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卫生厅中医药科研基金(2011A143)
- 作品数:8 被引量:56H指数:4
- 相关作者:刘建群王雪梅舒积成张锐张国华更多>>
- 相关机构: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江苏省中医药研究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卫生厅中医药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西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雷公藤甲素体内代谢产物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研究配伍甘草后雷公藤甲素在大鼠体内的代谢产物,为阐明甘草对雷公藤的减毒增效机制以及指导雷公藤甲素代谢产物的分离鉴定奠定基础。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结合电喷雾离子肼多级质谱(HPLC-DAD-ESI/Trap/MSn)法研究配伍甘草后雷公藤甲素在大鼠尿液中的代谢产物。结果:在大鼠尿液中发现雷公藤甲素代谢产物4个,分子量分别为376(M1),376(M2),374(M3)和390(M4)。根据DAD紫外光谱图、电喷雾离子肼多级质谱以及药物体内代谢特点初步鉴定为:2(或5)-羟基雷公藤甲素(M1,M2),2-羰基雷公藤甲素(M3),2-羰基-5-羟基雷公藤甲素(M4)。结论:氧化代谢产物为雷公藤甲素的主要代谢产物,氧化代谢可能为雷公藤甲素的解毒途径。
- 刘建群王雪梅张国华舒积成张锐
- 关键词:雷公藤甲素甘草代谢产物
- 雷公藤二萜内酯的电喷雾及电子轰击质谱裂解规律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研究雷公藤二萜内酯的质谱裂解规律。方法:采用电喷雾质谱(ESI-MS)和电子轰击质谱(EI)对雷公藤二萜内酯类化合物雷公藤甲素、雷公藤内酯酮以及雷酚内酯进行研究,对正离子扫描模式下雷公藤二萜内酯的主要特征碎片离子进行解析。结合文献报道的雷公藤二萜内酯质谱数据,总结归纳其ESI及EI质谱裂解规律。结果:电喷雾离子肼质谱[ESI-Trap-MS(+)]:[M+H]+准分子离子主要发生取代基断裂失去H2O、CH2CHCH3、CO以及CH2CO等中性分子,雷公藤甲素、雷公藤内酯酮和雷酚内酯形成m/z 197、183、169系列特征碎片离子。电喷雾飞行时间质谱[ESI-TOF-MS(+)]:[M+H]+准分子离子主要发生取代基断裂失去H2O、CO等中性分子以及发生环断裂失去中性碎片,形成m/z 277、185、93系列特征碎片离子。EI-MS:分子离子主要发生9(10)和5(6)位开环以及取代基断裂失去H2O、CO、CH4等中性分子和异丙基等自由基,形成m/z 149、105、91、71、55、43系列特征碎片离子。结论:首次报道了雷公藤二萜内酯的ESI及EI质谱裂解规律,根据质谱裂解特征碎片离子可对雷公藤二萜内酯进行快速、在线鉴别。
- 刘建群舒积成张锐刘一文王雪梅
- 关键词:雷公藤电喷雾质谱电子轰击质谱
- 甘草对大鼠体内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内酯酮代谢物水平的影响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研究甘草对大鼠体内雷公藤甲素(TPL)和雷公藤内酯酮(TPN)内源代谢物水平的影响。方法:取160只大鼠ig甘草[30 g(生药)/kg]2 h后ip TPN(2.8 mg/kg),连续30 d,收集24 h尿液,合并30 d尿液,采用柱色谱技术和波谱技术分离鉴定其内源代谢物;并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法(UPLC-Q-TOF/MS)确定TPL给药后是否具有共同代谢物。将60只大鼠随机分为TPL空白组、TPL组、甘草+TPL组、TPN空白组、TPN组、甘草+TPN组,各给药组大鼠给药方式及剂量同上,TPL空白组和TPN空白组大鼠分别ip相应溶剂,每天1次,连续7 d;采用UPLC-Q-TOF/MS法研究甘草对大鼠体内TPL、TPN内源代谢物水平的影响。结果:从TPN给药大鼠尿液中共分离出5个内源代谢物,分别鉴定为1-甲基海因、4-氨基烟酸甲酯、3,4-二氢-6-羟基-2-喹啉酮、2,6-二羟基喹啉、2-喹啉酮;TPL给药后大鼠尿液中同样存在这5种代谢物。TPL组大鼠尿液中1-甲基海因水平较TPL空白组显著升高(P<0.05),TPN组大鼠尿液中2,6-二羟基喹啉水平较TPN空白组显著升高(P<0.05);TPL或TPN联合甘草用药后血清中1-甲基海因、2,6-二羟基喹啉水平均降低,较其空白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实验首次从TPL和TPN给药大鼠尿液中分离鉴定出了5个内源代谢物;甘草能回调TPL给药大鼠尿液中1-甲基海因水平以及TPN给药后大鼠尿液中2,6-二羟基喹啉水平。
- 刘建群张国华余昭芬王雪梅
- 关键词:甘草雷公藤甲素雷公藤内酯酮
- 甘草对雷公藤甲素与雷公藤内酯酮体内代谢成分的影响被引量:19
- 2013年
- 目的:研究甘草对雷公藤甲素与雷公藤内酯酮体内代谢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LC-MS/MS研究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内酯酮单独给药及与甘草联合给药后在大鼠血浆中相应代谢成分,比较单独给药及联合给药后代谢产物种类和生成量的差异。结果:在雷公藤甲素单独给药组及其与甘草联合给药组的大鼠血浆中,均发现4个代谢产物:m/z([M+H]+)359,359,375,377,其中羟基氧化代谢产物(m/z 359)生成量较大。在雷公藤内酯酮单独给药组及其与甘草联合给药组的大鼠血浆中,均发现代谢产物3个:m/z([M+H]+)375,397,413,其中羟基化代谢产物(m/z 375)生成量较大,在联合给药组的大鼠血浆中还发现1个单独给药组中没有的代谢产物m/z([M+H]+)413。联合给药组比单独给药组的各代谢产物生成量大。结论: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内酯酮单独给药及其与甘草联合给药后,大部分代谢产物相同,其中氧化代谢产物为主要代谢产物。甘草可加速雷公藤甲素和雷公藤内酯酮的体内代谢,为阐明甘草对雷公藤的减毒增效作用机制提供参考。
- 刘建群刘一文王雪梅舒积成张锐
- 关键词:甘草雷公藤甲素雷公藤内酯酮代谢产物LC-MSMS
- HPLC-TOF/MS研究雷公藤甲素及雷公藤内酯酮体内代谢产物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鉴定甘草干预后雷公藤甲素及雷公藤内酯酮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物,为其结构改造与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HPLC-TOF/MS)法研究甘草干预后雷公藤甲素及雷公藤内酯酮在大鼠尿液中的代谢物。结果发现雷公藤甲素代谢物4个,分子量为376Da代谢物2个,390Da代谢物2个;雷公藤内酯酮代谢物5个,分子量为372Da代谢物1个,374Da代谢物1个,390Da代谢物3个。根据高分辨质谱精确分子量以及药物体内代谢规律鉴定为一羟基化雷公藤甲素(M1,M2,376Da),一羟基一羰基化雷公藤甲素(M3,M4,390Da);一羰基化雷公藤内酯酮(M5,372Da),一羟基化雷公藤内酯酮(M6,374Da),二羟基化雷公藤内酯酮(M7,M8,M9,390Da)。结论一羰基化雷公藤内酯酮(M5)及3个二羟基化雷公藤内酯酮(M7,M8,M9)代谢物为首次报道。
- 刘建群余昭芬周立芬刘健张国华
- 关键词:雷公藤甲素雷公藤内酯酮代谢物
- 甘草干预雷公藤内酯酮的代谢组学分析被引量:15
- 2016年
- 目的:研究甘草对雷公藤内酯酮代谢组学的影响,发现雷公藤内酯酮毒性生物标记物及受甘草回调的表征雷公藤内酯酮毒性的减毒生物标记物,探讨雷公藤内酯酮毒性及甘草对雷公藤内酯酮的减毒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等分为空白组、雷公藤内酯酮单独给药组、雷公藤内酯酮与甘草联用组,雷公藤内酯酮给药剂量0.7 mg·kg^(-1),联用组在腹腔注射给予雷公藤内酯酮注射液前2 h按剂量3 m L·kg^(-1)灌胃给予甘草溶液,连续给药7 d。收集各组尿液进行UPLC-Q-TOFMS测定,采用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对样品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雷公藤内酯酮毒性生物标记物7个,4个生物标记物鉴定为泛酸、犬尿喹啉酸、色氨酸和粪卟啉,另3个生物标记物结构待定。其中受甘草回调的减毒生物标记物4个,已确认结构的为色氨酸,其余3个结构待定。结论:雷公藤内酯酮的毒性机制可能与其干扰了机体的能量代谢、色氨酸代谢、卟啉代谢等途径有关,甘草的减毒作用与其对这些代谢途径的回调有关。
- 刘建群王卓徐金娣张国华辛贵忠李松林刘丽芳
- 关键词:甘草雷公藤内酯酮代谢组学泛酸
- 基于影响药物代谢的中药配伍研究进展被引量:11
- 2014年
- 近年来随着药物代谢研究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和代谢组学的出现,在基于影响药物代谢的中药配伍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中药配伍影响中药体内过程是中药配伍减毒增效的重要机制之一。中药配伍后,其有效成分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可能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导致其药效或毒性发生变化。本文首次归纳总结了基于影响药物代谢的中药配伍研究进展,通过研究中药复方给药后,分析其代谢组学特征,从内源性代谢物和外源性代谢物两个方面比较研究配伍前后变化,为全面评价中药复方的疗效、安全性和作用机制提供思路。
- 刘建群王雪梅刘一文舒积成张锐
- 关键词:药物代谢代谢组学中药配伍
- 代谢组学在中药毒性评价中的应用被引量:8
- 2014年
- 建立可靠的中药毒性评价方法是中药研究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有必要在研究手段上寻求新的突破以改善以往毒性评价方法在解释毒性机制方面的局限性。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代谢组学为毒理学研究阐明外源性化合物或药物对机体的毒性作用机制及为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平台。以立足于系统策略的代谢组学技术来研究中药的毒性过程,与中医药的整体观念和思维方式不谋而合。本研究对近年来代谢组学在中药单体化合物、提取物和配伍复方毒性评价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开展代谢组学中药安全性评价方法的标准化研究提供参考。
- 王卓张青山毛茜刘丽芳李松林
- 关键词:中药毒性代谢组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