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5032)

作品数:8 被引量:168H指数:7
相关作者:吕世华尚伦宇李锁锁张宇奥银焕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 2篇动力工程及工...

主题

  • 4篇青藏
  • 4篇青藏高原
  • 3篇地表
  • 2篇地表辐射
  • 2篇冻土
  • 2篇土壤
  • 2篇气候
  • 2篇气候特征
  • 2篇青藏高原中部
  • 2篇小气候
  • 2篇小气候特征
  • 2篇黄河
  • 2篇黄河上游
  • 2篇反照率
  • 1篇地表反照率
  • 1篇植被
  • 1篇植被变化
  • 1篇植被指数
  • 1篇数值模拟
  • 1篇土壤热状况

机构

  • 8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8篇吕世华
  • 7篇李锁锁
  • 7篇尚伦宇
  • 5篇张宇
  • 4篇奥银焕
  • 2篇陈世强
  • 2篇罗斯琼
  • 2篇马耀明
  • 2篇胡泽勇
  • 1篇杨胜朋
  • 1篇刘树华
  • 1篇梁福明
  • 1篇陈国兴
  • 1篇刘鹏飞
  • 1篇孟宪红
  • 1篇柳媛普
  • 1篇胡非

传媒

  • 3篇高原气象
  • 2篇太阳能学报
  • 1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冰川冻土
  • 1篇气象学报

年份

  • 2篇2010
  • 2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黄河上游地区辐射收支及土壤热状况季节变化特征被引量:5
2009年
利用"玛曲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06年7月~2007年5月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黄河上游地区辐射及土壤热状况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各辐射分量均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4~9月份显著增加,10月份~来年3月份明显降低,年变化呈典型的单峰结构。地表反照率除冬季降雪期外,季节变化不是很明显,年平均地表反照率约为0.26;其日变化与太阳高度角关系密切。一年中,土壤温度梯度1月份最大,4月份最小。土壤温度梯度和净辐射相关系数为-0.61,通过了0.01的置信度检验。2.5~30cm浅层土壤热通量振荡明显,而30cm以下深层土壤热通量变化缓慢,10月份~次年5月份日平均土壤热通量从地表以下2.5~75cm土壤层几乎均为负值,说明更深层土壤释放热量,上层的土壤吸收热量;而其余月份则为正,土壤热量从浅层向深层传导。冬季由于土壤含冰量的影响,土壤导热率在1月份最大,而3、4月份相对较小;季节平均土壤导热率分别为:春季0.27、夏季0.38、秋季0.55、冬季0.83W·(m·K)^(-1)。
李锁锁吕世华奥银焕尚伦宇
关键词:黄河上游地表反照率
青藏高原东部冬季小气候特征及地表辐射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07年
利用玛曲地气相互作用试验2005年11月25日至2006年1月15日梯度站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了青藏高原东部玛曲地区冬季小气候特征和地表辐射特征。结果表明,冬季玛曲地区存在较明显的局地环流,夜间有辐射逆温和逆湿现象存在。辐射各分量均小于青藏高原北部的观测值,晴天条件下太阳短波向下辐射和地面短波向上辐射均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
尚伦宇吕世华张宇奥银焕李锁锁杨胜朋陈世强
关键词:青藏高原小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中部土壤热传导率参数化方案的确立及在数值模式中的应用被引量:36
2009年
本文针对模式发展的需要,在Farouki土壤热传导率参数化方案的基础上,综合Johansen和C(?)té的参数化方案,发展了一个用于青藏高原中部的土壤热传导率参数化方案,用"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之亚澳季风青藏高原试验计划(CAMP/Tibet)"中那曲布交(BJ)站实际资料对该方案进行了检验,并将它用于公共陆面模式(CoLM)中,对青藏高原那曲地区进行了单点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未冻结及冻结土壤中,新方案比Farouki方案计算的土壤热传导率小,更接近实测值.加入新方案的CoLM模式对土壤温度模拟的准确性比原模式有一定的提高.
罗斯琼吕世华张宇胡泽勇马耀明李锁锁尚伦宇
关键词:青藏高原中部参数化方案土壤质地冻土
黄河上游夏季晴天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及小气候特征被引量:17
2008年
利用2005年7月17日—8月9日玛曲地气相互作用预实验观测资料,从中选取了5个资料完整的连续晴好天气,分析了黄河上游高寒草甸地区夏季小气候、地表辐射和能量平衡连续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晴好天气条件下这一地区近地层动量湍流通量受风速切变控制;总辐射峰值与青藏高原北部相比略小,但比干旱半干旱区的敦煌要大;地表反照率平均值为0.17,介于河西金塔绿洲农田与沙漠观测的结果之间;能量平衡中潜热释放比感热输送显著的多;观测中也发现有较大的能量不平衡差额.获得了对这一地区夏季地表辐射、能量、反照率、能量闭合度和小气候特征的一些新认识,为今后在这一地区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奥银焕吕世华李锁锁张宇陈世强尚伦宇
关键词:黄河上游高寒草甸热量平衡
近几十年黄河源区气候与植被变化及相关分析被引量:25
2007年
通过对黄河源区气温、降水量、NDVI指数变化以及NDVI指数与气温、降水量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源区气温近50年呈升高趋势;源区近34年年降水量呈减少趋势,20世纪80年代源区降水量较多,比较湿润。近20年黄河源区及源区东北部植被覆盖较差,且不容易保持,达日及源区东南部植被覆盖相对较好,且容易保持;源区植被覆盖与气温、降水量均呈正相关关系,降水量对植被覆盖的影响比气温的影响大。
柳媛普吕世华李锁锁尚伦宇
关键词:黄河源区气温降水量
青藏高原土壤冻融对地表辐射特征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4
2010年
利用黄河源区气候与环境综合观测研究站.2006年10月1日~2007年4月30日的辐射和5cm土壤温度和湿度资料研究了土壤冻融对地表辐射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冻结降低了土壤中的液态水含量,致使冻结阶段地表反照率大于冻结前的值,也大于土壤融化后的值;受总辐射和地表反照率共同作用,整个冻融过程中反射辐射可区分为两个比较明显的阶段;土壤冻结减缓了地表温度降低的速率,相应地减缓了地表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降低的速率;整个冻融过程中净辐射变化与总辐射的变化比较相近,在冻结阶段,地表反照率大于冻结前的值,也大于融化后的值,因此冻结阶段的净辐射值也更小一些。
尚伦宇吕世华李锁锁孟宪红奥银焕
关键词:青藏高原反照率
湍流通量计算方法和误差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8
2010年
近地层的风、温、湿梯度以及辐射和土壤热通量资料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被广泛地用于计算陆-气感热、潜热通量。然而,不同的计算方法之间存在一些差异,随意的选用可能会造成计算结果存在较大的误差。文中利用绿洲系统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观测试验的2005年6月甘肃金塔绿洲中部观测资料,在分析了观测期间近地层微气象特征的基础上,对鲍恩比法、空气动力学法(包含两种不同计算方案)和变分法计算的绿洲农田下垫面的湍流通量进行了比较,并通过敏感性实验和理论分析探讨了不同方法间计算结果的差异和误差的来源。结果表明:不同方法计算的湍流通量特征存在明显差异。鲍恩比法从理论上满足能量平衡关系,但在昼夜交替和夜晚时出现了计算不稳定现象,因此在这些时段不适用。变分法避免了鲍恩比法计算夜间湍流通量的不稳定性,而且二者计算的白天湍流通量有较好的相关性;同时变分法由于加入了辐射和土壤热通量信息,明显改善了空气动力学法白天的能量平衡状况;变分法计算得到的潜热通量对辐射和微气象条件有较为合理的响应;对数据误差的敏感性试验表明,鲍恩比法和空气动力学法应用于绿洲下垫面上对观测误差较为敏感,而变分法相对比较稳定。进一步的分析表明,鲍恩比法在-2<β<0的范围内由于方法本身局限而适用性较差;而空气动力学方法计算结果的差异和误差来源于所应用的相似性函数。因而与鲍恩比法和空气动力学法计算的湍流通量值相比较,变分法的计算结果更加合理和稳定,在绿洲下垫面有较好的适用性。该文研究方法和结果可为这些方法的使用提供参考。
刘鹏飞刘树华胡非吕世华刘和平张宇陈国兴梁福明
关键词:绿洲湍流通量变分法
CoLM模式对青藏高原中部BJ站陆面过程的数值模拟被引量:64
2008年
利用公共陆面模式Common Land Model(CoLM)及"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之亚澳季风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中那曲地区Bujiao(BJ)站2002—2004年的观测资料对该地区进行了单点数值模拟试验。通过比较模拟与观测的地表能量通量,表明CoLM较成功地模拟了该地区的能量分配。模式对向上的短波辐射、向上的长波辐射、净辐射及土壤热通量模拟得较好,但冬季存在偏差。进一步比较了模拟和观测的土壤温度及土壤湿度,发现浅层60 cm土壤温度模拟较好,深层存在偏差,表现为土壤温度变化滞后于实际变化。土壤湿度总体偏小,尤其是冬季冻结期,土壤冻融过程中忽略了土壤液态水在温度0℃以下仍能存在,含冰量模拟偏高。
罗斯琼吕世华张宇胡泽勇马耀明李锁锁尚伦宇
关键词:陆面过程冻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