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09A203)
- 作品数:12 被引量:102H指数:7
- 相关作者:徐行罗贤虎施小斌杨小秋彭登更多>>
- 相关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机械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更多>>
- 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形成聚集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
- 海洋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是一个储量巨大可以减少CO排放量从而缓解地球温暖化的潜在的新型能源而倍受关注。为了有效地开采利用海洋沉积物中天然气水合物,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弄清水合物及可能存在的游历气体的分布状态,对具体...
- 雷兴林何丽娟
- 关键词:水合物稳定带天然气水合物神狐海域数值模拟研究
- 文献传递
- 双探针型热流计最佳结构参数模拟
- <正>利用热流探针测量海底热流是海域获取热流数据的主要手段之一。现今广泛使用的海底热流探针主要有 Ewing 型和 Lister 型两种。这两类探针都属于单探针类,但它们都有局限性。为降低海上工作风险和减少海上作业时间,...
- 杨小秋施小斌徐行李官保何丽娟郭兴伟
- 文献传递
- 南黄海北部构造演化的地球物理认识被引量:11
- 2011年
- 南黄海北部坳陷是研究中朝板块和下扬子板块在海区碰撞效应,以及古、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和油气资源前景的重点地区.该海域虽经历了40多年的调查与研究,未获得油气的重大突破,与早年调查研究方法的单一、技术手段的落后和对基础地质构造认识不清、勘探思路的偏颇有关.近十年来,通过对新的地球物理资料及已有钻井的综合分析和再认识,认为南黄海北部在中生代陆陆碰撞造山作用的机制下,其构造演化经历了4个阶段:前碰撞期被动大陆边缘盆地阶段(Z-T_2)、苏鲁碰撞晚期前陆盆地与变形阶段(J_2-K)、碰撞期后陆内断陷盆地阶段(K_2t-E)和区域沉降阶段(N-Q);它们分别对应5个超层序或构造层,每个构造演化阶段具有不同的地层组合、构造变形特点和地震反射特征.
- 徐行姚永坚冯志强郝天珧陈春峰张拭颖万荣胜
- 关键词:南黄海地震反射特征
- 南海北康盆地热流分布特征及其构造控制因素探讨被引量:12
- 2017年
- 热流是天然气水合物储量估算和油气资源评价的基础数据。南海实测热流数据虽然多,但分布不均。为深入认识北康盆地的热流特征,本文首先利用北康盆地获得的实测热流数据和前人研究成果,绘制了北康盆地热流分布图;根据热流和地温梯度变化特征,重点讨论了北康盆地热流异常区的成因机制,并根据区域地质构造背景,对北康盆地热流分布主要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简要分析。数据统计结果表明:北康盆地热流变化范围为43.0~115.0mW/m^2,平均为76.8±21.7 mW/m^2;地温梯度变化范围为49.0~133.1℃/km,平均地温梯度为82.2±22.4℃/km。热流整体偏高,具有西高东低,南部高、东南部热流最低的热流特征,且在盆地西北部具有明显的热流异常。分析认为:(1)热流异常区中B区是由于海底高导层埋深影响,A区和C区是由海底流体渗漏区的地下水循环导致热流异常,推测A区为补给区,C区为排泄区;(2)北康盆地热流分布明显受构造作用的控制。西北部及南部受廷贾断裂控制,而东南部为古俯冲带及古洋陆过渡带,西高东低的热流分布特征还与盆地经历的3次快速沉降作用有关,但北康盆地拉张的构造背景引起整体热流值偏高。这对北康盆地油气和天然气水合物的研究均有重要意义。
- 陈爱华徐行罗贤虎廖开训彭登
- 关键词:北康盆地海底热流地温梯度拉张
- 南海北部与南部新生代沉积盆地热流分布与油气运聚富集关系被引量:13
- 2011年
- 南海处于欧亚、印度-澳大利亚及太平洋三大板块相互作用的特殊构造位置,区域地质背景及地球动力学条件复杂,不同类型大陆边缘盆地深部地壳属性与大地热流分布均差异明显:北部大陆边缘以拉张裂陷型为主,形成了具典型断坳双层结构的断陷裂谷盆地,由于处在减薄型陆壳及洋陆过渡型地壳位置,深部地壳自北向南逐渐减薄,大地热流值由北至南逐渐递增,油气分布则具有"北油南气"的运聚富集规律;南部及西南部大陆边缘属拗曲—伸展与挤压和走滑多因素混合成因的复合叠置型边缘,形成了拗曲—伸展与挤压复合盆地和走滑伸展型复合盆地,由于处在复杂的洋陆过渡型地壳及某些局部薄地壳位置,大地热流分布普遍比北部大陆边缘偏高,油气分布以富集天然气为主伴有少量凝析油及轻质油。因此,该区迄今勘探发现的油气,主要为天然气田及油气田而油田偏少。总之,区域地质背景及深部地壳性质和地壳厚度变化等,导致不同区域大地热流分布差异明显,进而最终控制和制约了油气分布与运聚富集规律,换言之,区域地质背景及大地热流分布与油气运聚富集存在密切的成因联系和耦合关系。
- 徐行何家雄何丽娟龚晓峰
- 关键词:油气富集规律
- 南海西南次海盆的地热流特征与分析被引量:12
- 2018年
- 为系统地了解南海西南次海盆的地热流特征,本文通过对研究区及邻域地热流数据的补充采集、收集整理和统计分析,获得了87个有效的地热流数据、一批热导率和生热率的地热参数资料,地热流测点在空间上覆盖了整个区域.研究区的地热流数据分布结果表明,西南次海盆热流密度的平均值为98.1±14.8mW·m^(-2),洋陆过渡带为103.6±19.4mW·m^(-2),南沙岛礁区和西部陆缘分别为79.0±15.5mW·m^(-2)和78.3±15.6mW·m^(-2).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热导率的平均值0.86±0.06 W·mK^(-1),生热率的平均值1.11±0.17μW·m^(-3),海底温度的平均值为2.43±0.01℃.综合海底地形地貌、地质与地球物理资料,认为研究区的热流特征在空间上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表现为:(1)洋盆区测点的热流密度平均值高于两侧陆缘;(2)东南缘洋陆过渡带上测点的地热流密度值高于邻近海盆和南沙岛礁区的测点,而西北缘这种特征不明显;(3)西北翼的热流密度值总体比东南翼高;(4)沿着古扩张中心方向,西南次海盆热流值具有自东北向西南端方向逐步增大的趋势,表明海盆区同时存在着洋中脊与大陆裂谷两种不同的热状态,西南段裂谷热流值比东北段洋中脊高.对西南次海盆沉积物的热导率和生热率值参数的测量及数据空间分析可见,这两种热参数的空间分布无明显规律性,可能与海盆形成之后复杂的沉积环境相关.根据热流-洋壳年龄之间的关系,在西南次海盆东北段26个测站数据中,发现靠近古扩张中心的数据与理论值呈负偏移,而远离古扩张中心的数据呈正偏移,此现象是海盆内地热流数据受不同类型的地下流体影响所致.
- 徐行姚永坚彭登姚伯初
- 关键词:地热流陆缘
- 双探针型海底热流计的结构优化被引量:7
- 2009年
- 本文在现有海底热流探针制作技术条件下,首先建立了脉冲式双探针海底测量单元的有限元数值模型,模拟获得多组参数F的温度-时间数据,作为"实测"数据,再用脉冲加热有限长线热源(PFLS)模型求解待测介质热导率及其相对误差上限(RE_(λ-UL)),并以RE_(λ-UL)最小为原则,对双探针热流计的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1)在不同探针脉冲强度(q)、温度测量误差(ΔT_m)和探针长度(L)组合下,都存在最佳探针间距(Best_r),使得RE_(λ-UL)降到最低;(2)随着q增大或ΔT_m减小,Best_r逐渐增大;(3)当q、ΔT_m及探针半径(a)都给定时,Best_r与探针长度(L)呈线性正相关;(4)当a=1.0 mm,且q、ΔT_m分别取为628.0~1100.0 J·m^(-1)、0.5~1.0 mK,若L在20.0~42.0 mm之间时,则Best_r在18.0~30.0 mm之间,此时介质热导率相对误差上限可控制在5.5%以内,同时测量温度可在6 min内达到最大值,即脉冲加热开始后,温度测量只需约7 min,便可满足介质热导率的求解,这比目前常用的Lister型热流计所需海底测量时间缩短8 min左右.
- 杨小秋施小斌许鹤华徐行李官保郭兴伟罗贤虎
- 关键词:结构优化有限元数值模拟
- 基于DPHP技术测量热导率的简化算法被引量:1
- 2010年
- 双针热脉冲(DPHP)技术在海底沉积物热导率的原位测量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其算法复杂,而且存在累积误差。通过对DPHP技术理论模型的分析,提出了一个简化算法,探讨了算法的理论依据和适用条件。对实测数据进行运算的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有效简化热导率的计算,并且误差在合理范围内。
- 李官保刘保华丁忠军
- 关键词:热导率
- 室内海底沉积物热导率测量的原理与方法——以TK04热导率测量系统为例被引量:5
- 2008年
- 沉积物热导率是计算海底热流的一个重要参数。文中以TK04热导率测量系统为例,详细介绍了实验室内热导率测量原理、样品热导率测量的各个环节,包括样品准备、测量流程、测量数据质量评估与校正等,以及沉积物原位热导率的计算,以为油气资源评价、天然气水合物评价及地球动力学研究提供高精度的海底热流数据。
- 罗贤虎徐行施小斌陈宗恒
- 关键词:海底热流海底沉积物
- 深海耐压仪器舱的设计被引量:13
- 2010年
- 结合海底地热流探测设备工作环境的需要,介绍了深海耐压仪器舱的设计过程,重点解决了耐压、水密和防腐蚀三个问题,并进行了压力试验和海上试验,能够满足4000m水深的使用要求。
- 于彦江张志刚徐行罗贤虎
- 关键词:水密性外压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