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70578)

作品数:13 被引量:36H指数:4
相关作者:朱天辉李姝江谯天敏韩珊张博阳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技资源平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杂交竹
  • 7篇毒素
  • 5篇梢枯病
  • 5篇枯病
  • 4篇杂交竹梢枯病
  • 3篇链霉菌
  • 3篇病菌
  • 2篇蛋白
  • 1篇蛋白纯化
  • 1篇蛋白类
  • 1篇毒素蛋白
  • 1篇抑菌
  • 1篇抑菌作用
  • 1篇原核表达
  • 1篇真菌
  • 1篇真菌毒素
  • 1篇正交
  • 1篇正交试验
  • 1篇致病毒素
  • 1篇致病力

机构

  • 12篇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

  • 12篇朱天辉
  • 10篇李姝江
  • 4篇韩珊
  • 4篇谯天敏
  • 3篇张博阳
  • 2篇杨莉
  • 2篇车冠男
  • 1篇胡彬弘
  • 1篇彭艳
  • 1篇张丽娜
  • 1篇龙旭梅
  • 1篇李西

传媒

  • 3篇微生物学通报
  • 2篇林业科学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四川林业科技
  • 1篇Journa...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暗孢节菱孢菌非蛋白类毒素对杂交竹生理代谢的影响被引量:9
2011年
在硅胶柱层析获得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非蛋白毒素基础上,以浸渍法进行生测和叶圆片法分析不同浓度毒素对撑×绿杂交竹(Bambusa pervariabilis×Dendrocalamopisis grandis hybrid bamboo)叶组织细胞膜透性、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MDA)、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及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暗孢节菱孢菌毒素可使杂交竹呈现典型症状,且使细胞膜透性和MDA含量显著提高。在较低毒素浓度范围内,毒素与杂交竹体内的游离脯氨酸含量、防御酶活性呈正相关,与可溶性糖负相关;而当浓度较高时,毒素与游离脯氨酸含量以及防御酶活性呈负相关,这说明高浓度毒素能使杂交竹机体组织完全破坏,从而证明了毒素在暗孢节菱孢菌对杂交竹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李姝江朱天辉杨莉谯天敏
关键词:致病毒素生理生化
杂交竹梢枯病菌产毒诱导因子
2013年
以杂交竹梢枯病菌为研究对象,在运用单因素筛选最佳培养基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法对诱导产毒的条件(温度、时间、pH、光照、瓶装量、接种量)进行优化,得到的最优诱导方案为:温度25℃,pH=7.0,黑暗条件下,4块菌丝块(5 mm)接种于120 mL改良Fries+杂交竹煎汁培养液(乳糖等量代替葡萄糖)振荡培养15 d。在此诱导方案下,杂交竹梢枯病菌产毒能力显著提高(P<0.05)。
李姝江朱天辉
关键词:真菌毒素正交试验杂交竹
桑氏链霉菌KJ40全基因组测序及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背景】桑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sampsonii)KJ40是一株具有防病、促生多重功能的放线菌,有作为生物农药的潜力。目前还没有相关研究报道S.sampsonii全基因组序列,这限制了其功能基因、代谢产物合成途径及比较基因组学等研究。【目的】解析S.sampsonii KJ40的基因组序列信息,以深入研究该菌株防病促生机制及挖掘次级代谢产物基因资源。【方法】利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对KJ40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使用相关软件对测序数据进行基因组组装、基因预测和功能注释、预测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共线性分析等。【结果】基因组最后得到9个Scaffolds和578个Contigs,总长度为7 261 502 bp,G+C%含量平均为73.41%,预测到6 605个基因、1 260个串联重复序列、804个小卫星序列、67个微卫星序列、90个tRNA、9个rRNA和19个sRNA。其中,2 429、3 765、2 890、6 063和1 911个基因分别能够在COG、GO、KEGG、NR和Swiss-Prot数据库提取到注释信息。同时,还预测得到21个次级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基因组测序数据提交至NCBI获得Gen Bank登录号:LORI00000000。S.sampsonii KJ40与Streptomyces coelicolor A3(2)、Streptomyces griseus subsp.griseus NBRC 13350三株链霉菌基因组存在翻转、易位等基因组重排,3个基因组共有1 711个蛋白聚类簇。【结论】研究为从基因组层面上解析KJ40菌株具有良好促生防病效果的内在原因提供基础数据,为深入了解链霉菌次级代谢合成途径提供参考信息,对S.sampsonii后续相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张博阳朱天辉韩珊王莹李姝江谯天敏
关键词:基因组基因注释次级代谢
A蛋白间接酶联免疫法对杂交竹梢枯病菌蛋白毒素的检测
2012年
采用A蛋白双抗夹心法,在包被抗血清前先用A蛋白包被微量测定板,利用A蛋白抗血清中免疫球蛋白的FC部位结合,以F(ab')2部位吸附抗原毒素,在被吸附的毒素上再加一层相同的抗血清和酶标记的A蛋白,以检测杂交竹梢枯病菌毒素蛋白。结果表明:A蛋白预包被能提高检测效价,降低本底值。抗原浓度对酶联检测有显著影响,纯毒素稀释倍数大于10-6,检测结果与对照接近,不适宜用于检测。OD值随抗原稀释倍数的增加下降,且下降幅度受测定抗血清浓度的影响;当检测液稀释1∶5(1∶50时,测定抗血清浓度在10-4(病株汁液)和10-6(含毒素发酵液)时可测出显著差别。抗血清浓度为10-4下,含毒素发酵液在标记A蛋白浓度为1∶10(1∶640范围内有较好测定结果,而病株汁液在标记A蛋白浓度为1∶10(1∶160才能测出。本研究首次将此技术用于真菌毒素检测中,该方法对杂交竹病株汁液中的致病毒素有高度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能早期诊断暗孢节菱孢菌引起的杂交竹梢枯病。
朱天辉李姝江韩珊谯天敏
关键词:酶联免疫法毒素杂交竹
桑氏链霉菌KJ07抗菌蛋白的分离纯化及部分特性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桑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sampsonii)KJ07对无性阶段的杨树紫纹羽病菌(Rhizoctonia violacea)有较强的拮抗作用。为研究其抗菌物质,对其发酵液中主要抗菌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并明确其部分性质。【方法】采用硫酸铵分级沉淀、DEAE 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Sephadex G-50分子筛层析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结果】获得单一抗菌活性蛋白,分子量约为28.4 k D。该抗菌蛋白抑菌谱较广,能使R.violacea菌丝畸形,菌丝隔膜不明显,细胞壁及胞内原生质开始降解,并产生黑色物质。稳定性试验显示抗菌蛋白最适温度为25°C,最佳p H为6.0,当温度≥60°C时,抑菌活性下降大于20%,当p H<4.0或≥8.0时,抑菌活性下降大于12%。其活性还受金属阳离子影响,但对蛋白酶K不敏感。利用自动Edman降解法测得抗菌蛋白N端10个氨基酸序列,但通过NCBI BLAST程序未检索到与其相似性较高的已知抗菌蛋白。【结论】推测该抗菌蛋白可能是一种新的蛋白质。
彭艳朱天辉张博阳龙旭梅
关键词:抗菌蛋白分离纯化
暗孢节菱孢菌蛋白类毒素产生条件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采用液体震荡培养结合硫酸铵分级沉淀法获取蛋白类粗毒素研究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corda)M.B.Ellis)产毒条件。经浸渍法生物活性检测并以杂交竹病情指数为评价标准,结果表明Fries培养液为最优产毒基质,病情指数达70.67%。不同培养时间、温度对该菌产毒量有较大的影响,12d左右是最佳产毒时间,25℃为产毒最适温度;该菌产毒对光照无特殊要求,产毒的较优溶氧量是介于120~160mL之间,在pH 8.0时产毒较高。在优化条件下,该菌的产毒能力显著提高,杂交竹感病指数高达89.12%。
朱天辉李姝江车冠男
关键词:杂交竹梢枯病毒素生物活性
桑氏链霉菌几丁质酶ChiKJ40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其抑菌作用被引量:8
2018年
【背景】目前关于桑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sampsonii)生防基因的研究不多,仅从其基因组中克隆了2个几丁质酶基因片段,其单个几丁质酶的完整基因序列相关研究未见报道。【目的】克隆S.sampsonii KJ40的几丁质酶基因Chi KJ40并进行原核表达,纯化重组蛋白并研究其抑菌作用。【方法】采用PCR扩增法从S.sampsonii KJ40中克隆几丁质酶基因Chi KJ40,连接到表达载体p ET-32a,导入Escherichia coli BL21(DE3)进行诱导表达。使用His标记蛋白质微量纯化试剂盒对重组几丁质酶进行纯化,Bradford蛋白浓度测定试剂盒测定粗酶液和纯化酶液的浓度,几丁质酶试剂盒测定粗酶液和纯化酶液的几丁质酶活性。观察重组几丁质酶对桉树焦枯病菌(Cylindrocladium scoparium)、栗疫病菌(Cryphonectria parasitica)、链格孢菌(Alternaria alternate)、紫丝核菌(Rhizoctonia violacea)几种致病真菌的抑菌作用。【结果】Chi KJ40基因(登录号为MF434484)在E.coli中经IPTG诱导表达,获得42 k D的重组几丁质酶,不同浓度IPTG在37°C诱导3 h,蛋白产量无明显变化。0.2 mmol/L IPTG 16°C诱导过夜,重组几丁质酶主要以可溶性形式存在于上清,小部分以包涵体存在于沉淀中。粗酶液几丁质酶活性为0.080 U/m L,酶比活力为0.041 U/mg,纯化酶液几丁质酶活性为0.046 U/m L,酶比活力为0.115 U/mg,纯化倍数为2.8,酶活回收率为57.5%。重组几丁质酶处理后,C.scoparium、C.parasitica和A.alternata菌丝细胞出现分节、膨胀,R.violacea菌丝溶解且部分被破坏成碎片。【结论】Chi KJ40基因的研究补充了S.sampsonii的生防背景,为几丁质酶基因找到了新的来源,并为其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张博阳朱天辉韩珊王莹李姝江谯天敏
关键词:几丁质酶克隆原核表达抑菌作用
Purification and structural analysis of the toxin AP-Ⅰ from the pathogen of Bambusa pervariabilis × Dendrocalamopsis grandis blight
2015年
Bambusa pervariabilis Dendrocalamopsis grandis blight is caused by a toxin from the fungus Arthrinium phaeospermum (corda) M. B. Ellis. We used shaking culture in a modified Fries culture medium and methanol extraction to isolate the toxin. The optimal developing solvent mixture (methanol: ethyl acetate: H20 at 7:1.5:3) was selected using 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and used as the eluent for toxin purification by silica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Two toxic fractions were identi- fied in the bioassay. A flaxen oil substance, AP-I, showed higher toxicity than a toxic white powder, AP-II. The more toxic AP-I was determined to be dibutyl phthalate (C16H2204, molecular weight of 278) by mass spectrome- try,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and infrared spectropho- tometry. Dibutyl phthalate might contribute to the pathogenesis of bamboo blight.
Shujiang LiTianhui ZhuTianmin QiaoShan Han
杂交竹梢枯病菌毒素蛋白纯化及致病力被引量:3
2012年
撑×绿杂交竹(Bambusa pervariabilis×Dendrocalamopsis grandis)梢枯病是长江中上游退耕还林毁灭性病害之一,可造成严重的生态和经济损失。由于该病是近年来四川栽培区新发现的病害,相关研究较少,目前仅对该病的病原及发生规律(朱天辉等,2009a)、
李姝江朱天辉
关键词:毒素杂交竹
暗孢节菱孢菌非蛋白类毒素的基本性质研究被引量:1
2011年
用改进的Fries培养基在最佳条件下培养出的暗孢节菱孢菌[Arthrinium phaeospermum(corda)M.B.Ellis]滤液,采用硫酸铵沉淀制备蛋白类、非蛋白类粗毒素。经致病性检测,前者生物活性低于后者小分子毒素成分。基本性质研究显示非蛋白粗毒素有一定专化性,但专化性不强,介于专化性与非专化性毒素之间;具有较强的热和紫外线稳定性、对pH敏感,易受碱性物质影响;9种不同极性物质对毒素的生物活性有不同影响,该毒素可能为极性较大的物质。
李姝江朱天辉胡彬弘杨莉张丽娜
关键词:毒素杂交竹专化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