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2010802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20108020)
- 作品数:4 被引量:7H指数:2
- 相关作者:陈林谢杨丽徐伟杜晓兰杨京更多>>
- 相关机构: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成年小鼠骨细胞的分离鉴定及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的表达
- 2015年
- 目的建立稳定的成年小鼠骨细胞分离和鉴定方法,检测其标志性基因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FGFR)表达。方法将3月龄C57小鼠的胫骨和股骨分离后剪除干骺端,冲去骨髓,切割成约1 mm碎片,用Ⅰ型胶原酶和EDTA溶液交替消化以获取骨细胞。分别通过形态观察、ALP染色、OC染色和E11/gp38染色鉴定骨细胞。qRT-PCR检测骨细胞标志性基因表达,并与骨细胞系IDG-SW3和MLO-Y4比较。检测FGFRs在骨细胞的表达。结果分离出的骨细胞呈多树突状或星状,并借突触彼此连接。ALP染色可见成骨细胞染色阳性,骨细胞染色阴性。OC染色成骨细胞和骨细胞均阳性,成纤维细胞阴性,而E11/gp38染色仅见骨细胞染色阳性。实验所得细胞表达骨细胞特异基因DMP1、SOST、FGF23,表明骨细胞成功分离,且此原代骨细胞与IDG-SW3和MLOY4细胞系表达有差异。FGFR1-3在骨细胞中均有表达。结论成功分离成年小鼠原代骨细胞,发现FGFR1-3在原代骨细胞中均有表达。
- 唐玉彬苏楠温轩陈思宇杜晓兰陈林
- 关键词:骨细胞细胞分离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
- Wnt信号参与小鼠颅骨缺损后骨形成过程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利用改良的小鼠颅骨缺损模型,活体动态观察颅骨缺损后骨形成过程,并对Wnt信号相关基因进行检测,为颅骨再生修复机制及促进修复措施研究提供新的数据。方法用直径2 mm的金刚石钻头于小鼠右侧颅顶骨建立颅骨缺损模型,术后2周和4周通过Micro-CT及组织病理切片来观察缺损部位新生骨生长情况,测量其面积大小,定量分析缺损部位的骨形成能力。同时提取缺损后不同时间点缺损周围骨组织RNA,定量PCR检测成骨分化相关基因Cbfa1、OP和OC,以及Wnt通路基因Wnt3a、β-catenin及下游转录因子cyclin D1、Tcf1的表达。结果术后2周Micro-CT扫描示缺损愈合百分比为(20.1±6.0)%;术后4周缺损进一步愈合,缺损愈合百分比为(30.1±5.0)%。定量PCR结果显示Cbfa1和OP在缺损后2周表达较高,而OC则在缺损后4周达到高峰。Wnt3a、β-catenin、cyclin D1和Tcf1的mRNA表达水平在缺损后2周和4周均较缺损前明显升高。结论成功改良制作了小鼠颅骨缺损模型,并通过活体Micro-CT和组织病理染色对颅骨缺损后的修复过程进行了动态观察,进一步发现Wnt信号通路的激活可能参与颅骨缺损后骨形成过程。
- 徐伟谢杨丽翁土军金旻罗凤涛黄俊兰谭乔燕杜晓兰陈林
- 关键词:颅骨缺损骨形成WNT信号
- 颅骨缺损修复组织工程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14年
- 颅骨缺损在临床上较常见,多见于开放性颅脑创伤。受颅骨自身修复能力所限,超临界颅骨缺损的愈合常需外界干预。传统的治疗方法如自体骨移植和异体骨移植等植骨成活率较低,且具有可能造成供区继发性损伤、引起免疫排斥反应、传播传染性疾病等缺点或局限性,不能满足临床需求。骨组织工程技术为颅骨缺损修复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生物材料学、干细胞工程学和基因技术的发展,多种具有成骨分化潜能的干细胞、生长因子和生物降解材料被用于修复颅骨缺损。该文就颅骨缺损修复中常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种子细胞和生长因子等作一综述。
- 徐伟谢杨丽陈林
- 关键词:颅骨缺损种子细胞
- 遗传病的生物治疗被引量:3
- 2015年
- 遗传病尤其是单基因遗传病是儿童致畸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给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心理负担。目前绝大多数遗传病临床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随着生命与医学科学的发展,近年来以靶向致病分子或其相关信号通路、靶分子的外源物质补充、转基因、RNA干扰、基因组编辑等生物学技术为代表的生物学治疗措施开始应用于遗传病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目前大多数遗传病的生物学治疗仍局限于动物实验研究,今后在继续研发基于致病机制的新治疗策略的同时,将关注如何开展临床试验,为最终安全、有效应用于临床患者奠定基础。
- 杨京谢杨丽陈林
- 关键词:单基因遗传病RNA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