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B2011104)

作品数:5 被引量:26H指数:3
相关作者:刘德昭张鲲鹏甘小亮叶柏波沈宁更多>>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颅脑
  • 2篇颅脑损伤
  • 2篇脑损伤
  • 1篇大细胞
  • 1篇血清
  • 1篇炎性
  • 1篇炎性反应
  • 1篇氧化应激
  • 1篇应用疗效
  • 1篇载量
  • 1篇再灌注
  • 1篇再灌注损伤
  • 1篇瑞芬太尼
  • 1篇术后
  • 1篇术后痛
  • 1篇术后痛觉过敏
  • 1篇术前
  • 1篇术前应用
  • 1篇痛觉
  • 1篇痛觉过敏

机构

  • 5篇中山大学附属...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刘德昭
  • 2篇张鲲鹏
  • 1篇何玉莲
  • 1篇沈宁
  • 1篇李晓芸
  • 1篇黄品婕
  • 1篇高婉菱
  • 1篇黄敬彬
  • 1篇叶柏波
  • 1篇甘小亮
  • 1篇谢秋娴

传媒

  • 3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现代医院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年份

  • 4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不同HBV DNA载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用恩替卡韦后血清IFN-γ、IL-6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不同HBV DNA载量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应用恩替卡韦后血清IFN-γ、IL-10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期间在我院感染科门诊就诊的CHB患者60例,根据检测的HBV DNA载量分为高载量组、中载量组、低载量组,各组20例。并选取同期健康对照组20例。抽取CHB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24周,以及健康对照组的血清,检测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水平。结果①ETV治疗24周后,ALT复常率为81.7%,HBV DNA阴转率为69.5%,HBAg阴转率为26.7%,应答率为91.7%,无应答率为8.3%;②CHB患者血清IFN-γ和IL-10水平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③ETV治疗前高载量组IFN-γ含量降低,而IL-10的含量增高(P>0.05);④ETV治疗后24周的血清IFN-γ比治疗前明显增高(P<0.05),而IL-10水平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不同HBV DNA载量的CHB患者血清IFN-γ和IL-10水平存在差异,IFN-γ/IL-10水平可作为ETV治疗CHB疗效的参考指标。
黄敬彬刘德昭谢秋娴
关键词:DNA载量IFN-Γ
阶梯式颅内减压技术在急性重度颅脑损伤中的应用疗效被引量:14
2012年
目的探讨阶梯式颅内减压技术对急性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1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重度颅脑损伤合并恶化型颅内高压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进行前瞻性研究:传统减压组和阶梯式颅内减压组,每组各40例。比较两组术中急性脑膨出及迟发血肿的发生率;术后脑梗死发生率;术后6个月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GOS)评分。结果①阶梯减压组患者术中急性脑膨出、迟发性血肿的发生率比传统减压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阶梯减压组术后脑梗死比传统减压组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6个月后,阶梯减压组的植物状态及死亡率明显低于传统减压组(P<0.05);而预后良好率则明显高于传统减压组(P<0.05)。结论阶梯式颅内减压技术通过逐步释放颅内压力,降低了围术期颅脑外伤的并发症,对提高重度颅脑损伤的救治及预后具有意义。
张鲲鹏刘德昭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疗效
再灌注前干预肥大细胞功能对肠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的影响
2012年
【目的】探讨再灌注前干预肥大细胞功能对肠缺血再灌注氧化损伤的影响。【方法】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S组(假手术组)、M组(缺血再灌注模型组)、C组(缺血再灌注+色甘酸钠)、CP组(缺血再灌注+Compound 48/80)、P组(缺血再灌注+鱼精蛋白)、K组(缺血再灌注+酮替芬)。复制大鼠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CS、CP、P、K组在再灌注前5 min分别经尾静脉给予色甘酸钠25 mg/kg、Compound 48/80 0.75 mg/kg、鱼精蛋白2.5 mg/kg、酮替芬1 mg/kg,S、M组分别给予等量的生理盐水。再灌注4 h后处死大鼠取小肠组织。观察各组肠黏膜病理变化及Chiu’s评分;免疫组化计算IMMC数量;测定小肠MDA含量、SOD活性和NO含量。【结果】与S组相比,M组和CP组的Chiu’s评分和IMMC计数均明显增高(P<0.05);与M组相比,C、P、K组的Chiu's评分和IMMC计数明显降低(P<0.05),而CP组的Chiu’s评分明显增高(P<0.05)。【结论】再灌注前通过抑制肥大细胞功能明显减轻氧化应激,对肠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
高婉菱何玉莲黄品婕李晓芸刘德昭
关键词:肥大细胞功能肠缺血再灌注损伤氧化应激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HMGB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中高迁移率簇蛋白B1(HMGB1)的表达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80例,入院后并根据Glasgow昏迷评分(GCS)分成三组:轻度组25例(GCS12~15分);中度组31例(GCS9~11分),重度组24例(GCS3~8分)。另外选择同期在我院因退行性椎间盘病变行骨科手术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N组)。颅脑损伤患者出院后3个月,根据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GOS)分级评定,分为三组:死亡及植物状态组(GOS1~2级);残废组(GOS3~4级);恢复良好组(GOS5级)。所有患者均采集上肢静脉血及脑脊液,并采用ELISA方法测定其中HMGB1的表达。结果①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脑脊液中HMGB1水平均比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血清、脑脊液中HMGB1水平随颅脑损伤GCS评分增加而逐渐增高;②预后不良患者(死亡及植物状态、残废组)血清、脑脊液中HMGB1水平较预后良好者明显增高(P<0.05)。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监测血清及脑脊液中HMGB1水平可判断病情的轻重,并且可作为了解病情与转归的参考指标。
张鲲鹏刘德昭
关键词:急性颅脑损伤脑脊液炎性反应
术前应用加巴喷丁对瑞芬太尼致妇科腹腔镜患者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术前应用加巴喷丁对瑞芬太尼致术后痛觉过敏的影响。方法 60例择期妇科腹腔镜患者,ASA分级I~II级,年龄20~40岁,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加巴喷丁组(G组)和对照组(C组)。G组在术前2 h口服加巴喷丁1 200 mg,C组术前2 h口服安慰剂。两组患者术中麻醉均靶控静脉泵注异丙酚和瑞芬太尼,并间断静脉注射顺阿曲库铵维持肌松。分别记录两组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恢复室观察时间;苏醒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和拔管时间;术中的平均BIS值;Ramsay镇静评分;患者意识恢复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术中麻醉药物用量。两组术后均进行芬太尼静脉术后镇痛(PCIA),镇痛泵背景剂量均设置为空白,分别记录术后PCA泵中芬太尼用量,并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①两组患者术中静脉麻醉药物用量(丙泊酚、瑞芬太尼)、苏醒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拔管时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②G组的Ramsay镇静评分比C组明显降低(p<0.05),意识恢复时VAS评分比C组明显降低(p<0.05);③G组患者术后24 h内各时间点的PCA泵芬太尼用量比C组显著减少(p<0.05);④两组术后24 h的头痛、恶心、呕吐、寒战、瘙痒的发生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G组躁动发生率比C组显著降低(p<0.05),但头晕发生率比C组显著增高(p<0.05)。结论术前应用加巴喷丁可有效抑制瑞芬太尼所致的术后痛觉过敏。
叶柏波刘德昭沈宁甘小亮
关键词:加巴喷丁瑞芬太尼术后痛觉过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