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2011FY110300)

作品数:63 被引量:528H指数:15
相关作者:张峰康慕谊王宇航赵鸣飞董刚更多>>
相关机构:山西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山西省回国留学人员科研经费资助项目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2篇生物学
  • 21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5篇群落
  • 17篇植物
  • 11篇物种
  • 9篇植物群
  • 9篇植物群落
  • 9篇物种多样性
  • 8篇自然保护区
  • 8篇保护区
  • 7篇森林群落
  • 7篇自然保护
  • 5篇优势种
  • 5篇生态位
  • 4篇多样性
  • 4篇植被
  • 4篇生态位宽度
  • 4篇落叶松
  • 4篇环境因子
  • 3篇优势种群
  • 3篇油松
  • 3篇植物区

机构

  • 26篇山西大学
  • 16篇北京师范大学
  • 11篇北京大学
  • 7篇南开大学
  • 7篇山东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植...
  • 5篇西北大学
  • 5篇山西师范大学
  • 4篇内蒙古大学
  • 3篇长治学院
  • 3篇晋中学院
  • 3篇山西财经大学
  • 2篇复旦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新疆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山东省林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山西省气候中...
  • 1篇八仙山国家级...

作者

  • 25篇张峰
  • 14篇康慕谊
  • 10篇王宇航
  • 9篇赵鸣飞
  • 7篇董刚
  • 6篇邢开雄
  • 6篇唐志尧
  • 6篇石福臣
  • 6篇王国义
  • 5篇秦浩
  • 5篇高贤明
  • 5篇薛峰
  • 4篇刘鸿雁
  • 4篇吉成均
  • 4篇岳明
  • 4篇秦晓娟
  • 4篇张殷波
  • 3篇王仁卿
  • 3篇邓永利
  • 2篇周美利

传媒

  • 14篇植物生态学报
  • 10篇生态学杂志
  • 6篇生态学报
  • 3篇植物科学学报
  • 2篇北京林业大学...
  • 2篇山西农业科学
  • 2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植物研究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地理学报
  • 1篇地理研究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南方农业
  • 1篇农业资源与环...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3篇2019
  • 9篇2017
  • 8篇2016
  • 10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太行山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7
2022年
探索物种多样性的地理分布格局一直是生物地理学和宏观生态学的核心议题之一.以太行山为研究区域,基于309个植物群落的野外调查数据,分析不同生活型植物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和纬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太行山森林群落以草本植物物种多样性占绝对优势,而乔木植物的均匀度指数最高;(2)随海拔的升高,物种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呈显著上升趋势,其中草本植物和乔木植物与总物种变化趋势一致,灌木植物无显著变化,而均匀度指数则无明显的海拔格局;(3)在纬度格局方面,随纬度的升高群落总物种和草本植物的丰富度指数呈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草本植物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呈增加的趋势,而灌木植物和乔木植物无明显的纬度格局;(4)地形因素中的海拔因子和气候因素中的年平均温度因子是影响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关键因子,且不同生活型植物的主要影响因子有一定差异,而干扰因子对各生活型物种丰富度的影响均不显著.方差分解结果显示地形、气候和干扰因子整体上对群落物种丰富度具有较高的解释率,对草本、灌木、乔木和所有物种的总解释率分别是61.6%、32.9%、40.6%和50.5%,其中气候因子和地形因子是影响不同生活型物种丰富度的主要解释变量.本研究表明气候和地形是影响区域尺度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空间格局的主要成因,但对不同生活型物种的影响仍存在一定差异.(图5表2参48)
张殷波秦浩孟庆欣张峰唐志尧
关键词: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
芦芽山寒温性针叶林冠层下植被beta多样性格局及其成因被引量:7
2017年
群落构建机制是生态学的中心议题之一。对山地植被beta多样性格局及其成因的探究有助于加深对此问题的认识。以芦芽山寒温性针叶林群落冠层下植被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调查与室内实验获取的详细数据,运用Mantel检验、普通最小二乘回归和典范对应分析(CCA)等统计方法,探讨了林下植被的beta多样性格局及其成因,结果显示:(1)沿海拔梯度相邻群落间草本层物种周转率呈现递减格局,而灌木层变化规律不明显;(2)灌、草层beta多样性与海拔差异、地理距离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局地环境异质性关系不显著。控制海拔作用后发现,灌、草层beta多样性与地理距离关系依然显著,而当消除地理距离的线性影响后,beta多样性与海拔关系也变得不显著(3)CCA模型中,环境因子共解释了物种组成变异的74.4%,其中,海拔、坡度、凋落物厚度、乔木密度与总干面积对林下灌、草植被物种组成具有显著影响,但土壤因子的作用未见显著。综上,生境筛滤与扩散限制共同主导了芦芽山寒温性针叶林冠层下群落构建过程,但扩散限制的影响强于生境筛滤作用。
赵鸣飞邢开雄王宇航王国义薛峰左婉怡康慕谊
关键词:海拔梯度
内蒙古草原生物量和地下生产力空间格局及其关键影响因子被引量:2
2016年
基于33个样地获取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和地下生产力实测数据,结合气候、土壤、空间因子和多样性等多个指标,利用置换检验、回归分析和分类回归树等统计方法,探究了内蒙古草原的地下生产力、生物量和地下/地上生物量比沿环境梯度变化的空间格局及导致形成该格局的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由西南向东北方向,地下生产力、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均呈显著上升趋势,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则无任何显著趋势;地下生产力、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地下/地上生物量比的分类回归树模型解释率分别为58.3%、53.3%、78.8%和53.8%。模型显示:地下生产力与土壤容重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关系最为密切,地上生物量则主要受最暖月最高温控制,而地下生物量变异则分别与年均降水量、p H值和土壤含水量等因子有关,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与海拔有一定关系;分别以地下生产力、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地下/地上生物量比对应分类回归树模型所甄别出的关键因子建立广义可加模型,所有模型的偏差解释率均在50%以上,表明广义可加模型代表了因变量的大部分变异。地下生产力与土壤容重呈分段函数关系,地上生物量与最暖季最高温显示出非线性关系,地下生物量则与年均降水量整体呈正相关关系,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与海拔表现出密切但复杂的关系,且受左右两端极值点影响较大。本研究不仅能为较大尺度上生物量、生产力空间格局研究提供了案例支持,同时对于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深入研究、碳循环的长期监测和天然草场的合理利用与管理等均有重要意义。
赵鸣飞王宇航左婉怡康慕谊纪文瑶戴诚
关键词:生物量环境因子内蒙古草原
黄土高原地区NDVI与气候因子空间尺度依存性及非平稳性研究被引量:33
2016年
基于MODIS传感器的植被指数产品(MOD13Q1)及50年气候数据,通过地理加权回归与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对比,对中国黄土高原地区NDVI与气候因子间的空间尺度依存性及非平稳性进行研究,以期准确建立二者间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NDVI与气候因子间存在很强的空间尺度依存关系,相同空间尺度下,年均降水较年均温对NDVI影响的波动性更大;2与普通最小二乘回归模型相比,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能够更准确地展现二者间关系;3气候因子对该地区NDVI的影响差异明显,降水存在直接正向影响,而温度的影响则较复杂;4 NDVI与气候因子间沿东北—西南的分布格局体现出区域内不同植被—气候区差异特征。二者间的异质情况还反映出除气候外,人类活动、地形等其他因素对NDVI的影响。
王宇航赵鸣飞康慕谊左婉怡
关键词:归一化植被指数气候因子地理加权回归黄土高原
秦岭西部森林群落相似性递减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8
2017年
群落间物种组成的相似性递减格局与生境过滤、空间过程密切相关,探索其成因涉及到群落构建机制等生态学核心问题。本研究以秦岭西部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Mantel检验和基于距离矩阵的多元回归方法,探究了不同生态因子对群落相似性变异的贡献,并通过置换检验比较不同生活型之间相似性的空间递减率差异。结果显示:(1)3种生活型物种组成相似性与地理距离、海拔距离、局地生境异质性差异均呈显著递减趋势;(2)地理距离与生境差异作为主导因子,分别共同解释乔木、灌木和草本群落相似性变异的41.1%、59.0%和47.4%,且地理距离的单独解释率均大于生境过滤的单独解释率;(3)不同生活型相似性在空间上的递减率大小关系为:乔木>灌木>草本,表明物种因扩散能力的不同而对空间阻隔效应的响应存在差异。本研究初步确定扩散限制与生境过滤共同主导了秦岭西部森林群落的构建过程,且扩散限制所起作用更为显著。
赵鸣飞王国义邢开雄王宇航薛峰康慕谊罗开
关键词:生境异质性海拔梯度
山东孔林植物群落动态变化及演替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采用样方调查法对孔林植物群落类型、物种组成、多样性、径级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与历史调查数据进行对比,探究了孔林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与趋势。结果表明,经50多年的演替,孔林植物群落类型有所增加。除了原有的侧柏林、麻栎林和黄连木林外,新出现了刺槐林、皂荚林等阔叶林及侧柏-黄连木、侧柏-栾树、麻栎-侧柏等针阔混交林。孔林植物群落中阔叶乔木种类增加,正向顶极的落叶阔叶林演替。与50年前相比,孔林植物群落灌木层盖度有所降低,草本层盖度明显升高,外来植物种类增加,50年间灌木及草本物种组成差异明显。孔林中侧柏和刺槐种群处于稳定发展阶段,黄连种群处于良好增长阶段,而麻栎种群发展有衰退趋势。孔林典型植物群落中侧柏-牛繁缕群丛的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植物多样性均较低,孔林植物多样性受人为干扰的影响远高于自然生境的影响。孔林定期的灌草管理、引种栽培及旅游等活动对孔林植物群落造成了一定影响,建议在必要的人工造林、保育的基础上,适当减少对孔林的人为干扰,促进孔林植物群落向近自然林演替。
张文馨王蕙范小莉王强房用梁玉
关键词:植物群落演替多样性
基于ISSR分子标记的褐马鸡亲缘关系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是中国特有濒危鸟类,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了保护褐马鸡种质资源,保障驯养繁育种群和再引入种群的遗传基因结构优化,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山西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和太原动物园两个种群35个褐马鸡进行了亲缘关系分析。从20条ISSR引物中筛选出10条扩增条带清晰稳定、重复性好的引物,共扩增出65条DNA条带,其中77%呈多态性。两个种群各个体之间的Nei's无偏差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度分析表明:个体间遗传相似性的平均值分别为0.5061与0.7591,遗传距离的平均值分别为0.4939与0.2409。用组平均法对35个褐马鸡个体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同一种群的个体首先聚在一起,显示出生态地理条件相似的种群亲缘关系较近。
武玉珍冯睿芝张峰
关键词:褐马鸡ISSR遗传相似度亲缘关系
山西历山自然保护区濒危植物保护等级评价被引量:6
2014年
应用植物优先保护顺序的评价标准,即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历山自然保护区濒危植物的保护等级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南方红豆杉濒危程度最高,连香树、野大豆、木姜子、桔梗、山胡椒、铁木和山白树等7种植物次之,四照花、泡花树、暖木、郁香野茉莉、竹叶椒、青檀、老鸹铃、刺楸、领春木、软枣猕猴桃、流苏、窄叶紫珠、冬瓜杨、红景天、漆树、党参、脱皮榆等17种植物濒危程度最低。分析了濒危植物濒危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
郝少英张峰
关键词:历山自然保护区濒危植物模糊综合评判
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千金榆群落种间分离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对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普通沟和西峡的千金榆(Carpinus cordata)群落进行野外调查,共记录了40个样方,44个物种,组成946个种对。利用最近邻体法构造N×N最近邻体列联表,以χ2检验和种间分离指数S作为区分指标,研究了千金榆群落的种间分离情况。结果表明:(1)946个种对中呈现随机毗邻的最多,有507个种对,占总数的53.59%;呈现正分离的有349个种对,占总数的36.89%;而呈现负分离种对最少,只有90对,占总数的9.52%。(2)群落的建群种或优势种因为有较强的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往往表现出正分离,例如千金榆、小叶鹅耳枥(Carpinus turczaninowii)、五角枫(Acer mono)、葛罗槭(Acer grosseri)等有较强生存能力的物种与大多数的物种发生正分离;而六道木(Abelia biflora)、东北茶镳子(Ribes mandshuricum)、小花溲疏(Deutziaparviflora),美蔷薇(Rosa bella)和紫花卫矛(Euonymus porphyries)等群落中的伴生种或小灌木,与部分物种形成负分离。其余物种之间发生随机毗邻的较多。(3)对千金榆群落44×44列联表进行全面分离,结果表明群落内的44个物种相互交错分布,不是全面分离。此外,种间分离的结果也揭示该群落处于演替初期,受岩石风化崩塌的影响较严重,人为干扰因素较轻。
张海博焦磊张殷波张峰
关键词:种间分离
中国北方温带灌丛生物量的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被引量:11
2017年
目前对植物生物量分布格局和分配的研究多集中在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对灌丛的相关研究较少。灌丛是中国北方广泛分布的植被。研究灌丛生物量分布格局及其分配是对估算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补充。该文通过对中国北方温带灌丛的大范围野外调查和采样,计算中国北方433个典型灌丛样地的生物量及其在各器官间的分配,并研究它们与气候和土壤营养等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中国北方温带灌丛平均生物量为12.5 t·hm^(–2),其中灌木层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别为4.5和5.4 t·hm^(–2),草本层地上、地下生物量分别为0.8和1.8 t·hm^(–2);凋落物量为2.5 t·hm^(–2)。不同类型中,温带落叶灌丛、亚高山落叶阔叶灌丛、荒漠灌丛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4.4、28.8和5.0 t·hm^(–2)。东西部生物量分布差异较大,东部温带落叶灌丛总生物量高于西部的荒漠灌丛。东部温带落叶灌丛中,东北地区的灌丛生物量稍低于华北地区。灌木的地下-地上生物量比不随水分和土壤养分变化,而叶-枝生物量比受水分影响,在干旱区域叶-枝生物量比较低。
杨弦郭焱培安尼瓦尔.买买提刘鸿雁马文红于顺利唐志尧
关键词:灌丛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