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5044-3)

作品数:9 被引量:61H指数:4
相关作者:赵永刚冯强汉张栋梁刘森王东旭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石油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石油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5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3篇油层
  • 3篇油层组
  • 3篇盆地
  • 3篇鄂尔多斯盆地
  • 3篇储层
  • 2篇盐岩
  • 2篇碳酸
  • 2篇碳酸盐
  • 2篇碳酸盐岩
  • 2篇鄂尔多斯盆地...
  • 1篇地层
  • 1篇地层学
  • 1篇地质
  • 1篇地质意义
  • 1篇心滩
  • 1篇岩溶
  • 1篇延长组
  • 1篇油气
  • 1篇油气田
  • 1篇源岩

机构

  • 9篇西安石油大学
  • 4篇中国石油天然...
  • 2篇低渗透油气田...
  • 2篇中国石油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延长油田股份...

作者

  • 6篇赵永刚
  • 2篇冯强汉
  • 2篇刘森
  • 2篇张栋梁
  • 1篇方艳兵
  • 1篇李磊
  • 1篇王成玉
  • 1篇王帅
  • 1篇牛小兵
  • 1篇韩永林
  • 1篇梁晓伟
  • 1篇王少飞
  • 1篇陈景山
  • 1篇李凌
  • 1篇付晓燕
  • 1篇李海飞
  • 1篇冯永玖
  • 1篇李建奇
  • 1篇王东旭
  • 1篇张佳超

传媒

  • 2篇云南化工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特种油气藏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中外能源
  • 1篇石油地质与工...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正宁-宜君地区长8储层特征及物性影响因素
2016年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图像粒度、图像孔隙及高压压汞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正宁-宜君地区长8储层特征及物性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长8储层岩石类型主要是细-极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以碳酸盐胶结物为主,孔隙类型主要是粒间孔和长石溶孔;长8储层属于浅水湖泊三角洲型致密油砂岩储层;长8储层物性受沉积、成岩和孔隙结构等方面因素影响,长石颗粒含量高、碳酸盐胶结物含量高及孔隙结构较差是造成研究区长8储层低渗的主要原因。
张栋梁梁晓伟刘森赵永刚牛小兵王成玉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长8储层储层特征
桃2区块马五_(1~4)亚段碳酸盐岩裂缝类型及地质意义被引量:1
2017年
桃2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北部,其马五_(1~4)亚段碳酸盐岩储层属于特低孔渗储层,发育裂缝。通过观察大量岩心,结合铸体薄片和岩心录井资料,主要从裂缝的产状及成因类型分别对该区马五_(1~4)亚段岩心宏观裂缝和镜下微观裂缝系统分类。研究区马五_(1~4)亚段储层岩心宏观裂缝主要见3类,即水平缝、垂直缝和斜交缝,其中水平缝最常见,其次是垂直缝,斜交缝所占比例最小;马五1~1和马五1~3中的垂直缝较其他小层发育;马五_1~4小层的斜交缝最发育。裂缝主要出现在粉晶云岩和含泥云岩中。镜下微观裂缝类型主要有构造微裂缝、溶蚀缝和成岩缝等。研究发现:未充填或不完全充填的垂直缝和斜交缝对马五_(1~4)亚段储层渗流作用有较大影响;微裂缝喉道是主要的喉道类型之一,开启的微观裂缝与溶孔或溶洞的充填残余孔及晶间孔配合形成的孔洞缝组合对储层的有效性有很大贡献。气藏开发实践证明,有效的碳酸盐岩裂缝是该区气井在五_(1~4)亚段高产的关键性地质因素。
刘森李建奇冯强汉赵永刚陈龙雷迅张佳超
关键词:微裂缝碳酸盐岩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S205—S102井区长6油层组沉积相特征被引量:4
2018年
S205—S102井区是鄂尔多斯盆地南部延长组的一个新探区,长6油层组勘探时间短、研究程度低。主要从岩心、薄片、分析化验、测井、录井等资料入手,在系统分析岩石学、粒度特征、沉积构造和测井曲线等沉积相标志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沉积背景,对鄂尔多斯盆地南部S205—S102井区长6油层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6油层组属于水下还原环境的重力流—湖泊沉积体系,主要发育重力流相和湖泊相,包括砂质碎屑流、浊积体和半深湖—深湖3种亚相,舌状体、舌状体间、浊积水道、浊积水道间(边缘)和半深湖—深湖泥(湖泥)5种微相;浊积水道呈宽条带状,呈北东—南西向展布于研究区中部,砂质碎屑流舌状体多孤立叠置于浊积水道之上,半深湖泥以包围重力流沉积之势分布于研究区中西部和东部;长6_4亚油层组孤立状舌状体最为发育,长6_3亚油层组浊积水道最宽,长6_1亚油层组舌状体连续性最好且砂体最厚,浊积水道与舌状体叠加之处砂体最为发育。研究结果可为该区块或邻区的勘探与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刘卉尚有战赵永刚鬲新鹏刘桂珍李海飞
关键词:沉积相浊积水道长6油层组
砂质辫状河心滩及河道砂微相的识别特征与方法被引量:7
2020年
砂质辫状河心滩、河道砂微相的识别特征及识别方法研究是陇东油区侏罗系油藏基础地质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为此,以陇东油区中部Z304-5井区延10油层组为例,从岩心、测井、录井等资料入手,在系统分析岩性、沉积构造和测井曲线形态的基础上,定性识别与区分心滩与河道砂微相;选用自然伽马、声波时差、补偿密度、补偿中子、电阻率和自然电位等6类测井技术,提取测井参数,绘制沉积微相测井蛛网图。蛛网图分析结果表明:Z304-5井区心滩微相图形主要呈单峰"近似不规则的五边形",而河道砂微相图形多为双峰"规则的六边形";编制沉积微相平面图发现,研究区主力层延102心滩微相呈孤立的不规则状自南向北展布,被河道砂微相包围。因此,以定性手段分析地质特征、蛛网图反映测井响应特征、沉积微相平面图研究宏观展布特征,三者相结合可为油藏的砂质辫状河控砂微相精细研究提供一种实用方法,对同类油藏沉积微相的研究具有借鉴作用。
李磊赵永刚赵永刚金绍臣赵永鹏杨路颜
关键词:心滩河道砂
Z51井区长8油层组三角洲前缘微相组合及含油性
2018年
以鄂尔多斯盆地南部Z51井区长8油层组为例,主要分析其三角洲前缘的微相组合类型及含油性。在三角洲前缘识别出:间互式水下分流河道、间互式河口坝及坝下河上三种微相组合类型。测井显示,间互式水下分流河道的含油性略好于间互式河口坝,间互式河口坝含油性好于坝下河上微相组合,坝下河上微相组合含油性较差。说明微相组合在一定程度上了控制该区长8储层的含油性,微相组合研究需要足够重视。
王政杰赵永刚李磊杨路颜
关键词:含油性三角洲前缘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S117井区延长组成藏条件探析被引量:1
2018年
S117井区是鄂尔多斯盆地南部近年来石油勘探的新区域之一,其延长组的油气显示证明该区具有石油勘探开发的潜力。因为该套延长组含油层系勘探时间短,研究程度低,已经影响到该区石油勘探工作的深入进行。主要通过探析研究区该套延长组的烃源岩、储集体、盖层、生储盖组合、现今构造和圈闭等方面的特征,认识其成藏条件,总结成藏特征。探析S117井区延长组成藏条件可以提高自身及其邻区的石油地质认识水平,并为勘探有利区预测提供重要依据。
徐睿军赵永刚刘桂珍王政杰
关键词:烃源岩储集层成藏条件延长组
基于残余岩溶强度表征和裂缝预测的碳酸盐岩储层评价——以塔中西部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为例被引量:11
2015年
我国目前在碳酸盐岩油气勘探阶段常用的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已难以满足溶蚀孔洞缝广泛存在及构造裂缝发育的古岩溶储层评价的实际需要。选择塔中西部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古岩溶储层,在系统分析储层特征的基础上,通过表征残余岩溶和开展构造裂缝预测,引入残余岩溶强度(R)和岩体破坏接近度系数(η)2个参数,作为古岩溶储层评价的重要定量指标;并与多项储层地质参数综合,进一步完善了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的分类评价标准,并用于对该地区良里塔格组叠加型古岩溶储层的评价预测。将本区良里塔格组古岩溶储层划分为Ⅰ、Ⅱ、Ⅲ、Ⅳ4类,并应用多因素综合分析叠合成图法在平面上进行储层评价预测,认为Ⅰ、Ⅱ类储层主要分布于S2井—TZ45井—TZ12井一带和Z11井—TZ10井—TZ11井一带。
赵永刚陈景山李凌古永红张春雨张栋梁张文强周通
关键词:良里塔格组
陕北斜坡中部长2储层主要孔隙类型及成岩作用的控制被引量:4
2014年
通过岩心观察及岩石薄片鉴定,利用X–射线衍射、铸体薄片图像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结合大量的岩心孔渗数据,在研究陕北斜坡中部长2储层岩石学及物性特征的基础上,定性描述孔隙与定量分析孔隙构成相结合识别长2储层的主要孔隙类型,揭示孔隙特征,重点探讨这些主要孔隙类型的成岩作用控制机制.研究认为:长2储层整体上属于中孔低渗型细粒长石砂岩,多数孔隙中见绿泥石薄膜;主要发育粒间孔(包括残余粒间孔)、杂基内微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主要是长石、岩屑溶孔)、碳酸盐溶孔和晶间微孔等6类孔隙,其中粒间孔是最主要的孔隙类型,粒内溶孔是最主要的次生孔隙类型,杂基内微孔和晶间微孔的储渗意义不大;长21、长22储层的孔隙构成特征与长2储层的相似;粒间孔的保存主要受保持性成岩作用的控制,粒内溶孔主要是大气水淋滤作用的产物.早成岩阶段的自生绿泥石胶结、微晶石英胶结和碳酸盐矿物胶结都不同程度地保护了粒间孔;粒内溶孔则是与2次构造抬升剥蚀事件相对应的两期大气水淋滤作用的结果.
赵永刚韩永林粱晓伟方艳兵王帅
关键词:陕北斜坡
油气田古地貌恢复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33
2017年
目前已在较广的学科范围及其领域内应用到古地貌研究成果,古地貌恢复更是与油气田勘探开发关系密切。随着石油工业的快速发展,油气田古地貌恢复方法的研究有了比较明显的进展。通过分析近些年兴起的代表性古地貌恢复方法,总结中国油气田古地貌恢复方法研究的主要进展。(1)古地貌恢复方法的理论基础多元化:分析古构造、古水系、古流向和沉积相等的综合性研究是沉积学古地貌恢复法的关键所在;将基准面和最大洪泛面结合进行基准面旋回对比来反映沉积前古地貌形态,是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古地貌恢复法的核心思路;依据三级地貌概念模式指导微地貌精细刻画,是井区尺度岩溶微地貌恢复法的主要优势;碳酸盐岩沉积期微地貌恢复法的主要原则是寻找等时地质体,确定台地浅滩的暴露时间,利用颗粒岩的厚度对暴露浅滩的微地貌进行有效恢复。(2)古地貌恢复方法的实用性越来越强: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的油气田实例说明,虽然在采用这些古地貌恢复方法时,定量研究的手段均有待加强,但仍然为油气田储层预测和油气富集有利区优选提供了重要支撑,其应用前景广阔。(3)古地貌恢复方法之间优势互补,趋于综合研究:沉积学古地貌恢复法目前应用比较成熟;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古地貌恢复法的研究工作处于起步阶段;井区尺度岩溶微地貌恢复法适合于潮坪为主的碳酸盐岩台地;碳酸盐岩沉积期微地貌恢复法适用于滩体发育的碳酸盐岩台地。不同方法的综合研究是油气田古地貌恢复方法发展的必然趋势。
赵永刚王东旭冯强汉张栋梁王少飞冯永玖付晓燕南喜祥
关键词:古地貌沉积学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沉积期油气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