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00026) 作品数:29 被引量:123 H指数:9 相关作者: 邰发道 安书成 王建礼 张育辉 何凤琴 更多>> 相关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 西安文理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 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生物学 农业科学 更多>>
不同能量需求的棕色田鼠胃肠道一氧化氮合酶和血管活性肠肽的分布 被引量:5 2005年 为研究在能量需求变化的情况下生理功能调节在消化道适应性变化中的地位,并探讨生理调节与消化道形态结构适应性变化的关系,采用NADPH-黄递酶(NDP)组织化学法、VIP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整装铺片技术对哺乳和非哺乳雌性棕色田鼠及雄性棕色田鼠胃肠道管壁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一氧化氮合酶(Nitricoxide synthase,NOS)和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eptide,VIP)阳性神经元的分布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哺乳和非哺乳雌性棕色田鼠及雄性棕色田鼠NOS阳性神经元分布于肌间神经丛,VIP分布于黏膜下神经丛,未观察到共染现象。NOS和VIP阳性神经元在哺乳雌性棕色田鼠胃及小肠前段的肌间神经丛和黏膜下神经丛的分布显著高于非哺乳雌鼠和雄鼠,而在回肠、盲肠和结肠差异不显著。由此说明,不同繁殖状态下,能量需求的不同促使消化道发生适应性变化,首先是生理功能及其调节机制的变化。同时提示消化道适应策略与消化道各段生理功能及能量胁迫程度有关[动物学报51(5):830-839,2005]。 乔卉 安书成 邰发道 徐金会关键词:棕色田鼠 消化道 棕色田鼠对熟悉和陌生异性尿液的识别 被引量:9 2006年 本文通过直接接触和非直接接触尿液的方式,探讨了棕色田鼠尿液中挥发性和非挥发性成分在气味识别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直接接触的情况下,棕色田鼠对熟悉异性鼠的尿液表现出明显的选择倾向;在非接触情况下这种倾向不明显;雌雄棕色田鼠在非接触情况下共处后,在直接接触尿液时,雌雄鼠都对异性熟悉鼠的尿液表现出明显的选择倾向。通过实验发现棕色田鼠不但能够在直接接触的情况下识别熟悉和陌生异性鼠尿液,而且能够通过感知个体产生的挥发性化学物质而对陌生的异性个体形成记忆,在以后通过其尿液对其进行识别,而在此过程中尿液中非挥发性成分可能也起着一定作用。 任宝军 邰发道关键词:棕色田鼠 Histological Architecture of the Nasal Region in Rana chensinensis 2013年 The nasal region of Rana chensinensis is divided into the nasal capsules and nasal cavitie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adult hist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nasal capsules and nasal cavities in the frog R. chensinensis under the microscope. We found that an eminentia olfactoria is present in this frog and the presence of the eminentia olfactoria may be connected to a terrestrial life style. The double staining method using alcian blue and alizarin red showed that the septomaxilla, the most important bone associated with the olfactory capsules, is an intramembranous bone in R. chensinensis. The opening of the nasolacrimal duct showed a close proximity to the apertura nasalis externa. The presence of the nasolacrimal duct in the olfactory region may be an adaptation to a terrestrial environment. The function of the vomeronasal and olfactory organs is discussed in the paper. Hongyuan WANG Zhouxian SANG Gang LIANG关键词:FROG 类固醇激素对雌性实验鼠攻击行为的调节 被引量:1 2003年 通过分析讨论大鼠、小鼠的母性攻击行为和激素在怀孕、分娩、哺乳三个时期的变化、母性攻击行为的变化与激素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激素对母性攻击行为的调控 ,探讨激素对母性攻击行为的调节 . 王波 邰发道关键词:雄激素 孕酮 中国啮齿目动物染色体核型研究进展 2006年 概括总结了国内已报道的啮齿目动物染色体核型的研究结果,综述了啮齿目动物染色体显带技术的概况以及最新进展,阐述了核型差异的产生原因.最后介绍了新技术在啮齿目动物染色体核型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庞承义 邰发道关键词:啮齿目 染色体 核型 一氧化氮与嗅觉识别记忆 被引量:4 2004年 在解剖及功能完全不同的两套嗅觉系统中 ,一氧化氮 (NO)对嗅觉识别记忆的作用可能有所不同 :在犁鼻系统介导的信息素的识别记忆形成中 ,NO不起直接和关键的作用。由NO诱导的非交配雌鼠对雄鼠信息素的特异性记忆是通过调制神经递质尤其是去甲肾上腺素来实现的 ;在主要嗅觉系统介导的气味识别记忆中 ,NO可能是通过NO cGMP途径对记忆的形成起直接的作用。在嗅觉记忆的获得与巩固中 。 王建礼 安书成 邰发道关键词:一氧化氮 嗅觉系统 催产素 加压素 哺乳动物 棕色田鼠雄性幼体不同发育期犁鼻器和副嗅球的组织结构 被引量:3 2005年 通过对出生后不同发育时期雄性棕色田鼠犁鼻器和副嗅球进行组织学观察 ,探讨棕色田鼠出生后犁鼻器和副嗅球的发育规律。实验以出生后当天 (0日龄 ) ,5日龄 ,15日龄 ,2 5日龄以及成年棕色田鼠为研究对象 ,副嗅球采用Pischinger氏染色法染色 ,犁鼻器用H .E .染色法染色后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显示 ,棕色田鼠出生时 ,犁鼻器和副嗅球就已具有成体的基本结构 ,随着动物个体的发育 ,犁鼻上皮逐渐增厚 ,犁鼻管变长 ,犁鼻上皮中神经元密度增加 ;腺体逐渐增大 ,犁鼻管腔填充物增多 ,犁鼻管背外侧的静脉血管逐日增大 ,管腔周围出现越来越多的血管 ;副嗅球长宽都增加 ,僧帽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逐渐增长 ,各层细胞密度变化稍有不同 ;出生后 15日内 ,僧帽细胞层细胞密度增加 ,15日龄以后又开始降低 ,2 5日龄及成体的僧帽细胞层细胞密度与 5日龄的相似 ;颗粒细胞层细胞密度持续增高。实验结果提示 ,棕色田鼠 5日龄时 ,犁鼻器和副嗅球已具有了完整的结构 ,到 2 丁小丽 邰发道关键词:副嗅球 棕色田鼠 雄性 幼体 哺乳期棕色田鼠对配偶的识别记忆 被引量:7 2005年 观察了分娩后哺乳雌性棕色田鼠(Microtus mandarinus)与配偶分离7 d、14 d2、1 d后对配偶与陌生雄鼠的行为反应。结果发现,在频次和持续时间上,与配偶分离7 d1、4 d2、1 d的雌鼠对配偶的攻击行为显著低于陌生雄鼠(P<0.05);对配偶的嗅闻及友善行为显著高于陌生雄鼠(P<0.05)。处于哺乳前、中、后期不同阶段的雌鼠对陌生雄鼠攻击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些结果说明,在整个哺乳期,雌鼠能够识别配偶,对配偶的记忆不因分离时间的增加而减弱,而且对陌生鼠的攻击水平不会因哺乳阶段的变化而变化,维持高水平的攻击可能与其较强的母性行为有关。 王建礼 邰发道 安书成关键词:棕色田鼠 配偶 哺乳期 社会识别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1 2006年 在哺乳动物中,尽管群居生活的种类较多,但关于动物社会行为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相对较少。社会识别是动物表现一系列社会行为的先决条件,动物通过它来确认和识别同种个体。升压素、催产素和性激素对社会识别有重要作用。回顾有关社会识别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诸如基因敲除和反义核酸等技术来探讨升压素、催产素和雌激素受体对小鼠社会识别的功能。 赵琳 邰发道关键词:升压素 催产素 雌激素受体 同性恋形成的行为神经内分泌机制 被引量:2 2007年 本文主要从生物学角度出发,从遗传学、神经内分泌学、行为学和神经解剖学方面综述了同性恋发生的神经内分泌机制。除了遗传和环境影响之外,围产期异常的性激素环境导致了性倾向的异常。在个体发育过程中通过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作用,性腺类固醇激素和多种神经递质相互作用调节个体的性倾向的形成。同时,本文还提出目前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有待于解决的问题,以及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希望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同性恋的发生,关注同性恋生理和心理健康,预防青少年同性恋的发生。 薛慧 邰发道关键词:同性恋 神经内分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