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2008B129)

作品数:4 被引量:15H指数:2
相关作者:杨运俊陈伟建梁盼王小同赵佳更多>>
相关机构: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温州市科技局对外合作项目浙江省教育厅科研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出血
  • 2篇动脉瘤
  • 2篇动脉瘤破裂
  • 2篇瘤破裂
  • 2篇颅内
  • 2篇颅内动脉
  • 2篇颅内动脉瘤
  • 2篇脑半球
  • 1篇定位体征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瘤破裂出...
  • 1篇动脉瘤性
  • 1篇动脉瘤性SA...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痉挛
  • 1篇再出血
  • 1篇再出血率
  • 1篇体征
  • 1篇破裂出血
  • 1篇前交通动脉

机构

  • 4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郑州大学第一...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作者

  • 4篇陈伟建
  • 4篇杨运俊
  • 3篇梁盼
  • 1篇谭显西
  • 1篇钟鸣
  • 1篇王小同
  • 1篇张明升
  • 1篇赵兵
  • 1篇程敬亮
  • 1篇赵佳

传媒

  • 2篇放射学实践
  • 1篇温州医学院学...
  • 1篇医学研究杂志

年份

  • 1篇2012
  • 3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CT灌注成像评价SAH后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被引量:2
2011年
延迟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delayed ischemic neurological deficits,DIND)是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继发脑组织缺血而出现的神经功能缺损[1-3],常表现为新发的偏瘫、失语、癫痫以及不同程度的昏迷,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其与颅内动脉瘤破裂再出血均是动脉瘤性SAH的严重并发症,随着早期外科开颅动脉瘤夹闭和血管内动脉瘤栓塞治疗的开展,再出血率下降,
杨运俊赵佳陈伟建程敬亮
关键词:动脉瘤性SAHHEMORRHAGE颅内动脉瘤破裂再出血率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不同危险级别患者脑血管痉挛的MSCTA评价
2011年
目的: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不同危险级别患者的脑血管痉挛(CVS)程度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对32例SAH患者进行低、高危险级别分组后,与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评价的CVS程度进行比较,所有病例均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结果:本组32例患者中,低危险级别25例,高危险级别7例,发生CVS患者12例(占37.5%)。25例低危级别患者中,18例(占72%)MSCTA表现正常,7例(占28.0%)出现轻度CVS,多无临床体征;7例高危级别患者中,2例(占28.6%)MSCTA表现正常,5例(占71.4%)出现中重度CVS,临床表现为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低、高危险级别患者与MSCTA检出的CVS程度比较,Z=-2.936,P<0.05。结论:MSCTA可准确无创地评价SAH后CVS程度,指导临床分组治疗。
杨运俊张明升陈伟建梁盼赵兵钟鸣谭显西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血管痉挛
前交通动脉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1年
前交通动脉瘤是前循环最常见的动脉瘤,占颅内动脉瘤发生率的30%~40%,起源于前交通复合体。前交通动脉是平衡和调节两侧大脑半球血流的重要桥梁,是前循环较为重要的解剖区域,前交通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危害极大,并可反复出血,病死率、致残率较高。
梁盼陈伟建杨运俊王小同
关键词:前交通动脉瘤动脉瘤破裂出血颅内动脉瘤大脑半球反复出血前循环
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的发生机制被引量:10
2012年
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crossedcerebellardiaschisis,CCD)是幕上脑损伤后对侧小脑半球的继发性变化,临床表现为与原发病灶不相符合的定位体征。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损伤相关网络与康复相关网络在解剖结构上有重叠,故一侧脑梗死后运动功能的恢复可由卒中后远隔部位脑组织功能所促进,提示神经机能联系不能的恢复在脑梗死患者的康复中起关键作用,急性期脑梗死交叉侧小脑若出现明显的灌注减低,往往提示较差的临床预后。
梁盼陈伟建杨运俊
关键词: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脑梗死脑损伤后脑组织功能小脑半球定位体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