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1109)

作品数:11 被引量:172H指数:7
相关作者:王传胜李秋秋张雪飞李萌朱珊珊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建筑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2篇建筑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政治法律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5篇生态
  • 2篇生态保护
  • 2篇生态空间
  • 2篇西秦岭
  • 2篇红线
  • 1篇选区
  • 1篇移民
  • 1篇优先序
  • 1篇增长极
  • 1篇植被
  • 1篇植被覆盖
  • 1篇植被覆盖度
  • 1篇生计
  • 1篇生态旅游
  • 1篇生态文明
  • 1篇生态文明建设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服务
  • 1篇生态系统服务...
  • 1篇生态移民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江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作者

  • 9篇王传胜
  • 3篇李秋秋
  • 2篇李萌
  • 2篇张雪飞
  • 2篇朱珊珊
  • 1篇党丽娟
  • 1篇马定国
  • 1篇刘毅
  • 1篇方明
  • 1篇陈行
  • 1篇刘毅

传媒

  • 2篇资源科学
  • 2篇地理研究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 1篇生态经济
  • 1篇中国科学院院...
  • 1篇中国软科学
  • 1篇山地学报
  • 1篇Asian ...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被引量:73
2019年
省级空间规划是为实现“多规合一”而开展的基础性制度尝试,其核心内容划定“三区三线”是通过科学分析自然与社会本底,对各类空间边界进行严格勘定,作为管控国土空间的抓手。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是“三区三线”中“生态先行”理念的载体。以《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为基础,对福建省开展基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要求的陆上全域生态保护等级和保护优先序评价,探讨和实践省级空间规划中生态空间和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分方法,以期为沿海多山省份的空间规划提供参考。结果显示:福建省生态空间陆域占比为78.76%,涵盖了88.07%的森林、71.23%的草地、64.44%的水域和47.72%的裸地;生态保护红线陆域占比为20.90%,以生物多样性维护红线、水源地保护及水源涵养红线为主。
张雪飞王传胜王传胜
关键词:生态空间
国土空间规划中水源涵养功能生态保护红线备选区的识别被引量:20
2019年
水源涵养功能重要性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分工作中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通过对以往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区划分的指标及其区域导向的系统梳理,在进一步明晰国土空间规划中水源涵养功能生态保护红线区域指向的基础上,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关于“三区三线”自下而上试划的要求,探讨了水源涵养重要性生态保护红线划分及其评价的改进方法。选取中国典型喀斯特区域六盘水市作为研究案例区,分别用环保部2015版与2017版《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中的模型法、NPP法以及本研究提出的改进方法,对六盘水市水源涵养功能生态保护红线进行了试划。对比三种方法的划定结果可以看出,改进方法因评价数据精度的提高减少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技术指南》方法的区域损失,提高了区域判别的精准性,可望为国土空间规划中生态保护红线的划定提供科学依据。
李萌李萌王传胜
关键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水源涵养
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被引量:17
2016年
文章首先分析了1978年以来长江经济带空间结构发育的主要特征。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形成了"两横三纵"的国土空间开发架构,人口和GDP呈现向沿海沿江集聚的态势,且经济发展水平由下游向上游呈梯级下降,农业生产空间向上游、山区转移且多与贫困地区交叠,国土空间整体开发强度较大,资源环境压力突出。由此提出,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优化应遵循国土空间结构演化的基本规律,按"点、线、面"形式组织国土空间结构。从"面"上看,应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细化空间功能单元和区域类型,控制开发强度,近期应对一些需求迫切的关键区域加以重点关注。从"线"上看,主要通过城市群核心城市节点间快速连接轴线的建设,完善网络化、开放型的国土空间系统。从"点"上看,应以国家级城市群、国家新区建设为重点,培育新型增长极(群)。同时,通过上述途径建立合理的工业生产与城镇生活空间、保障农业生产空间、优化农村生活空间、建立多样化生态屏障空间,促进公平发展。
王传胜方明刘毅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主体功能区
西藏城镇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被引量:12
2014年
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与历史条件,西藏自治区城镇化与进程缓慢,城镇主要集中在条件相对优越的河谷地区,空间分布呈现"大分散、小集中"趋势,城镇人口的增长主要来自区外人口而本地非农化的贡献较弱,产业集聚与人口规模过小也是西藏城镇化建设的难点。在城镇发展过程中,由于能源利用结构改善与城镇环保设施建设,本区资源环境压力得以缓解,但城镇化建设也带来了一些生态环境隐患,如机动车快速增长、城市污水与垃圾处理设施不足、城镇水源地污染及其管理缺位、城市扩张侵占湿地等问题。今后,西藏应注重中心城镇与小城镇的共同发展,推动农牧民"非农化"进程与城镇自身发展,积极防治城镇环境污染,建设生态型城镇和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李秋秋王传胜
关键词: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环境效应
西秦岭地区农户生计改变对生态建设的影响——以甘肃省陇南市为例被引量:7
2014年
以西秦岭典型地区甘肃省陇南市为案例区,分析了农户生计改变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探讨了以农户生计改善为目标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路。在揭示陇南市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生产和生活空间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农村贫困面大和传统资源利用模式普遍等主要难点的基础上,利用第六次人口普查和陇南市武都区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1999年退耕还林以来在农户生计五大资本方面发生的变化,以及农户生计改变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研究认为,理想状态下,农户生计能力的提升对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促进资源利用节约、改善生态环境有益。但陇南市因自然环境困境,在农户生计能力提升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阶段性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陇南市应树立以生态促发展、以农业促发展的思路,努力提升农户生计水平,为构筑有效率的空间结构,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体系提供支撑。
陈行朱珊珊李秋秋王传胜
关键词:西秦岭农户生态文明建设
县域村镇建设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及人口合理规模测算——以江西省永丰县为例被引量:10
2020年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研究是现阶段中国国土空间规划和乡村振兴规划中重要的基础工作,而以往的承载能力研究多是面向大区域尺度,专门针对村镇建设的承载能力评估比较少。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自然资源部最新公布的国土空间规划"双评价"技术指南为基准,探讨了县域尺度面向村镇建设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法,选取的案例区为地处江南丘陵地区的江西省永丰县。通过永丰县村镇建设特点及其资源环境限制因素的初步评判,建立了以土地、地质灾害、生态为主要限制因子的种植业和村镇建设不适宜区判定的指标体系,划分了以行政村为基础单元的村镇建设适宜类型,测算了高开发强度和平均开发强度两种情景下的全县人口合理规模。研究结果表明:①永丰县种植业和村镇建设不适宜区面积分别为1779.77 km^2和1838.68 km^2,剔除重叠面积后为1838.94 km^2,占全县面积的67.81%。②按照各村不适宜区面积、现状人口、村镇建设的情况,全县216个行政村可被分为生态保护重点村、种植业发展重点村、中心集聚重点村和其他村4大类。③当地高开发强度和平均开发强度情景下,全县耕地种植业可承载的最大人口规模分别为135.38万和140.10万人。④按照人均建设用地100、140和200 m^2测算,高开发强度情景下,全县村镇建设用地可承载的人口数量分别为84.05万、60.04万和42.03万人;平均开发强度情景下可承载的人口规模分别为54.61万、39.01万和27.31万人。本文研究结果可为现行"双评价"技术指南的应用与完善提供案例支撑,也可为永丰县实施乡村振兴和村镇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马定国戴雄祖羊金凤王传胜
关键词:村镇建设
辽宁海岸带重点生态空间分类研究被引量:15
2014年
沿海地区区位条件优越,环境容量较大,现已成为全球经济、人口的集聚之地。海岸带同时具备交通运输、旅游休闲、生物物种栖息地等功能,其资源环境的开发逐渐加剧了对生态空间的破坏。本文在建立海岸带生态空间类型划分的方法和技术流程的基础上,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辽宁省30m格网的DEM、沿海各县市区土地资源大调查的生态类用地、《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等数据,对辽宁省海岸带陆域、海域生态空间进行生态重要性和环境胁迫性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海岸带重点生态空间的类型划分。研究结果显示,辽宁海岸带被划分为4类重点生态空间: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涵养与土壤保持、河流湿地保护与环境治理、海岛海岸保护与侵蚀防治。研究成果为规范沿海各类开发活动、保护海岸带生态环境,以及编制沿海各地区相关规划和进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为开展在不同尺度下对生态空间的划分和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王传胜朱珊珊党丽娟
关键词:海岸带生态空间
宁南山区生态移民后的生态旅游产业开发——以西吉县为例被引量:5
2012年
20世纪90年代末期实施的生态移民工程,有效地改善了我国西部生态脆弱地区恶化的自然环境、缓解了紧张的人地关系,促进了经济、社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在此背景下,合理开发西部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既有利于生态移民成效的长久维持,也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佳契合点。以宁夏南部山区生态移民的典型县——西吉县为例,在分析其生态移民成效及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旅游开发现状,探索西吉县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以期对将来的生态旅游建设有所启示。
朱珊珊王传胜
关键词:生态移民生态旅游
Vegetation Coverage Changes in the West Qinling Region from 2000 to 2010:A Case Study of Longnan City
2016年
As the main content of terrestrial ecosystem study,vegetation coverage change has gained extensive attention in the process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recently.Based on MODIS NDVI data from June to October during 2000-2010,taking Longnan City as a case area,this paper develops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vegetation coverage(VC) by using Pixel Dichotomy model and analyzes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of vegetation coverage in the West Qinling region by using simple linear regression and standard deviation method.The results show that vegetation coverage remains stable and i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decade.The vegetation coverage of 90% of study area shows stability with small annual variation and also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orest land;the vegetation coverage in the remaining study areas shows a growing trend with significant variation and also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farmland and grassland,especially in Huicheng Basin,Xili Basin and adret slope of Bailongjiang River Valley,indicating that Project about the Conversion of Degraded Farmland into Forest ha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vegetation coverage increase.This paper proves the effect of ecology construction in the West Qinling region since the late 20 th century.All the findings also provide references for loc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tru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ing FANGQiuqiu LIChuansheng WANGMeng LI
2000年以来西秦岭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特征——以陇南市为例被引量:7
2016年
利用NDVI数据,以陇南市为案例区,研究了2000年以来西秦岭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时空特征。采集2000—2010年6—10月NDVI数据,利用像元二分法设计了植被覆盖度(Vc)的计算方法,结果显示,2000—2010年陇南市植被覆盖度变化呈基本稳定态势,与同期温度和降雨的变化显著相关。利用一元线性回归和标准差方法,分析了Vc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土地面积将近90%的区域表现为稳定趋势,Vc的年际波动较小,空间分布与林地的分布区域基本吻合;将近1/10的区域表现为上升趋势,Vc的年际波动较大,主要分布在徽成盆地、西礼盆地、白龙江河谷阳面山坡等区域,与耕地、草地分布区域基本吻合,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对植被覆盖度增加的贡献显著。论文为20世纪末以来西秦岭地区生态建设的成效提供了证据,也为当地深化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借鉴。
王传胜李秋秋
关键词: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特征西秦岭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