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2009JJD750010)

作品数:8 被引量:127H指数:5
相关作者:曾繁仁李晓明朱军利祁海文赵頔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山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哲学宗教
  • 3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家园
  • 3篇家园意识
  • 2篇生态
  • 2篇生态存在论
  • 2篇生态存在论审...
  • 2篇美学
  • 1篇虚拟性
  • 1篇意蕴
  • 1篇隐喻
  • 1篇哲学
  • 1篇之学
  • 1篇审美
  • 1篇审美观
  • 1篇生成论
  • 1篇生命
  • 1篇生命论
  • 1篇生命情感
  • 1篇生生
  • 1篇生态美学
  • 1篇生态文明时代

机构

  • 7篇山东大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曾繁仁
  • 1篇李晓明
  • 1篇吴承笃
  • 1篇祁海文
  • 1篇赵頔
  • 1篇朱军利

传媒

  • 3篇山东社会科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温州大学学报...
  • 1篇鄱阳湖学刊

年份

  • 4篇2013
  • 3篇2011
  • 1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生态理论建设与老子的生成论思想
2013年
生成论思想促成了新的生态世界观的产生。关于世界生成理论的探讨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精华,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思想较为全面地阐述了宇宙生成与发展的思想。老子的生成理论作为先秦道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非常明显的生态学取向,其中蕴涵着深层的生态意识,对于当前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吴承笃
关键词:老子生成论生态
中国古代生命论美学的舞台呈现——试论中国戏曲所包含的生态生命论美学意蕴被引量:7
2013年
中国古代美学是一种中和论的生态生命美学,体现于各种艺术形式之中,在作为"国粹"的中国戏曲中也有着明显的表现。中国戏曲的美学追求是一种"乐"的生命情感,中国戏曲的虚拟性表演要求观众有着深度的生命介入,中国戏曲的线性结构是一种生命情感的自然展开,中国戏曲中演员与角色是一种评述性的关系,中国戏曲的收场是一种贯穿着"中和论美学"精神的大团圆结局。
曾繁仁
《周易》“生生”之学的生态哲学及其生态审美智慧被引量:4
2013年
《周易》的生态哲学以"生生之为易"的生命哲学为根本,以"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为核心,既主张人类自觉主动地顺应、遵循天地"生生"之道,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又强调人"厚德载物"、"赞天地之化育",臻至自然生态整体和谐的审美理想境界。《周易》的"生生之为易"、"天人合一"、"保合大和"等观念蕴含着极为丰富深刻的生态审美智慧,对中国美学有深远影响。
祁海文朱军利
关键词:《周易》天人合一继善成性
参与美学:当代生态美学的重要审美观被引量:14
2013年
作为生态美学的一个重要审美观,参与美学的提出是对西方康德以来无利害的、静观美学的反思与突破。参与美学摒弃了西方传统中二元对立的自然审美模式,认为自然环境的审美是一种人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审美参与。审美者深入参与到自然环境当中,从而形成包含多种感觉经验与多种价值的包容性审美体验,形成一种具包容性的整体性生态审美观。
李晓明
生态现象学方法与生态存在论审美观被引量:15
2011年
生态美学的基本范畴是生态存在论审美观,而其所遵循的方法则是生态现象学方法。以上两者通过"此在与世界"的在世关系解构了传统认识论的"主客二分"关系与人类中心主义原则,为存在观、生态观与审美观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现象学与生态美学都是通过"直观"悬搁了工具理性的各种观念,产生了生态美学的崭新的"家园意识",是对"无家可归性"、"无机性"与"疏离性"的否弃,走向人与自然统一的"家园性"、"亲密性"、"有机性"与"生命性"等新型的审美关系。
曾繁仁
关键词:生态存在论审美观家园意识
试论当代生态美学之核心范畴“家园意识”被引量:52
2010年
"家园意识"不仅包含着人与自然生态的审美关系,而且蕴涵着更为本真的人的诗意栖居之意,是生态存在论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它作为生态美学的重要范畴首先由海德格尔提出并阐发,并成为"同一个地球"这一现代生态观中的必有之意。而从源头上来说,它则是中西方文化的母题。在古代希腊神话与圣经中就有人类回归家园的内容,而中国古代《诗经》、《周易》与诗词中也包含浓郁的家园意识。"家园意识"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与意义,需要加以继承发扬。
曾繁仁
关键词:家园意识母题
试论生态审美教育被引量:38
2011年
生态审美教育是1972年人类进入生态文明时代之时提出的一种审美教育的新的形态,目的是以生态美学观教育广大人民确立审美地对待自然生态的态度。其基本立足点是当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所凭借的手段是生态系统中的关系之美。所借助的审美范畴是"共生性"、"家园意识"与"诗意地栖居"。其性质是人体各感官直接介入的"参与美学"的教育。
曾繁仁
关键词:生态文明时代生态存在论审美观家园意识
《日暮》的生态美学品读
2011年
美国科幻小说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以包罗万象的胸襟和海涵地负的风度引导人们探索自然宇宙,穷究人类自身,力求人的生命与天地万物获得和谐的交互感应,其作品具有科学与人文、感性与理性相交融的独特气息。《日暮》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文学作品,但当我们以生态审美的视角品读这部科幻小说时,可以发现作者用光、星星以及末日危机三个隐喻揭开了了对人的生存同环境、科技理性之间的关系的启示。
赵頔
关键词:隐喻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