本上属于平仄两读,值得注意。(2)这18字中大多数都是早期义项陆续取得了两个或三个音读,只有"请、泥、委"3字例外。掌握这一规律,使我们易于理解各字义同与义别交织的复杂关系。(3)这个字群音义关系的产生始于中古前期,唐代加以继承和发展,并广泛应用于诗体律式的平仄变化中。(4)这个字群的音义关系过分复杂,不利于人们的口语交际,因此音义关系到现代有了明显的简化。但是阅读唐诗,分析诗体格律,仍要依据各字中古的音义关系来解释,切不可以今律古。
- 刘子瑜刘宋川
- 关键词:唐诗义同
- 唐诗一字平去两读而义同义别兼具问题论析——唐诗一字平仄两读而义有异同问题之三
- 2015年
- 本文对唐诗中48个单字具有平去两读义同又兼一读(或两读)义别的音义关系及其用法进行了论证,结论是:1.这48个字绝大多数是上古平声字,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有了声韵相同的去声,于是诗作中开始出现了一字平去义同兼义别的用例,到唐诗中获得了空前的发展。2.这48字具有两读义同特点的义项分为两类:一类是本义,一类是引申义,其余义项则分用平或去的一读来表示,于是构成一字平去两读而义同、义别相兼的音义关系。既基本上显示了各字的义项有本义与引申义的区别,又显示诸义词性的不同,这与诸字声韵相同而调不同的语音密切关系是两相对应的。如果理解诸字在唐代的音义关系以及到现代的音义变化规律,我们就可以准确解释诸字在唐诗中表示义同时的两读,表示义别时的一读。只有理解诸字在唐代的音义关系以及到现代的音义变化规律,才可以准确解释诸字在唐诗中表示义同的两读,表示义别的一读,进而分析唐诗的平仄律式和体格。3.这种音义关系和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唐代诗体声律的需要,为诗人依律审音用字提供了更为自如的选择余地,对唐代诗律的形成和繁盛起了促进作用。唐以后这种用法明显衰减。
- 刘子瑜刘宋川
- 关键词:唐诗
- 唐诗一字平上两读而义同以及义别义同兼备问题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本文对唐诗中具有平上义同以及平上义别又义同兼备的两类字群的音义关系和用法作了论析,认为:1.平上义同的字有22个,原来在上古只有一读(10字平声,12字上声),表示本义和引申义,后来在字义未变的情况下又取得了二读(10字上声,12字平声),于是形成了平上两读而义同的音义关系。2.另一类字群(10字)原来在上古也只有一读(平声8字,上声2字)表示本义和引申义,后来有一部分引申义和假借义取得了二读(上声或平声),于是形成了平上两读而义别又义同的音义关系。3.这两类字群的用法发端于中古前期,唐代得以继承和发展,主要是为了适应律诗平仄用字的需要。4.诸字音读到现代变化较大,一是诸字同义两读变为一读(平或上),二是部分字音由上变去或由上变平,于是唐代这两类字群的音义关系不复存在,但是阅读唐诗仍需依据诸字当时的音义关系,才不致误释音义,错定平仄,谬解诗律。
- 刘子瑜刘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