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福建省重大科技项目(2002Y001)

作品数:8 被引量:78H指数:6
相关作者:慕容慎行王柠吴志英陈万金方玲更多>>
相关机构:福建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重大科技项目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性肌萎缩
  • 4篇髓性
  • 4篇基因
  • 4篇肌萎缩
  • 4篇肌萎缩症
  • 4篇脊髓性
  • 4篇脊髓性肌萎缩
  • 4篇脊髓性肌萎缩...
  • 3篇突变
  • 3篇脊髓
  • 2篇蛋白
  • 2篇蛋白质
  • 2篇蛋白质类
  • 2篇神经组织
  • 2篇神经组织蛋白...
  • 2篇组织蛋白
  • 2篇基因突变
  • 2篇白质
  • 1篇电泳
  • 1篇定量聚合酶链...

机构

  • 8篇福建医科大学

作者

  • 8篇吴志英
  • 8篇王柠
  • 8篇慕容慎行
  • 4篇陈万金
  • 2篇苏峻峰
  • 2篇林珉婷
  • 2篇方玲
  • 1篇李智文
  • 1篇林宇
  • 1篇王志强
  • 1篇谢卉

传媒

  • 4篇中华神经科杂...
  • 2篇中华医学遗传...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儿科杂志

年份

  • 2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Wilson病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被引量:21
2003年
目的 探讨Wilson病(WD)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分析(PCR-SSCP)和DNA测序方法,对84例WD患者进行WD基因全长21个外显子的突变检测,结合统计学方法,着重分析并探讨中国人WD基因突变热点Arg778Leu基因型与临床表型的关系。结果 18例患者检出Arg778Leu纯合突变。29例患者在一条染色体上检出Arg778Leu杂合错义突变,其中,在另一条染色体上,3例检出移码突变;15例突变未明;余11例检出其他错义突变。就理论而言,与错义突变相比,移码突变可导致更严重的功能缺陷及表型,不能与错义突变混合进行统计学分析,另15例患者因有一条染色体突变未明亦被排除在外。因此,相对Arg778Leu纯合错义突变进行统计学分析时,只能选择11例发生复合错义突变的患者做为Arg778Leu杂合突变病例组。经统计学分析,携带Arg778Leu纯合突变的患者和携带Arg778Leu杂合突变的患者,其起病年龄、血清铜蓝蛋白水平及临床类型均差异有显著意义,P值小于0.05或0.001。结论 Arg778Leu突变不是一种温和的突变,它可导致患者症状出现较早并较严重。
吴志英王柠林珉婷方玲慕容慎行
关键词:WILSON病基因突变临床表型
应用脉冲场电泳技术研究中国人4q35与10q26亚端粒区EcoRⅠ片段的结构多态性被引量:4
2004年
目的研究中国人4q35与10q26同源性EcoR片段的结构多态性,探讨该区域的可塑性、易位和体细胞嵌合现象及其与D4Z4重复单位缺失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包括110名无血缘关系的健康成年人。低熔点胶包埋法抽提基因组DNA。同一样品分别进行EcoR酶切和EcoR/Bln双酶切,脉冲场电泳分离,p13E-11探针Southern杂交,曲线拟合法计算分析EcoR片段的长度,SPSS1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结果77.3%(85/110)的个体为标准构型,4q35EcoR片段的长度均值为(87.9±3.3)kb,中位数为78.5kb;10q26同源性片段的长度均值为(90.1±4.1)kb,中位数为73.0kb;经t检验,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19.1%(21/110)的个体检测到易位构型,其中4q→10q易位和10q→4q易位分别为9.1%(10/110)和10.0%(11/110),经卡方检验,两种易位形式的频率基本相等(χ2=0.053,P>0.05)。3.6%(4/110)的个体检测到体细胞嵌合片段。此外,14.5%(16/110)的个体检测到小于35kb的10q26EcoR短片段。结论正常中国人4q35和10q26EcoR片段具有多态性和动态性变化特征,两者具有高度同源性。4q35-10q26易位是导致4q35区不稳定和D4Z4缺失的重要因素,体细胞嵌合现象的出现提示4q与10q区D4Z4的互换重组可能发生于有丝分裂过程中。
吴志英王志强王柠林珉婷慕容慎行
关键词:易位脉冲场电泳中国人RI端粒片段
脊髓性肌萎缩症SMN1基因定量研究及基因携带者的筛查(英文)被引量:13
2005年
目的进行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基因携带者的筛查,为遗传咨询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特异性扩增264名健康人、88例经基因诊断确诊SMA患者的双亲、32名SMA家系其它成员的SMN1基因第7外显子及其邻近区域,以已确定只有2拷贝SMN1的样品作为标准对照。结果88例确诊SMA患者双亲除4名SMN1拷贝数为2外,其余均只有1拷贝SMN1。264名正常人中5人仅有1拷贝SMN1,为基因携带者,该组中含2、3、4拷贝SMN1的人数分别为232、25、2。32名SMA家系成员中有2名SMN1拷贝数为1,为基因携带者,25名SMN1拷贝数为2,另5名拷贝数为3。结论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可进行单拷贝差异SMN1基因的定量检测,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基因携带者的筛查为本病遗传咨询提供了重要依据。
陈万金吴志英王柠林珉婷慕容慎行
关键词:脊髓性肌萎缩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临床分析及GCHⅠ基因突变的研究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探讨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DRD)临床及GTP环化水解酶Ⅰ(GCHⅠ)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对14例DR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并对其中6例进行了GCHⅠ基因全长外显子的突变检测。结果14例患儿平均发病年龄为(10±3)岁,女性起病较男性早,发病年龄(9±4)岁,男性发病年龄(12±1)岁。常见的首发症状为步态异常、下肢僵硬和震颤。伴晨轻暮重者9例(64%)。小剂量多巴制剂治疗3个月后痊愈13例(93%),显效1例(7%),长期随访未发现多巴制剂的不良反应。对6例患儿进行GCHⅠ基因突变检测,在3例患儿中发现了2种GCHⅠ基因突变。其中一家系2例患儿存在第6号外显子的Lys224Arg杂合错义突变,临床表型较轻,与国外研究报道一致。在1例散发病例中发现了国际上未曾报道过的位于第3号外显子的Gln161Pro突变,临床表型较重。结论DR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晨轻暮重是其特点之一。多巴制剂对其有快速、显著和持续的疗效。GCHⅠ基因突变类型与临床表型之间有一定关联,对GCHⅠ基因突变的检测有助于不典型病例的早期诊断。
谢卉吴志英王柠李智文林珉婷慕容慎行
关键词:突变
短串联重复序列位点的优选及其在脊髓性肌萎缩症产前诊断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07年
目的优选出与运动神经元生存(survival motor neuron,SMN)基因紧密连锁且多态信息含量丰富的短串联重复序列(STR)位点,并将其应用于脊髓性肌萎缩症(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产前基因诊断中。方法用 PCR 扩增与 SMN 基因紧密连锁的11个 STR 位点,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银染法显色分析结果。通过多态信息含量(PIC)大小优选 STR 位点,并利用优选出的 STR 位点分别采用 PCR-PAGE 及基因扫描技术对6个 SMA 家系(包括父母、先证者和胎儿)进行连锁分析。结果我们从11个 STR 位点中优选出了3个位点(D5S435、D5F149、D5S351),这3个位点在100名健康人中分别检测出8、19、18种多态性片段,其 PIC 值分别为0.84、0.91、0.92。应用上述3个位点对6个 SMA 家系进行产前诊断连锁分析,在6名胎儿中发现4名携带者和2名健康者。结论通过优选出的3个 STR 位点可快速进行 SMA 产前基因诊断,准确地排除母血污染,而且可在胎儿中甄别出健康个体与基因携带者,进一步完善了 SMA 产前基因诊断体系。
苏峻峰陈万金吴志英王柠林宇林珉婷慕容慎行
关键词:肌萎缩脊髓性串联重复序列产前诊断电泳
运动神经元生存蛋白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该蛋白在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骨骼肌中的表达
2007年
目的制备运动神经元生存(SMN)蛋白多克隆抗体,探讨 SMN 蛋白在细胞内的定位及在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患者骨骼肌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构建 pET-28a(+)/SMN 原核表达质粒,诱导表达 SMN-His 融合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 SMN 多克隆抗体。构建 pcDNA3.1/myc-HisB-SMN 真核表达质粒并转染中国仓鼠卵母(CHO)细胞。收集骨折患者以及Ⅰ、Ⅱ、Ⅲ型 SMA 患者的骨骼肌组织各3份。分别采用免疫印迹及免疫荧光染色技术进行 CHO 细胞及骨骼肌组织的 SMN蛋白表达研究。结果成功制备了兔抗人全长 SMN 多克隆抗体,经鉴定其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较高。免疫荧光染色显示 SMN 蛋白在细胞质及细胞核中呈斑片状或颗粒状分布,以核周较为明显。免疫印迹结果显示骨折患者骨骼肌组织 SMN 与内参照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条带密度比值(sMN/GAPDH)平均为0.619,Ⅲ、Ⅱ型 SMA 患者 SMN/GAPDH 比值较低,均值分别为0.347和0.540,而Ⅰ型 SMA 患者骨骼肌中 SMN/GAPDH 比值显著降低,均值仅为0.079。结论高质量的兔抗人全长 SMN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为 SMA 的蛋白功能及发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SMA 患者骨骼肌中 SMN 蛋白表达量可能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
陈万金吴志英王柠苏峻峰林珉婷慕容慎行
关键词:肌萎缩脊髓性神经组织蛋白质类
结节性硬化症TSC1基因编码外显子全长的突变检测与分析被引量:14
2005年
目的研究结节性硬化症(TSC)TSC1基因所有编码外显子的基因突变特征和多态现象。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PCR SSCP)技术结合DNA测序对来源于21个家系的23例TSC患者、22名父母及60名健康对照进行TSC1基因编码外显子全长的基因突变和多态的检测。结果共检测出10种异常的SSCP带型,经DNA测序后证实为4种突变和6种多态,突变包括2种移码突变(352insA和2332insT)、1种剪接突变(729+1G→T)、1种无义突变Tyr761Ter(2504C→A),其中2332insT, 729+1G→T及Tyr761Ter为新型突变。以上突变均见于散发型患者,突变频率为4 /15。6种多态包括4种单核苷酸多态(347A→C, 1186T→C, 1556A→G, 1947T→C), 1种内含子区多态(2218+71delAG)及1种3′UTR区多态(3716+36T→C),其中3种为新多态。结论本组结果对研究我国TSC1基因突变特征提供了重要资料,未发现TSC1基因突变热区,且TSC1基因突变多见于散发型患者,提示中西方TSC1基因突变可能存在差异。
方玲吴志英王柠林珉婷慕容慎行
关键词:结节性硬化症外显子突变
脊髓性肌萎缩症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2拷贝数与临床表型的关系被引量:12
2005年
目的探讨运动神经元生存基因2(SMN2)拷贝数与临床表型的关系,进一步阐明脊髓性肌萎缩症(SMA)的发病机制。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特异性扩增50名健康人、51例临床确诊SMA患者SMN2基因7号外显子及其邻近区域,并以已确定只有3个拷贝的SMN2样品作为标准对照。结果50名健康人中有2名SMN2拷贝数为0;51例患者中SMN2拷贝数为1、2、3、4的例数分别为8、22、16、5例;患者两性之间SMN2拷贝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MN2拷贝数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呈负相关(r=0.682,P=0.000);24例死亡患者中,具有1及2个拷贝SMN2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13.8及22.7个月,两组间生存时间及生存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SMA患者,SMN2可能对SMN1基因缺失起到一定的代偿作用,SMN2拷贝数可作为判断患者预后的一个指标。对患者SMN2拷贝数的研究也为基于增加SMN2全长功能蛋白表达的基因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陈万金吴志英王柠林珉婷慕容慎行
关键词:肌萎缩脊髓性DNA结合蛋白质类神经组织蛋白质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