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博士科研启动基金(2008Y05)

作品数:5 被引量:90H指数:5
相关作者:李玲陈印平刘京涛陆兆华夏江宝更多>>
相关机构:滨州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土壤
  • 3篇有机氮
  • 3篇有机碳
  • 3篇黄河三角洲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可溶性有机氮
  • 1篇稻草还田
  • 1篇底物
  • 1篇盐分
  • 1篇盐碱
  • 1篇盐碱地
  • 1篇造纸废水
  • 1篇造纸废水灌溉
  • 1篇溶解性有机氮
  • 1篇生物量碳
  • 1篇湿地
  • 1篇湿地土壤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方式

机构

  • 5篇滨州学院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作者

  • 4篇李玲
  • 2篇夏江宝
  • 2篇陆兆华
  • 2篇陈印平
  • 2篇刘京涛
  • 1篇仇少君
  • 1篇杨红军
  • 1篇朱捍华
  • 1篇苏以荣
  • 1篇赵西梅
  • 1篇吕学军
  • 1篇檀菲菲
  • 1篇乔云蕾
  • 1篇肖和艾
  • 1篇王进闯
  • 1篇吴金水
  • 1篇孙景宽
  • 1篇黄道友
  • 1篇刘庆
  • 1篇谢文军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年份

  • 2篇2013
  • 2篇2011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造纸废水灌溉对盐碱芦苇湿地土壤活性氮的影响被引量:5
2013年
为研究造纸废水灌溉对黄河三角洲芦苇湿地土壤主要活性氮组分的影响,以低盐分和高盐分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设置废水不同灌溉次数的随机区组试验,分析微生物生物量氮(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溶解性有机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废水灌溉并不能提高土壤MBN,但废水灌溉1~3次处理明显提高高盐分芦苇湿地土壤NO3--N,增幅为108.3%~136.2%,而对低盐分芦苇湿地的影响较小,废水灌溉4次处理可明显降低土壤MBN与NO3--N含量。废水灌溉1~4次处理明显提高低盐分芦苇湿地NH4+-N含量,增幅为88.7%~170.8%。高盐分芦苇湿地只是在废水灌溉1次处理时土壤NH4+-N含量明显高于对照,增幅为45.3%,废水灌溉2~4次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废水灌溉处理对DON的影响较小。说明合理的废水灌溉有利于提高土壤NO3--N和NH4+-N含量,而对MBN和DON的影响较小,但废水灌溉次数以不超过3次为宜。合理的废水灌溉对提高低盐分芦苇湿地土壤NH4+-N的效果较佳,对提高高盐分芦苇湿地NO3--N的效果较佳。
李玲赵西梅孙景宽夏江宝谢文军刘京涛陆兆华
关键词:废水灌溉铵态氮溶解性有机氮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可溶性有机碳、氮的影响被引量:31
2011年
以黄河三角洲垦利县轻度盐渍化土壤为研究对象,选取菜地、果园、粮田和未利用地四种土地利用类型,通过实地采样分析,对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可溶性有机氮(DON)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呈现一定的差异,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均值分别以粮田和菜地土壤最高,其含量分别为128.2 mg/kg与86.6 mg/kg,以未利用地土壤最低,分别为52.2 mg/kg和20.1mg/kg。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占总有机碳的比例(DOC/TOC)和可溶性有机氮占总氮的比例(DON/TN)均以菜地土壤最大,分别为1.45%和9.62%,远高于其他三种土地利用类型,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可溶性有机氮占可溶性总氮的比例(DON/TDN)差异不大。研究区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和可溶性有机氮与其他形态碳、氮之间的相关性分别达极显著或显著性水平,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与其他形态碳、氮之间的相关性大小并不一致。
吕学军刘庆陈印平李玲
关键词:土地利用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氮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人工林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及特性被引量:10
2011年
对黄河三角洲盐碱地10 a生刺槐林、白蜡林和杨树林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中,刺槐林20-40 cm层土壤SON含量最高,为26.99 mg/kg,与其他林分差异显著;而白蜡林0-20 cm层土壤SON含量显著高于其他林分,为16.71 mg/kg。3种林分0-20 cm土壤SON含量占TSN的百分含量分别为50.99%,47.06%和59.99%,差异显著(P<0.05);20-40 cm土壤SON占TSN百分含量范围为55.9%~59.01%。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SON与土壤TSN、无机氮、全氮呈极显著相关性(P<0.01),与土壤有机质呈显著相关(P<0.05),与土壤全盐量呈负相关。
陈印平夏江宝王进闯曹建波乔云蕾孙晓群
关键词:黄河三角洲可溶性有机氮全氮
盐分和底物对黄河三角洲区土壤有机碳分解与转化的影响被引量:32
2013年
土壤盐碱化能抑制微生物活性,影响土壤有机碳的分解与转化。以黄河三角洲盐碱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恒温培养法,设置3个NaCl盐分梯度(S1:0.1%;S2:0.5%;S3:0.9%),通过在土壤中添加不同底物(CK:不添加底物;N:添加氮;C:添加碳;C+N:添加碳+氮),研究该土壤释放CO2-C量、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MBC)、土壤微生物呼吸商(qCO2)及溶解性有机碳(DOC)对盐分和底物的响应。结果表明:在45 d的培养期内,CK、N处理中S1盐分土壤释放CO2-C量最高,S2和S3明显低于S1,降低幅度分别为18.3%—23.7%和24.3%—39.8%。C、C+N处理中3个盐分土壤释放CO2-C量差异较小,特别是在C+N处理中,3个盐分土壤释放CO2-C差异不显著。4个底物处理中,SMBC均在S1和S2盐分中含量较高,S3盐分最低。与CK相比,N处理并不能提高SMBC含量,C、C+N处理可明显提高SMBC,但S1和S2盐分土壤提高的幅度(80.4%—80.5%、58.0%—58.7%)明显高于S3(68.9%、49.7%)。4个底物处理中,qCO2均在S1盐分土壤中最高,C、C+N处理可明显提高qCO2。CK、N处理中3个盐分土壤DOC差异不显著,C、C+N处理中S3盐分土壤DOC较高。说明在无碳源输入条件下,增加盐分含量能明显抑制土壤释放CO2量。添加碳源后,盐分含量对土壤释放CO2的影响变小。微生物对碳源和盐分胁迫的响应较快,添加碳源能明显提高微生物数量及其活性。但较高盐分(含盐量>0.5%)可明显降低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对外源碳的利用率,导致较高盐分SMBC及qCO2较低而DOC较高。
李玲仇少君檀菲菲杨红军刘京涛陆兆华
关键词:土壤盐分底物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稻草还田和易地还土对红壤丘陵农田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的影响被引量:20
2009年
【目的】探讨稻草还田和易地还土对红壤丘陵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的影响。【方法】以红壤丘陵区长期定位点坡旱地和水旱轮作地为研究对象,选取3个处理: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和稻草配施氮磷肥(S+NP),对试验6年来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与初始值相比,坡旱地NPK和S+NP处理在前4年内土壤有机碳(SOC)明显增加,平均增幅分别为14.6%和36.2%,此后波动较小;微生物量碳(MBC)总体保持增加趋势,NPK和S+NP处理显著高于CK,平均增幅分别为16.1%和33.5%;溶解有机碳(DOC)保持逐年增加,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水旱轮作地各处理土壤有机碳6年内基本保持稳定,但NPK和CK处理均低于初始值;MBC总体亦具有增加趋势,S+NP处理明显高于CK,平均增幅为14.2%,但NPK处理低于CK;DOC后期出现降低趋势,且NPK和S+NP处理均低于CK。【结论】与单施化肥相比,稻草还田和易地还土均能明显提高土壤SOC和MBC含量,但稻草易地还土的效果更为显著,并在短期内表现明显。土壤溶解有机碳对施肥的响应较差,耕作时间较短的坡旱地土壤溶解有机碳含量明显高于耕作时间较长的水旱轮作地。
李玲朱捍华苏以荣肖和艾黄道友吴金水
关键词:稻草还田土壤有机碳土壤活性有机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