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0575)

作品数:6 被引量:34H指数:4
相关作者:程飚付小兵盛志勇孙同柱刘宏伟更多>>
相关机构: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四军医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愈合
  • 3篇烫伤
  • 3篇细胞
  • 3篇创面
  • 3篇创面愈合
  • 2篇生物学
  • 2篇烫伤大鼠
  • 2篇皮肤
  • 2篇细胞生长
  • 2篇细胞生长因子
  • 2篇纤维细胞
  • 2篇纤维细胞生长...
  • 2篇内啡肽
  • 2篇碱性成纤维
  • 2篇碱性成纤维细...
  • 2篇碱性成纤维细...
  • 2篇阿片
  • 2篇阿片受体
  • 2篇成纤维细胞
  • 2篇成纤维细胞生...

机构

  • 6篇广州军区广州...
  • 4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第四军医大学
  • 2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暨南大学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 1篇广州华侨医院

作者

  • 6篇付小兵
  • 6篇程飚
  • 4篇盛志勇
  • 3篇刘宏伟
  • 3篇孙同柱
  • 2篇曹荣
  • 2篇邱建勇
  • 1篇李勤
  • 1篇方利君
  • 1篇段莉
  • 1篇陈葵

传媒

  • 1篇中华整形外科...
  • 1篇中华外科杂志
  • 1篇中华实验外科...
  • 1篇中华烧伤杂志
  • 1篇中华老年多器...
  • 1篇感染、炎症、...

年份

  • 2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Leptin受体在人胚胎皮肤附件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征
2006年
目的:探讨Leptin受体在人胚胎皮肤形成和附件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特点及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取8-38周龄人胚胎的背部全层皮肤,制成石蜡切片.进行常规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P法),动态观察皮肤形成过程和附件发育过程中Leptin受体的表达特点。结果:胚胎8周开始,胎儿周皮已有Leptin受体表达,随后逐渐增强。至胚胎11-16周表达最强,尤其在附件原基中呈局灶性表达;胚胎22周后,Leptin受体的表达逐渐减弱,至胚胎31周后仅在皮脂腺中表达。结论:Leptin可能通过其受体参与皮肤附件的发育过程。
程飚方利君付小兵孙同柱
关键词:人胚胎皮肤附件发育过程胚胎皮肤皮脂腺
局部应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烫伤创面愈合及周围神经纤维再生的影响被引量:21
2006年
程飚付小兵盛志勇孙同柱邱建勇段莉
关键词:烫伤创面愈合神经纤维再生胶原沉积神经末梢
衰老后应激-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改变在创面愈合研究中的意义
2008年
衰老是生物的自然现象,普遍存在于人体各个器官,这种渐进的退化过程,又称为老化。作为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在信息分子和细胞表面标志、信息储存和记忆、周期性变化,正负反馈调节以及诸多方面有共同的配体及受体,从而使机体各系统间可以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所构成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neuroendocrine—immune network)在机体衰老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
程飚刘宏伟付小兵
关键词: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衰老过程创面愈合应激细胞表面标志
β-内啡肽与μ-阿片受体在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分布特征与生物学意义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观察β-内啡肽和μ-阿片受体(MOR)在人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表达特点。方法采取10例正常人皮肤组织和10例痛痒症状明显的增殖期增生性瘢痕患者病变处皮肤与非病变处正常组织,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所取标本进行β-内啡肽和MOR荧光染色,并应用RT-PCR方法检测皮肤组织中MOR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在所有被检测的皮肤组织标本中,真表皮内均发现β-内啡肽和MOR的阳性表达。其中正常人皮肤与瘢痕患者非病变处来源组织真皮与表皮内的β-内啡肽和MOR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增生性瘢痕患处组织真皮与表皮内β-内啡肽和MOR的表达明显强于其他两组(P〈0.01)。同时,PCR的结果显示,瘢痕组织中MORmRNA的含量也远远高于正常皮肤。结论β-内啡肽和MOR在正常皮肤与增生性瘢痕组织中的分布存在差异,这可能是造成瘢痕愈合后感觉异常的重要因素。
程飚刘宏伟李勤付小兵盛志勇曹荣
关键词:瘢痕Β-内啡肽阿片受体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深Ⅱ°烫伤大鼠创面再上皮化过程中表皮干细胞的生物学作用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促进大鼠深Ⅱ°烫伤创面再上皮化作用及对表皮干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6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n= 6)、B组(单纯烫伤组,n=30)、C组(bFGF治疗组,n=30)。利用大鼠5%深Ⅱ°烫伤模型,于伤后1、3、7、14和21d采取创面边缘皮肤标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创面边缘上皮及深层皮肤附件上皮整合素-β1(integrin-β1)、角蛋白19(K19)和PCNA以及上皮钙依赖性黏附素(E-cadherin)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皮肤中,整合素-β1、角蛋白19、PCNA和E-cadherin表达主要集中在Wistar大鼠表皮层的基底部及毛囊球部。皮肤烫伤初期,以上指标变化不显著。7~14d时,整合素-β1和角蛋白19同时阳性表达的细胞有所增强,PCNA和E-cadherin的表达增强。当局部外用bFGF后,创伤初期(1~3d)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14d,阳性表达角质形成细胞出现在创缘的棘层与颗粒层,毛囊根部的阳性标记细胞强于对照组。结论bFGF促进深Ⅱ°烫伤大鼠创面愈合与加速启动创缘表皮基底层的表皮干细胞以及皮肤附件上皮的迁移有关。
程飚刘宏伟陈葵付小兵盛志勇孙同柱
关键词: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干细胞角质形成细胞
β内啡肽与μ型-阿片受体在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观察β内啡肽和μ型-阿片受体(MOR)在深Ⅱ度烫伤大鼠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烫伤组(30只)。烫伤组大鼠被造成5%TBSA深Ⅱ度烫伤,对照组仅模拟烫伤。于伤后即刻及伤后3、7、14、21d取创面组织,采用免疫荧光标记法检测B内啡肽和MOR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大鼠皮肤组织内β内啡肽和MOR主要分布于表皮、真皮交界的周围神经纤维、表皮的角质形成细胞、真皮的成纤维细胞中,强度较弱。伤后3d,烫伤组B内啡肽表达达峰值(196±16,P<0.01),在皮肤全层均有表达;MOR集中表达在基底层和基底上的角质形成细胞。伤后7、14d烫伤组B内啡肽仍大量表达。伤后7d,烫伤组MOR的表达进一步增强,胶原排列紊乱;14d时部分创面再上皮化,MOR表达达高峰(306±23,P<0.01)。伤后21d,烫伤组创面完全再上皮化,周围神经末梢接近并抵达表皮、真皮交界,胶原排列较整齐,β内啡肽的表达(31±24)与对照组(30±18)接近;但MOR的表达(56±16)仍然高于对照组(28±15)。结论烫伤后β内啡肽和MOR的表达具有一定的时效性,这种变化可能影响了创面愈合。
程飚刘宏伟付小兵盛志勇邱建勇曹荣
关键词:Β内啡肽创面愈合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