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项目(2010-05)
- 作品数:19 被引量:196H指数:9
- 相关作者:闫文德田大伦方晰项文化康文星更多>>
- 相关机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国家林业局湖南省林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长沙市科技局创新平台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 连栽14年生杉木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的结构特征被引量:11
- 2011年
- 用空间一致和时间连续的定位研究法,在湖南会同杉木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研究站,对实验基地连栽14年生杉木林的生物量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与第1代同龄杉木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连栽14年生杉木林的林木单株生物量、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分别为42.07kg、97.18t.hm-2和6.95t.hm-2a-1,各器官的分配规律为树干>树根>树枝>树皮>树叶;林下植被层生物量为1 318.14kg.hm-2,其中灌木层生物量为475.53kg.hm-2,草本层为842.61kg.hm-2,并在组成与分布上呈现出不均匀状态;林地上的死地被层生物量为6 192.73kg.hm-2,其中未分解层大部分向半分解层和已分解层转移。生态系统中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为:杉木层97.18t.hm-2,占92.83%;灌木层0.48t.hm-2,占0.46%;草本层0.84t.hm-2,占0.80%,死地被物层6.19t.hm-2,占5.91%;2代连栽的14年生杉木林生物量和生产力比较,第1代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分别为104.45t.hm-2、7.47t.hm-2a-1,比第2代高7.27t.hm-2、0.52t.hm-2a-1,表明第2代杉木林生物量和生产力均下降6.96%。研究结果充分证明杉木连栽对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影响明显,可为杉木林长期生产力的研究及杉木林的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
- 杨超田大伦康文星项文化闫文德方晰梁小翠
- 关键词:杉木林连栽生态系统生物量
- 喀斯特城市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的层次结构被引量:3
- 2011年
- 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对喀斯特城市——贵阳市的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不同层次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5年生杨树单株生物量为189.50kg,以树干生物量最高,占林木总生物量的57%;林分生物量为105.36t.hm-2,地上部分生物量为88.01t.hm-2,占林分总生物量的83.5%;林分生产力为12.12t.hm-2a-1,各器官生产力大小排序为树叶>树干>树根>树皮>树枝,树叶生产力最高,为8.24t.hm-2.a-1,占林分总生产力的68%;林下灌木层生物量为7 264.13kg.hm-2,以油茶生物量最高,为2 549.52kg.hm-2,占灌木层总生物量的35%;草本层生物量为556.49kg.hm-2,以白茅最多,生物量为213.06t.hm-2,占草本层生物量的38%;死地被物层生物量为5 733.52kg.hm-2,以未分解层生物量最多,为2 434.14kg.hm-2,占死地被物层总生物量的42%。研究结果可为喀斯特城市森林改善生态环境、碳平衡准确计量及森林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 王新凯田大伦闫文德宁晓波邓湘雯梁小翠李树战
- 关键词:生态系统生物量生产力
- 长沙城市森林对气温的调节效应被引量:5
- 2011年
- 利用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5~2010年城市森林生态站林内和林窗及长沙市气象站的气温数据,研究了城市森林的温度特征以及城市森林对小气候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林内、林窗和长沙站的累年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7月最高,1月最低;城市森林对气温有明显的调节效应,主要表现为对夏季最高气温的降温效应和对冬季最低气温的升温效应,尤其是晴天,林内的平均最高气温比长沙站可低达3.04℃(6月),林内的平均最低气温比长沙站可高达1.26℃(12月)。
- 赵仲辉罗茜黄志宏康文星田大伦项文化闫文德
- 关键词:林内林窗气温特征
- 湖南沅陵天然次生白栎+檫木+杉木群落生物量及其分布规律被引量:8
- 2011年
- 采用样方法和回归方程法,研究了湖南沅陵天然次生白栎+檫木+杉木群落生物量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1)群落总生物量为176.669t/hm2,其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死地被物层生物量分别为144.886、17.060、0.340和14.383t/hm2。(2)群落乔木层生物量径级分布中,生物量主要集中于10~18cm径级,随径级的增大生物量呈现双峰分布特点,其中第1个高峰为10cm径级,第2个高峰为16cm径级。干、枝随径级增大而增大,皮、叶、根随径级增大而略有减小。(3)白栎、檫木和杉木为群落建群种,生物量分别为51.228、33.460和21.590t/hm2,重要值分别为32.492、15.428和22.801。(4)群落乔木层生物量垂直分布中,地上部分生物量主要集中于7.6m以下,且7.6m以下生物量分布较均匀,7.6m以上生物量随高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干、皮生物量也主要集中于7.6m以下,生物量随着高度变化呈金字塔型。枝、叶生物量分布相对集中,主要分布于5.6~7.6m。地下根系生物量垂直分布较为均匀;粗根和细根生物量垂直分布规律与总根系生物量分布规律相似;中根生物量分布与总根系分布有所差异,中根主要集中于45cm以上土层,生物量随土层加深呈正态分布。
- 沈燕田大伦闫文德肖益
- 关键词:白栎檫木杉木群落生物量
- 两种林龄四川桤木的光合特性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对2种林龄(3年生、8年生)四川桤木Alnus crematogyme生长期的光合速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3年生四川桤木上、下两部位年均日变化呈单峰型,峰值均出现在12:00,8年生桤木为双峰型,峰值出现在10:00和16:00,2种桤木年均日净光合速率均表现为上部叶>下部叶;8年生桤木各季节日净光合速率受到方位影响较3年生大,2种林龄桤木各季节日净光合速率大小排列顺序都为6月>4月>9月>10月,8年生四川桤木4个方位的年均日净光合速率值均大于3年生四川桤木;四川桤木2种林龄、不同部位、不同月份3个因素内部处理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性(P=0.017),林龄和月份两个因素之间交互作用显著,而其他两个交互作用均未达到5%的显著差异水平。
- 文仕知韦铄星何功秀杨丽丽
- 关键词:四川桤木净光合速率日变化
- 鄂西南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密度及其影响因子被引量:8
- 2011年
- 以鄂西南来凤县土壤有机碳为研究对象,对来凤县区域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密度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县域内土壤有机碳储量主要分布于海拔500~800m的中山地带,其次是高于海拔800m的中高山地带,最低的则是低于海拔500m低山地带;区域内0~100cm土层平均有机碳密度为5.38kg/m2,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41kg/m2);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有机碳密度在0~20cm表层降低,在0~100cm土层升高;土壤成土母质对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无显著影响,对0~100cm土层的则影响显著。此外,土壤有机碳密度受人为干扰影响较大,人类干扰程度小的山地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关联度最大,其次为人类干扰程度较大的旱耕地,人类干扰程度最大的水田最小,其土壤有机碳密度与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均不相关。
- 陈建国田大伦闫文德项文化方晰
- 关键词:鄂西南有机碳储量有机碳密度
- 土壤团聚体固碳研究进展被引量:36
- 2011年
- 土壤团聚体是土壤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一种特殊的有机-无机复合体。土壤团聚体中的碳主要以有机碳形式存在,有机碳的胶结作用是土壤团聚体形成的关键。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稳定机制包括化学稳定型、物理稳定型、生物稳定型三大类型。土壤团聚体的周转也表现为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分解过程。总之,土壤固存有机碳的功能主要是以土壤团聚体为主体的功能单位完成的,有机碳不同存在形式的转化贯穿团聚体形成、稳定及周转过程的始终。
- 陈建国田大伦闫文德项文化方晰
-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固碳
- 毛红椿光合及水分生理生态特性被引量:22
- 2011年
- 研究了毛红椿在不同光合有效辐射(PAR)强度及不同CO2浓度(CCO2)范围内叶片光合及水分生理生态参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当大气CO2浓度为400μmol.mol-1时,毛红椿叶片净光合速率(Pn)与光合有效辐射(PAR)之间的回归方程为Pn=-7×10-6 PAR2+0.021 5PAR-0.570 4,相关系数为0.925 4(n=64);光饱和点、补偿点及表观量子效率分别为1 535.7μmol.m-2s-1、53.53μmol.m-2s-1、0.034 8;叶片蒸腾速率(Tr)与PAR间的回归方程为Tr=0.004 1 PAR+3.078 2,相关系数(r)为0.825 7;叶片水分利用效率(WUE)和PAR之间的回归方程为WUE=-2×10-6 PAR2+0.004 4 PAR+0.054 5,相关系数为0.731 1(n=64);②在1 200μmol.m-2s-1 PAR条件下,Pn与CCO2之间的回归方程为Pn=-1×10-5 CCO22+0.046 6 CCO2-4.43,相关系数为0.984 9(n=45),CO2饱和点、补偿点、羧化速率分别为2 330.0μmol.mol-1、101.17μmol.mol-1、0.041 7;Tr随CCO2增强,呈线性上升趋势,但二者关系并不明显。WUE与CCO2之间的回归方程为:WUE=-3×10-6 CCO22+0.007 8 CCO2-0.650 9,r=0.971 6(n=45)。
- 赵坤吴际友陈瑞王旭军程勇宋澄
- 关键词:毛红椿光合作用蒸腾作用水分利用效率
- 喀斯特城市刺槐梓木混交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研究被引量:9
- 2011年
- 采用样地调查与标准木收获法,研究了贵州贵阳市城市刺槐+梓木混交林生物量与碳储量。结果表明:刺槐的单株生物量为58.819kg,其中树干为31.511kg,占整株生物量的53.57%;梓木单株生物量为43.966kg,树干为18.504kg,占整株生物量的42.09%;混交林中刺槐的生物量为33.350t.hm-2,梓木的生物量为50.297t.hm-2,梓木生物量是刺槐的1.6倍;刺槐和梓木2个树种各器官含碳率在48.25%~59.13%之间,且均以树干的含碳率最高;刺槐梓木混交林中,林分植被的碳储量为51.384t.hm-2。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森林碳汇功能估算提供依据。
- 曹娟田大伦闫文德宁晓波康文星邓湘雯
-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刺槐混交林生物量碳储量
- 喀斯特地区城市杨树人工林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被引量:14
- 2011年
- 对喀斯特地区城市25年生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量、碳素含量、碳贮量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树人工林林地土壤有机碳含量0~15cm表层最多,为24.63g.kg-1,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土壤碳贮量为121.26t.hm-2,0~15cm土层碳贮量占总量的28.56%,0~60cm土层碳贮量分布均衡;杨树各器官中碳素含量变化范围是446.65~580.25g.kg-1,高低排序为树干>树皮>树根>树叶>树枝;林分植被各层次平均碳素含量高低排序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死地被物层平均碳素含量依次为已分解>半分解>未分解;杨树林分中各器官碳贮量高低排序为树干>树根>树皮>树叶>树枝,其中树干碳贮量为34.14t.hm-2,占乔木层碳贮量的58.44%;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贮量为186.98t.hm-2,其中乔木层的碳贮量为58.42t.hm-2,占总量的31.25%,灌木层和草本层占总量的2.18%,死地被物层占总量的1.72%;林地土壤(0~60cm)的碳贮量占整个生态系统碳贮量的64.85%;乔木层和土壤层碳贮量是杨树生态系统碳贮量的主体部分。这些数据为进一步研究喀斯特地区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碳汇功能提供基础数据。
- 李素敏田大伦闫文德方晰邓湘雯刘茜
-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杨树人工林碳素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