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BGJ013)
- 作品数:5 被引量:23H指数:4
- 相关作者:刘建华张学朋更多>>
- 相关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河北金融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美国国家安全体制改革:历程、动力与特征被引量:7
- 2015年
- 自1947年《国家安全法》实施以来,历届美国政府都对国家安全体制进行了力度不一的改革。经过60多年的改革,美国已形成了一套以白宫为中心,府会调研组织和智库提供政策咨询,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国土安全委员会、国家情报总监办公室等机制或机构辅助总统协调和决策,国防部、国务院、中央情报局、国土安全部等职能部门负责执行,国会、政府问责局、管理和预算办公室实施监督的国家安全体制。客观环境的变化、新安全观的形成、总统的个性和行政部门的倡议、国会的推动、智库的研究、公众舆论的压力,等等,是美国国家安全体制改革的驱动力。美国国家安全体制改革呈现出既制度化又不失灵活性、国家安全委员会地位的周期性升降、采取增量改革路径及整合性越来越强等特征。面对愈益复杂的安全挑战,美国仍将致力于打造更具整合性、更高效灵活的国家安全体制。
- 刘建华
- 试析产业地理政治对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影响被引量:4
- 2010年
- 中美贸易对美国不同产业的利益产生分配性影响,进而影响其对华贸易政策偏好。产业的经济地理决定了其投射在国会山的政治影响力大小,以此为基础的产业结盟游说对国会的对华贸易政策态度和行为产生重大影响。代表产业利益的国会议员则通过联合行动向行政部门和准司法性独立机构施加压力。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是外贸与产业、产业与国会、国会与行政部门、独立机构互动的产物。
- 刘建华
- 关键词:产业地理结盟国会美国对华贸易政策
- 收缩与扩张:美国外交政策周期的地域主义解释被引量:4
- 2013年
- 在考察美国外交政策演变周期时,一些美国学者从公众内敛与外向情绪的变化、干涉主义-非干涉主义范式转换、情绪与利益张力等视角进行了相关解释。这些理论解释虽然提供了探究美国外交政策周期演变的不同视角,但存在情绪决定论、代际宿命论、片面强调国家利益与公众情绪间的内在张力、偏重"高级政治"、对府会关系解释简单等诸多不足,缺乏从美国国内更广泛的政治与社会联系的角度来解释美国外交周期变化的深层次动力。作者通过引入以美国国内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为基底的地域主义变量,用地域主义视角解释美国外交政策"收缩与扩张"的周期性演变规律,有利于克服既有理论解释力不足的缺陷,丰富和深化对美国外交政策演变周期的研究。通过考察美国地域间在外交政策竞争上的组合模式,作者发现,美国东北部、南部和西部地域间的分化与合作推动了美外交政策史上五次收缩与五次扩张,在某种程度上,地域间组合的变化是驱动美国外交呈现收缩与扩张周期性演变的深层次动因。
- 刘建华张学朋
- 关键词:地域主义美国外交
- 美国亚太政策的交替演变及其动因探析——基于长时段周期视角的考察被引量:5
- 2013年
- 通过对美国亚太政策演变史的考察可以发现,自立国以来,美国亚太政策演变呈现时而内敛、时而外向的态势,且每隔一段时间在内敛期与外向期之间相互转换的周期运行轨迹。迄今为止,美国亚太外交政策经历了四个完整的内敛期,三个完整的外向期,目前正处于第四个外向期。美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公众情绪的变化、政治代际差异等国内因素,以及欧亚大陆地缘政治的变化、对外战争的成败、东亚国家内部的重大事变等外部因素,共同驱动着美国亚太政策在内敛期与外向期之间转换。美国亚太外交政策外向期明显长于内敛期,这与美国所处的地缘优势、亚太特有的地区格局等因素有关。不管美国如何推行"重返亚太"或"战略再平衡",其亚太政策的第四个外向期很可能在21世纪20年代初结束,这意味着在未来十年左右时间里,中国仍将承受美国较大的战略压力。
- 刘建华
- 关键词:长时段周期内敛
- 扩张与收缩:论美国外交的周期性被引量:4
- 2011年
- 自1801年托马斯·杰斐逊总统上台以来,美国外交即呈现出"扩张——收缩——再扩张——再收缩……"的周期模式。从上一次扩张到下一次扩张或从上一次收缩到下一次收缩的平均时间约为45年左右。迄今为止,美国外交经历了四个半周期。美国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国际局势的变动、国内思潮的转换等因素是推动美国外交扩张与收缩的主要动力。当前美国外交开始步入第五个周期的收缩期,这将对世界和中国产生重大影响。
- 刘建华张学朋
- 关键词:美国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