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15B00)

作品数:5 被引量:186H指数:4
相关作者:高旺盛隋鹏陈源泉黄坚雄李媛媛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农业大学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保护性耕作
  • 2篇耕作
  • 2篇耕作技术
  • 2篇保护性耕作技...
  • 1篇稻田
  • 1篇指标体系
  • 1篇适宜性区划
  • 1篇特征值
  • 1篇评价指标
  • 1篇区划
  • 1篇免耕
  • 1篇耕作模式
  • 1篇耕作制
  • 1篇耕作制度
  • 1篇泛论
  • 1篇保护性耕作模...
  • 1篇保护性耕作制...

机构

  • 5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吉林省农业科...

作者

  • 4篇高旺盛
  • 3篇陈源泉
  • 3篇隋鹏
  • 1篇刘巽浩
  • 1篇刘武仁
  • 1篇马月存
  • 1篇焦伟华
  • 1篇刘海军
  • 1篇李向东
  • 1篇李媛媛
  • 1篇黄坚雄

传媒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农业现代化研...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8
  • 3篇2007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泛论我国保护性耕作的现状与前景被引量:28
2008年
保护性耕作指的是"有利于保土保水维持并改善土地生产力的耕种措施","覆盖度"并不是唯一标准;各种耕种措施既有"保护"一面,也有"非保护"一面,并无"先进"或"落后"之分,不宜将美国提倡的免耕覆盖绝对化;免耕覆盖在不同地区效果不一,在半干旱地区效果显著,在湿润地区则应用较少;当前要加强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各地区保护性耕作的道路、模式和技术体系,农艺与农机密切配合,避免缺乏研究试验与示范的大规模盲目推广。
刘巽浩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
中国南方集约多熟稻田保护性耕作制度被引量:14
2007年
总结了南方集约多熟农区稻田耕作制度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分析了南方集约多熟稻田保护性耕作制的技术特征、模式和研究进展。认为中国南方稻区已形成一系列突破性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并取得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南方集约多熟稻区的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有益的途径;指出了研究和推广中存在的不足,提出在今后南方集约多熟稻区保护性耕作的发展过程中,要继续加强区域布局、技术机理和生态经济评价方面的研究,进一步规范模式和技术集成,为制定保护性耕作技术生态补偿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李向东陈源泉隋鹏高旺盛马月存
关键词:稻田保护性耕作制度
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性区划的指标体系初探——以免耕为例被引量:3
2007年
保护性耕作是国际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技术。但目前该技术类型种类繁多且零散、规范性差,限制了其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因此,亟需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来研究不同技术的空间适应性和布局,制定区域保护性耕作技术区划,为区域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支撑。基于以往对保护性耕作(以免耕为例)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了免耕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利用层次分析法提出了免耕区划的指标体系,对免耕这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适宜性区划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能够抛砖引玉,为保护性耕作技术区划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焦伟华陈源泉隋鹏刘海军高旺盛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区划免耕
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的技术特征值及其量化分析被引量:34
2010年
针对当前中国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模式类型多样,缺乏统一的界定标准问题,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三少两高"(即少动土、少裸露、少污染、高保蓄、高效益)的基本原理出发,确定了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共性技术特征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吉林省粮食主产区4种玉米保护性耕作模式进行案例研究。结果表明,4种模式的与传统的生产方式对比,均表现出一定的"保护性"效果,但综合保护度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其中玉米留茬直播种植技术模式的综合保护度最高,为26.65;其次是玉米留茬垄侧种植技术,为25.37;玉米宽窄行交替休闲种植技术的综合保护性显著低于前两种模式,为16.01;玉米灭高茬深松整地种植技术模式的综合保护度最低,为13.45。因此,在技术推广示范的选择上应该优先选择综合保护度相对高的模式,对于综合保护度较低的模式,应该进一步加强技术研究以完善该技术模式。
陈源泉李媛媛隋鹏刘武仁黄坚雄高旺盛
关键词:耕作保护性耕作评价指标
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基本原理与发展趋势被引量:127
2007年
本文综合分析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趋势和特点,提出保护性耕作技术概念是泛指为了减少农田土壤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而采取的综合性技术体系,其核心技术是土壤少耕免耕技术、农田地表微地形改造技术及地表覆盖技术,其技术原理是达到农田"少动土"、"少裸露""少污染"以及"适度湿润"和"适度粗糙"的耕层土壤状态,保持可持续的土地生产力。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中国国情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方向以及不同区域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
高旺盛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