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1JDSZK027)

作品数:7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仝华丁小丽岳从欣史春风刘爱章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大学北京联合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政治法律
  • 2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研读
  • 2篇主义
  • 1篇党史
  • 1篇新青年
  • 1篇哲学
  • 1篇哲学根据
  • 1篇中国共产党
  • 1篇中国共产党成...
  • 1篇十月革命
  • 1篇孙中山
  • 1篇青年
  • 1篇周恩来
  • 1篇唯物
  • 1篇唯物史观
  • 1篇文化
  • 1篇文化资源
  • 1篇马克思主义
  • 1篇毛泽东
  • 1篇民主
  • 1篇康有为《大同...

机构

  • 5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联合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作者

  • 2篇仝华
  • 1篇冯雅新
  • 1篇刘爱章
  • 1篇史春风
  • 1篇岳从欣
  • 1篇丁小丽

传媒

  • 1篇思想理论教育...
  • 1篇世纪桥
  • 1篇高校理论战线
  • 1篇思想政治教育...
  • 1篇马克思主义理...
  • 1篇北京电子科技...
  • 1篇思想政治课研...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对《敬告青年》《〈新青年〉罪案答辩书》的研读
2016年
《敬告青年》和《〈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两文,先后发表在《青年杂志》和《新青年》上,是陈独秀发动和推进新文化运动的两篇代表作。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青年的热切希望,特别是揭橥民主和科学大旗,为近代中国逐步走向科学和民主,作出了呐喊、树立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先进思想的旗帜。
丁小丽
关键词:民主
以十月革命的“知运之鹃声唤醒读者”——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被引量:3
2012年
俄国十月革命后,李大钊逐步明确地站到马克思主义立场上来,成为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并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以李大钊相关著作中的代表性论述为线索,进一步考察自十月革命后至中国共产党成立前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我们深入研究中国先进分子对国家出路的探索,以及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特别是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十分有益的。
仝华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孙中山《建国方略》浅析
2012年
孙中山的建国方略,围绕国人心理建设、物质建设、社会建设进行设计,是孙中山对自己几十年所走革命道路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也是对今后革命道路的规划和探索,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孙中山的建国理论。虽然在当时的客观环境之下,孙中山如此的建国理想不可能实现,但是,他的理想在已经实现了民族独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当今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有其宝贵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史春风
关键词:孙中山建国方略
康有为《大同书》简析
2017年
康有为是戊戌维新时期中国先进分子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大同书》是康有为一生诸多著作中,最为完整地抒发其政治见解、描述其欲达到的理想社会境界的著作。该书的核心内容在于揭示中国社会存在的各种弊端及其危害,并向世人描绘了一个"人人极乐""愿求皆获"的"太平之世",认为这将是"天下为公,无有阶级,一切平等"的"极乐世界"。然而《大同书》未能提出实现其大同理想的具体方法、步骤,当然找不到通往大同的道路。
冯雅新
周恩来的《当信共产主义的原理》一文研读
2015年
《当信共产主义原理》是周恩来通过南开中学、东渡日本、五四洗礼和赴欧勤工俭学的学习和锻炼,最终确立共产主义信仰的一个总结。周恩来通过对欧洲流行的各种思潮的研究和工人运动的考察,认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解决中国问题,并把它确立为自己的信仰和奋斗目标。周恩来在确立共产主义信仰后,就积极地在欧洲的学生和华工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促进觉悟社成员提高马克思主义觉悟,并投身于筹建马克思主义团体的实践中。
岳从欣
关键词:周恩来
《饿乡纪程》、《赤都心史》:宝贵的党史文化资源
2012年
《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瞿秋白创作的中国最早记叙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初期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情况的散文名著。它真实而具体地呈现了瞿秋白向往共产主义、迈向苏俄并最终转向马克思主义的历程,是宝贵的党史文化资源。
刘爱章
关键词:《饿乡纪程》
对于1921年1月毛泽东的两次发言和一封信的研读
2014年
1921年1月,27岁的毛泽东对探索国家出路问题发表了重要见解。这特别体现在1月1日、2日他在新民学会长沙会员大会上的发言和21日给蔡和森的信中。在此,毛泽东进一步阐明了"改造中国与世界"的方针及应采取的方法,明确宣示:"主用俄式,我极赞成";"唯物史观是吾党哲学的根据"。这两次发言和一封信,所承载的思想重要而精辟,所反映的历史情境令人感慨与深思。
仝华
关键词:毛泽东唯物史观哲学根据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