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60030)

作品数:7 被引量:18H指数:2
相关作者:王任翔刘灵刘静易锦言陈彦安更多>>
相关机构:广西师范大学教育部云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系统学
  • 4篇系统学意义
  • 3篇配子体
  • 3篇配子体发育
  • 3篇孢子
  • 3篇孢子萌发
  • 2篇植物
  • 1篇叶表皮
  • 1篇植物叶
  • 1篇铁角蕨科
  • 1篇土壤
  • 1篇土壤污染
  • 1篇配子
  • 1篇染色体
  • 1篇染色体数
  • 1篇染色体数目
  • 1篇蕨科
  • 1篇微形态
  • 1篇污染
  • 1篇污染指数

机构

  • 7篇广西师范大学
  • 6篇教育部
  • 1篇河池学院
  • 1篇云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广西环境工程...
  • 1篇广西壮族自治...

作者

  • 7篇王任翔
  • 2篇刘灵
  • 2篇李丽诗
  • 2篇易锦言
  • 2篇刘静
  • 2篇陈彦安
  • 1篇陆树刚
  • 1篇邓晰朝
  • 1篇陈志坚
  • 1篇赵志国
  • 1篇邵文
  • 1篇梁士楚
  • 1篇郭红娟

传媒

  • 4篇广西植物
  • 2篇广西师范大学...
  • 1篇广西科学

年份

  • 4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光轴肿足蕨配子体发育及其系统学意义
2013年
采用改良Knop′s液体培养基对光轴肿足蕨(Hypodematium hirsutum(D.Don)Ching)的孢子进行培养,观察其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成熟的孢子深褐色,不透明,两面体型,单裂缝,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豆形,周壁褶皱。接种18天后孢子开始萌发,孢子萌发为书带蕨型,播种25天左右发育为3~5个细胞的丝状体,35天左右发育为片状体,50天左右形成幼原叶体,原叶体发育为三叉蕨型。幼原叶体不对称,成熟的原叶体呈对称心形。原叶体边缘及背腹面都具单细胞乳头状的毛状体。播种65天左右开始出现性器官,精子器近圆球形,由3层细胞构成,成熟颈卵器颈部由4~5层细胞构成。光轴肿足蕨的配子体发育特征表现出较为进化的特点。
李丽诗刘静易锦言王任翔陈彦安
关键词:孢子萌发配子体发育系统学意义
应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评价广西平乐锰矿废弃地土壤的污染状况被引量:5
2011年
分别选取废弃地上的花生地、柿树地、柑桔地和桃树地等4个采样点进行调查和监测,测定了各采样点土壤浸提物的蚕豆根尖细胞微核千分率(MCN‰)和污染指数(PI),应用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对广西平乐锰矿废弃地土壤的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并对造成土壤污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用浸提法处理的4个采样点土壤的根尖细胞微核千分率(MCN‰)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柑桔地的污染程度最严重,污染指数达到了2.93;污染程度最轻的是花生地,其污染指数为1.97。这表明广西平乐锰矿废弃地土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在锰矿废弃地土壤上早期不宜种植食用的农作物。
赵志国郭红娟王任翔
关键词:锰矿废弃地土壤污染污染指数
爬树蕨属2种植物配子体发育及其系统学意义被引量:1
2012年
采用原生境土和Knop′s营养液对爬树蕨A rthrop teris p allisotii(Desv.)Alston和桂南爬树蕨A rthropteris repens(Brack)C.Chr.的孢子进行培养,观察其孢子萌发和配子体发育过程。2种孢子均为黄褐色,两面体型,单裂缝,极面观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肾形,周壁褶皱。接种8d后孢子开始萌发(书带蕨型),播种14d左右发育为3~8个细胞的丝状体,27d左右发育为片状体,60d左右形成幼原叶体(三叉蕨型)。幼原叶体不对称,成熟的原叶体呈对称心形。原叶体边缘及背腹面都具单细胞乳头状的毛状体。播种75d左右开始出现性器官,精子器近圆球形,由3个细胞构成,成熟颈卵器颈部由4~5层细胞构成。爬树蕨和桂南爬树蕨的配子体发育特征表现出较为进化的特点。
王任翔刘灵梁士楚易锦言
关键词:孢子萌发配子体发育系统学意义
广西爬树蕨属两种植物的细胞分类学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首次报道了中国广西产两种爬树蕨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及繁殖方式。爬树蕨和桂南爬树蕨的染色体数目都是n=40,2n=80(2x);每个孢子囊的孢子数为64,是有性生殖二倍体。结合已有资料对爬树蕨属中的系统位置进行了讨论。
王任翔刘灵邵文刘静邓晰朝
关键词:染色体数目细胞分类学繁殖方式
球腺肿足蕨的配子体发育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2013年
采用改良Knop’s营养液液体和固体培养基,对球腺肿足蕨的孢子进行人工培养,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孢子的萌发及配子体发育过程。结果表明:成熟的孢子深褐色,不透明,极面观为椭圆形,赤道面观为豆形,单裂缝,周壁具密集的波纹状褶皱。孢子萌发类型为书带蕨型,原叶体发育类型为三叉蕨型。孢子接种后7d左右萌发,30d左右形成为片状体,50d左右发育为幼原叶体,幼原叶体不对称,但成熟原叶体心脏形对称。原叶体边缘及背腹面都具乳头状毛状体。75d左右精子器出现,精子器近圆球形,由3个细胞构成。90d左右颈卵器出现,成熟颈卵器颈部由4~5列细胞构成,3~5层细胞高。原叶体受精后1个月内可看到幼孢子体生成。最后讨论其系统学意义。
陈彦安马晓彤王任翔李丽诗
关键词:孢子萌发配子体发育系统学意义
菲菊头蝠的核型研究
2013年
取骨髓细胞,采用空气干燥法对来自广西桂林的菲菊头蝠Rhinolophus pusillus的核型进行研究,结果:菲菊头蝠的染色体数为2n=62,染色体臂数(NF)是60;30对常染色体皆为端着丝粒染色体(t),相邻同源染色体大小相近,不易区分;X染色体为大型亚端着丝粒染色体(st),其长度仅次于第3号染色体,Y染色体是小型的端着丝粒染色体(t)。菲菊头蝠的核型属于Harada等人划分的菊头蝠属中的第1类群,为最原始的类群。
陈志坚王任翔
关键词:菲菊头蝠核型
中国西南地区铁角蕨科植物叶表皮微形态及其系统学意义被引量:11
2010年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12种铁角蕨科植物即大盖铁角蕨、齿果铁角蕨、黑柄铁角蕨、半边铁角蕨、胎生铁角蕨、西南铁角蕨、岭南铁角蕨、剑叶铁角蕨、江南铁角蕨、巢蕨、狭基巢蕨和水鳖蕨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12种铁角蕨科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多为不规则型,垂周壁为浅波状、波状或深波状;叶上下表皮均无毛。它们的气孔器类型有7种,为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不等细胞型、无规则四细胞型,无规则细胞型、横列型和辐射状细胞型。不同种间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表现出一定差异,对属、种的划分有一定分类学意义。对巢蕨属与铁角蕨属、水鳖蕨属与铁角蕨属的亲缘关系进行讨论,为铁角蕨科植物的系统分类研究提供新的资料。
王任翔陆树刚
关键词:铁角蕨科叶表皮微形态系统学意义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