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2009DFA2680)
- 作品数:6 被引量:89H指数:6
- 相关作者:李晓昭赵晓豹胡增辉肖琳武伟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宁波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指挥部合肥工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建筑科学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隧道围岩温度场分布的数值分析及预测被引量:28
- 2009年
- 利用FLAC3D程序模拟计算了隧道围岩的传热能力及其温度场的演化规律。首先对某过江隧道进行了围岩传热模拟,提出了围岩热物理参数的修正系数,模拟结果对比实测数据显示两者基本一致,表明利用此模型进行数值演算,其结果较为可靠。随后利用此模型对某地铁区间断面的围岩温度场演化规律进行了预测分析,得到了地铁围岩的热套厚度、传热稳定时间及传热量的大小,其结果可为相关领域内的科研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 胡增辉李晓昭赵晓豹肖琳武伟
- 关键词:隧道围岩温度场热特性FLAC3D
- 土体内在结构对热导率计算模型的影响研究被引量:6
- 2009年
- 为得到适用于土体的热导率模型,利用软件将土样扫描电镜图片(反映土体的真实结构)二值化,采用瞬态传热分析方法对土体进行二维传热分析,通过ANSYS模拟土体并分析得出土体热导率。并且将数值分析结果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发现两者间误差较小,说明该方法能较精确地得到土体热导率,为土体热导率理论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在此基础上,对粉砂、粉土及粉质粘土的热导率进行研究,发现土体热导率随孔隙率的增大而减小,粉砂热导率的减小速率最大,其次为粉土,最小为粉质粘土。
- 肖琳李晓昭胡增辉赵晓豹赵高峰陈立根
- 关键词:热导率扫描电镜土体结构孔隙率
- 南京河西地区软土地层特征及工程特性研究被引量:21
- 2011年
- 南京河西地区软弱土层性质复杂。为对工程建设提出针对性的设计和治理措施,有必要对该地区软弱土层成因及工程特性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本文主要针对河西地区地层结构及沉积演化特点,对软弱土层的物质成分、微结构特征以及土的渗透、压缩、强度、灵敏度和蠕变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西地区软弱土层属于河漫滩沉积,其沉积过程与河道变迁密切相关,具有沉积年代新、结构成熟度低、厚度变化大、土层分布不均并夹有砂透镜的特点。软弱土层属于欠固结土,粘土矿物以伊利石为主,具有中等—高灵敏性和低—中等次固结特性。
- 侯晓亮赵晓豹李晓昭李家奇
- 关键词:河漫滩淤泥质粉质粘土欠固结土
- 粉土热导率与含水量关系的实验研究被引量:9
- 2009年
- 目前报道的不少实验成果,在得出粉土热物性指标和某一因素的关系时,并未保持其他影响因素固定不变,因而只能说明粉土热物性指标随影响因素的定性变化趋势。要建立热物性指标与影响因素间的确定性关系和推算公式,需要更为严格的实验,即研究某一影响因素时保持其他因素不变。通过一系列实验,对粉土试样的热导率进行研究,在排除孔隙比、干密度、土样成分等影响因素的情况下,独立分析了粉土的热导率与含水量间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粉土的热导率随含水量的增大而增大,其变化规律与砂土一致,都符合对数变化规律,且整个变化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同时还分析了粉土的内在传热机制,有效描述和解释粉土热导率随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用对数形式来描述粉土热导率与含水量之间的关系是正确的。
- 肖琳李晓昭赵晓豹胡增辉武伟蒋新亮
- 关键词:粉土热导率含水量
- 地铁隧道围岩传热规律的监测分析被引量:19
- 2012年
- 地铁隧道,由于其封闭性,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量热量要靠环控系统来排除,而围岩传热量的准确估算对环控系统热负荷的确定以及热环境控制都有着重要作用。但是目前隧道围岩传热的规律尚不明确,缺乏科学可靠的预测评价,因此,本文对南京地铁1号线典型地铁隧道区段的隧道空气温度、壁面温度和壁面热流进行了现场实测。实测结果分析表明,隧道壁面温度与热流变化的主要诱因是运行车辆发热,地面气温的剧烈变化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同时也表明在典型条件下地铁隧道围岩壁面温度和热流随地表气温变化,壁面热流呈现日周期变化规律。最后,本文基于列车实际运行参数,初步估算了典型地铁隧道区段列车运行的总产热量,以及围岩传热量占总产热量的比例。
- 李晓昭熊志勇乔恒君马娟张学华杜茂金
- 关键词:地铁隧道围岩传热规律
- 苏州地下空间开发地质环境因素的分析评价被引量:18
- 2013年
- 城市地质环境的诸多脆弱敏感因素成为地下空间开发的关键制约条件。对苏州地下空间开发的关键地质环境要素进行评价,对于指导城市地质调查及地下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以地形地貌、建筑场地类别、不良岩土体条件、水文地质特征、地震地质灾害等5个方面为评价的主题层,运用层次分析法(AHP)、专家调查法确定各指标因素的权重,基于目标线性加权函数建立评估模型,并对评估结果进行分级统计。由于地质环境要素具有空间变异性,故本研究对苏州地下空间开发深度的浅层(0~15m)、次浅层(15~30m)分别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西部基岩山区(除去地质灾害发育区)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状况最好;东部平原区湖泊水系发育,软土层分布较厚,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空间开发的地质环境状况相对较差。
- 吴文博曹亮刘健李晓昭赵晓豹彭寿龙
- 关键词:地下空间资源地质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