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2013SJB880019)

作品数:2 被引量:34H指数:2
相关作者:吕寿伟柴楠更多>>
相关机构:江苏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教育
  • 1篇羞辱
  • 1篇正义观
  • 1篇身份
  • 1篇审视
  • 1篇诉求
  • 1篇伦理
  • 1篇伦理审视
  • 1篇蔑视
  • 1篇教育公平
  • 1篇教育正义
  • 1篇公平诉求
  • 1篇范式
  • 1篇分配正义

机构

  • 2篇江苏大学

作者

  • 2篇吕寿伟
  • 1篇柴楠

传媒

  • 1篇国家教育行政...
  • 1篇教育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分配,还是承认——一种复合的教育正义观被引量:31
2014年
随着西方政治哲学的复兴和繁荣,分配正义几乎成为唯一被信任和推崇的正义方案。在这种背景下,教育正义也一直被分配的范式所垄断,分配范式的教育正义旨在解决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占有。但在很多情况下,并非是消除不平等,而是避免源于承认期待伤害的羞辱和蔑视代表着教育正义的规范目标;不是分配平等或物品平等,而是对尊严的平等承认构成了教育正义的核心范畴。显然,由羞辱和蔑视所引发的教育不正义是分配正义所不能解决的,而必须通过承认的正义予以矫正。因此,分配的方案并不能单独完成教育的正义规范功能,教育正义的完备方案必须由分配范式和承认范式共同型构,以形成出一种复合的教育正义观。
吕寿伟
关键词:教育正义分配正义羞辱蔑视
教育公平诉求的伦理审视被引量:3
2013年
教育公平的诉求内含着人性的根基和社会的道德意向,既承担着社会的伦理责任,也要求着社会的伦理规范。在微观教育活动领域,教育公平意味着对作为理性存在者平等人格的尊重和人性尊严的维护;在中观教育事业领域,教育公平总是通过制度得以实现,其伦理的规范便需要通过正义的教育制度维护教育主体的权益和尊严;在宏观社会领域,教育的不公平源于社会的不公平,并引发不公平的代际延续,其伦理矫正在于对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弱势群体、边缘群体等群体身份予以承认而免遭社会排斥,从而使其后代子女免遭校园侮辱和心理伤害。
吕寿伟柴楠
关键词:教育公平伦理身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