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资助详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600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60010)

作品数:7 被引量:29H指数:3
相关作者:张炳火李汉全杨建远过七根李文均更多>>
相关机构:九江学院云南大学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江西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铜绿微囊藻
  • 4篇微囊藻
  • 4篇活性
  • 3篇链霉菌
  • 3篇放线菌
  • 2篇微生物
  • 2篇化合物
  • 2篇附生
  • 2篇附生细菌
  • 1篇多样性
  • 1篇抑制活性
  • 1篇有害藻华
  • 1篇藻华
  • 1篇植物源
  • 1篇溶磷
  • 1篇生物肥
  • 1篇生物肥料
  • 1篇生物源
  • 1篇水华
  • 1篇酸酶

机构

  • 7篇九江学院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6篇李汉全
  • 6篇张炳火
  • 3篇过七根
  • 3篇杨建远
  • 2篇李文均
  • 2篇查代明
  • 1篇郭静
  • 1篇余甜甜
  • 1篇石翔
  • 1篇孙凤珍
  • 1篇罗娟艳

传媒

  • 2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中国抗生素杂...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天然产物研究...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Streptomyces eurocidicus JXJ 0089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被引量:4
2015年
采用藻平板法,筛选到1株对铜绿微囊藻具有抑制活性的放线菌。根据形态鉴定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为Streptomyces eurocidicus JXJ 0089。研究了该放线菌培养时间、活性成分的极性、孢子或菌丝体与无细菌藻或有细菌藻的相互影响、附生细菌对藻细胞和放线菌的影响。结果表明,S.eurocidicus JXJ 0089培养11 d后,抑藻活性较强,活性成分含有多种极性不同的物质;放线菌孢子对藻细胞没有抑制作用,但菌丝体显著抑制藻细胞生长,且对无细菌藻的抑制活性显著高于有细菌藻;藻细胞亦抑制放线菌,尤其是抑制放线菌孢子萌发;附生细菌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有促进作用,而对放线菌有抑制作用,这是放线菌菌丝体对有细菌藻的抑制活性低于无细菌藻的重要原因,也是放线菌的孢子和菌丝体在有细菌藻液中死亡的主要原因。
李汉全张炳火杨建远查代明过七根石翔郭静
关键词:铜绿微囊藻STREPTOMYCES抑制活性附生细菌
植物源溶藻化合物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7年
由于硫酸铜等传统杀藻剂在环境中残留期长、选择性差、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因此其应用受到限制。天然产物和以天然产物为基础的化合物由于其环境友好,对有害藻类选择毒性强,因此在有害藻华防治方面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植物是天然溶藻化合物的重要来源之一。近几十年来,从植物代谢产物中发现了各种类型的溶藻化合物,诸如甘油糖脂类、酚类、生物碱和萜类等,从这些天然产物中可能筛选到对有害藻华选择性好、溶藻活性强的杀藻剂。本文对植物源的各类溶藻化合物研究概况进行综述,以促进植物源杀藻剂的研究。
过七根李汉全张炳火
关键词:植物源有害藻华
一株放线菌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活性被引量:6
2011年
从庐山土样中分离得到一株放线菌JXJ 0071,研究了该菌的孢子、菌丝体和代谢产物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溶藻活性以及溶藻活性成分的稳定性,并对其分类地位进行鉴定。结果表明,放线菌JXJ 0071的孢子和菌丝体均能使铜绿微囊藻细胞密度显著降低。该菌代谢产物对铜绿微囊藻具有很强的溶藻活性,在藻密度为1.0×107 mL-1的藻液中加入体积分数φ为2%的该菌发酵上清液3,d后溶藻效率达98%。溶藻活性成分主要来自水溶性胞外产物,其对高温、pH和紫外线处理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以60℃以下的温度处理发酵液2h,溶藻活性成分的溶藻效率基本不变,保持在95%以上;pH 7.0~9.0条件下,其溶藻效率仍很高,在93.8%以上;经波长为254 nm的紫外线照射2 h,其溶藻效率仍达85.7%。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菌株属链霉菌属,与Streptomyces rectiviolaceus的序列相似性达99%,但JXJ0071与S.rectiviolaceus的部分生理生化特性有所不同,需要进一步的实验数据确定其种一级分类学单元。
余甜甜张炳火李汉全过七根李文均
关键词:放线菌铜绿微囊藻链霉菌属系统发育分析
铜绿微囊藻附生细菌多样性及其溶磷活性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为了解铜绿微囊藻附生细菌的多样性及其溶磷活性,采用平板稀释涂布法分离细菌,并利用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其分类学地位,用钼锑抗比色法检测其溶磷活性,用苯磷酸二钠法检测其磷酸酶活性.结果表明:分离的细菌分属于4个门,即放线菌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和异常球菌-栖热菌门;其中83%以上的细菌至少对卵磷脂、植酸钙和磷酸钙中的1种具有溶磷活性,94%以上的细菌表现出1~3种磷酸酶活性,且导致磷培养基的pH值下降.铜绿微囊藻附生细菌中存在丰富的溶磷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对藻类获取足够的可溶性磷元素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过七根熊粟栗肖瑶徐常龙张炳火
关键词:铜绿微囊藻附生细菌磷酸酶
放线菌JXJ-0136对白菜和豇豆生长的影响及其解磷作用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确定放线菌JXJ-0136的分类地位,分析其溶解不溶性磷的能力,在作物根际土壤定殖的情况及对蔬菜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和蔬菜产量的影响,评价该菌在研制微生物肥料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培养特征、形态学特征和16S rRNA基因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初步确定菌株JXJ-0136的分类学地位;以白菜和豇豆为指示植物,采用琼脂平板法,研究该菌对蔬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采用田间栽培试验,研究菌株对作物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测定栽培前后土壤总磷的含量,分析该菌对作物利用土壤磷效率的影响,并对作物根际土壤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分析该菌在根际土壤中的定殖情况;采用液体纯培养方式,研究菌株对不溶性无机磷和有机磷的溶解效率,分析其解磷机理。【结果】放线菌JXJ-0136在6—45℃、pH 4.0—13.0和0—4%(w/v)的盐浓度下均能生长,其中最适生长温度、pH和盐浓度分别约为28℃、p H 8.0和1%(w/v),在ISP2培养基上该菌气丝较发达,灰白色,孢子丝簇生,孢子长卵圆形;该菌16S rRNA基因序列与链霉菌Streptomyces violascens、S.somaliensis、S.hydrogenans、S.albidoflavus和S.daghestanicus的亲缘关系最近,相似性依次为97.98%、97.71%、97.30%、97.23%和97.03%,但在系统进化树上与这些菌聚在不同分支上;该菌培养液能够显著提高作物种子萌发率,促进幼苗生长,在0.2%—0.8%的剂量下,白菜种子萌发率、幼苗株高和根长分别比对照组增加3.55%—12.61%、13.91%—53.03%和7.37%—51.92%,豇豆种子萌发率、幼苗株高和根长分别比对照组增加4.71%—21.18%、3.60%—22.33%和2.37%—20.08%;田间栽培试验显示,该菌能够定殖于根际土壤,促进作物对土壤磷的利用,提高作物产量,当每穴施加5 m L该菌培养液,试验结束时,白菜和豇豆试验组的土壤总磷含量分别下降(23.56±2.65)%和(37.10±1.98)%,分别为对照组的(1.77±0.29)和(2.70±0.15
张炳火李汉全罗娟艳杨建远石红璆孙凤珍
关键词:微生物肥料链霉菌白菜豇豆解磷
放线菌JXJ-0110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活性被引量:3
2014年
为明确放线菌JXJ-0110及其代谢产物对铜绿微囊藻的溶藻活性和藻细胞生长的影响,以及菌株的分类地位,采用热乙醇法测定藻细胞叶绿素a含量,在光学显微镜下计数藻细胞数目,并利用16S rDNA的基因序列分析确定其所在属.结果表明:放线菌JXJ-0110的菌丝体具有很强的溶藻活性,且呈剂量关系.发酵上清液也具有很强的溶藻活性,藻液(1 ml 1.0×10^7个)中加入2%(体积比)的发酵上清液,3d后叶绿素a的去除率达到88.4%.溶藻活性成分主要为胞外水溶性物质和胞内脂溶性物质.发酵上清液的溶藻活性对高温、pH值和254 nm的紫外线处理均具有较好的稳定性,90℃水浴处理发酵上清液2h,叶绿素a的去除率超过82%;pH 6 ~ 10处理发酵上清液2h,叶绿素a的去除率超过82%;紫外线254 nm下照射发酵上清液2h,叶绿素a的去除率为86.4%.16S rDNA基因序列发育分析表明,菌株JXJ-0110属于链霉菌属成员,与Streptomyces shenzhenensis 172115T的序列相似性最高(99.06%).放线菌JXJ-0110及其代谢产物在铜绿微囊藻水华防治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张方李汉全杨建远张炳火
关键词:放线菌铜绿微囊藻
微生物源溶藻化合物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5年
合成杀藻剂由于选择性差、在环境中残留期长、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等原因,在控制有害蓝藻水华上受到限制。微生物源天然产物因其环境友好、选择性强,成为合成杀藻剂的潜在替代者。几十年来,从微生物代谢产物中发现了包括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和抗生素等各类溶藻化合物。本文对这些溶藻化合物及其产生菌、溶藻活性、溶藻范围和部分作用机理进行综述,并介绍了它们在蓝藻水华防治中的应用潜力。
张炳火李汉全查代明李文均
关键词:微生物蓝藻水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