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5CZS008)

作品数:9 被引量:25H指数:4
相关作者:郝虹王海燕周洁更多>>
相关机构:大连大学青岛远洋船员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篇哲学宗教
  • 6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魏晋
  • 3篇儒学
  • 2篇儒家
  • 2篇士人
  • 2篇思想史
  • 2篇文化
  • 2篇汉末
  • 1篇代人
  • 1篇道家
  • 1篇递嬗
  • 1篇玄学
  • 1篇学术史
  • 1篇学术思想
  • 1篇意识形态
  • 1篇政治思想
  • 1篇知识史
  • 1篇之学
  • 1篇人生价值观
  • 1篇人生价值取向
  • 1篇儒家政治

机构

  • 10篇大连大学
  • 2篇山东大学
  • 1篇青岛远洋船员...

作者

  • 9篇郝虹
  • 1篇周洁
  • 1篇王海燕

传媒

  • 3篇大连大学学报
  • 2篇孔子研究
  • 1篇中国史研究
  • 1篇史学月刊
  • 1篇中国哲学史
  • 1篇管子学刊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7
  • 3篇2006
  • 1篇2005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魏晋儒学盛衰之辨——以王肃之学为讨论的中心被引量:2
2011年
汉末以降,儒学独尊地位被打破,这缘于天命论的动摇,使汉代官方以儒学为核心内容的完整严密的解释系统出现了漏洞,从而给道、名、法等家的兴起让出了空间。但更重要的是,天命论的动摇,使抑君申臣思潮和"时遇论"命运观兴起,导致儒学凝聚社会精神的作用崩塌,这是魏晋儒学衰落的真正内涵。汉末社会流弊刺激了礼学的兴起,魏晋时期礼教兴盛,夯实了儒学的文化传统主体地位,这是魏晋儒学强盛的有力表现。魏晋儒学衰落与强盛的对立观点共存,是因为其集学术思想、官方意识形态、文化传统三重角色于一体,且三者互相纠葛所致。
郝虹
关键词:天命论礼学官方意识形态文化传统
试论汉末名家思想的兴起与魏晋“名教”一词的出现——兼谈与汤用彤先生名教观点之异同被引量:2
2006年
“名教”一词的出现,是名家思想在汉末魏时兴盛的背景下,名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结合的产物。汉末名家思想的兴起,刺激了儒家思想中已有的与“名”密切相关的概念的凸显,从这一角度而言,“名教”则是儒家思想充分吸收了名家思想之后的一个词语,因此,“名教”成为“儒家”的代名词。“名教”一词的出现,是对东汉重名之流弊反动的产物,从这一角度出发,东汉无名教之治。
郝虹
关键词:名教名家汉末魏晋
从士人的人生价值取向看魏晋儒学的衰落——以王肃为典型
<正>余英时在《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中谈到:"大体说来,自魏晋至隋唐这七、八百年,佛教(还有道教)的出世精神在中国文化中是占有主导地位的,儒家虽始终未失其入世的性格,但它的功用已大为削减,仅限于实际政治和贵族的门...
郝虹
文献传递
《孔子家语》是否王肃伪作问题新探——从汉魏思想史角度的辨析被引量:5
2011年
《孔子家语》应是一部很早就有了基本原型的书,并未经两汉官方意识形态的规整,因此其内容中的某些思想倾向与东汉官方意识形态不仅很疏离,而且其被王肃推上历史前台,恰是因为有反东汉官方意识形态且与汉魏之际思想解放潮流的几大主题如重人事轻天命、抑君申臣、反思礼情关系和教刑关系等相符的东西。这是王肃以《家语》为依据而非伪造《家语》以反郑玄之学的思想史背景。但王肃是否对《家语》动过手脚,其评判仍需格外慎重。
郝虹
关键词:《孔子家语》
魏晋递嬗下的儒学承传——高平陵政变的文化背景之争辨析
2011年
通过对陈寅恪先生《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和王晓毅先生《王弼评传》中有关高平陵政变的观点提出不同的看法,即魏晋递嬗背后没有明显的政治文化之争,高平陵政变背后也无显明的思想文化之争,从而揭示出:经过两汉近400年将儒学的官方意识形态化,儒学已经积淀成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无论是政治文化,还是思想文化。因此,高平陵政变的双方无论是在政治文化层面,还是思想文化层面,其相同处都远大于相异处。
郝虹
关键词:魏晋儒学陈寅恪
魏晋学术思想的殊途同归——从王肃经学与王弼玄学对比的角度
2010年
王肃经学与王弼玄学作为魏晋学术最具代表性的两支,面对需重建已崩毁的汉末解释系统的时代课题时,前者以挖掘儒学固有资源为主,后者更多借助道家之力;结果前者失败后者成功,此为两者殊途之处。儒学的文化传统主体地位已被奠定,这一前提规定了两者是立足于振兴儒学而进行解释系统的重建;在重振儒学凝聚社会精神作用的目标上,两者都不成功;但它们重建解释系统的成果,进一步夯实了儒学的文化传统主体地位。此为两者同归之处。
郝虹
关键词:王弼玄学儒家道家
从曹氏三代人对儒学的态度看魏晋儒学的衰落被引量:4
2005年
曹魏统治者对儒学不重视的态度,是魏晋儒学走向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分而言之,操、丕、睿三人的这种态度又各有其原因:曹操是出于完成统一大业的急迫心情,无暇顾及,而且所下“唯才是举”令对儒家核心价值观起了严重的破坏作用;曹丕为了稳固地位,取悦儒士派,虽采取了一些重儒的措施,但一则在位时间太短,二则并非因内心悦服而为之,其结果不免流于形式化;曹睿对法家兴趣特浓,所下“尊儒贵学”的诏令无一真正落实,最终儒学不仅没有“尊贵”起来,反而日呈凋敝之势。
郝虹
汉末魏晋时期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被引量:7
2006年
两汉儒家政治思想经300余年意识形态化的实践后,汉末走向式微。汉末魏晋时期,其或是进行自我修正,比如,在政治用人的问题上,由重德轻才走向尚德与重才因时而定;或是汲取别派思想以自我完善,比如,重新评价并提高法家思想的地位,充分吸收名家思想最终形成魏晋礼法之治。总之,儒家政治思想经过新的整合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郝虹
关键词:汉末魏晋儒家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名实关系
儒学的官方意识形态化与汉末流弊被引量:10
2007年
两汉近四百年将儒学官方意识形态化,是汉末诸多流弊产生的根源。比如因为过于相信德化的效果而轻视了法律的威慑作用而造成的法制松驰的现象;因能否在社会上拥有儒家教诲的孝、廉、敦厚等名声,决定了能否进入仕途而造成的求名之风兴盛的现象;因社会对道德的高标一格而造成的社会风气的虚伪不实现象;在政治思想领域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抹煞、对学术思想的理解片面,死板等因素而造成的政治思想的僵化、教条等现象等。上述由儒学的官方意识形态化所引起的社会流弊,正是汉末魏晋时期政治思想嬗变的源头。
郝虹周洁王海燕
关键词:儒学
三重视角下的王肃反郑:学术史、思想史和知识史被引量:1
2012年
王肃反郑有其家学渊源,《论衡》由其父王朗传之,《论衡》反谶纬神学的理性精神和类推的认识方法对王肃有明显影响,这是除荆州学派的师学渊源外,王肃反郑的另一学术史背景。从郑玄到王肃,既是社会思潮由东汉的道德理想主义转为魏晋的实用主义的时代,也是学术思潮由东汉僵化的儒学独尊转为魏晋多元的思想解放的时代,这是王肃反郑的思想史背景。王肃反郑还有知识史层面的原因,如郑学的错误以及经文矛盾与经义模糊造成的郑王分歧等。在王肃反郑问题上,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王学对郑学有继承的一面。此外,王学作为魏晋经学的代表、郑学作为两汉经学的代表,对比两者后可以看出,魏晋经学在学理层面与两汉经学相比没有突破和创新,但对谶纬不遗余力的摈除,有其时代的进步性和学术价值。
郝虹
关键词:《论衡》谶纬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