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72109)

作品数:8 被引量:67H指数:6
相关作者:肖霞云肖海丰沈吉王苏民童国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主题

  • 6篇鹤庆盆地
  • 2篇孢粉
  • 2篇西南季风
  • 2篇季风
  • 1篇岩石
  • 1篇岩石磁学
  • 1篇岩心
  • 1篇演替
  • 1篇早更新世
  • 1篇植被
  • 1篇植被演替
  • 1篇深海
  • 1篇生物量
  • 1篇生物量变化
  • 1篇岁差
  • 1篇碳酸
  • 1篇碳酸盐
  • 1篇土壤
  • 1篇土壤磁化率
  • 1篇气候

机构

  • 9篇中国科学院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2篇哈尔滨师范大...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长安大学

作者

  • 6篇肖霞云
  • 5篇沈吉
  • 5篇肖海丰
  • 3篇强小科
  • 2篇安芷生
  • 2篇童国榜
  • 2篇孙玉芳
  • 2篇徐新文
  • 2篇王苏民
  • 1篇符超峰
  • 1篇赵辉
  • 1篇王政
  • 1篇刘卫国
  • 1篇宁有丰
  • 1篇李鹏
  • 1篇陈艇
  • 1篇李续斌

传媒

  • 3篇第四纪研究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湖泊科学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Scienc...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0
  • 5篇2007
  • 3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云南鹤庆盆地2.780~1.802MaB.P.期间的古植被和古气候被引量:19
2007年
鹤庆深钻421.7m以下岩芯的孢粉组合揭示2.780~1.802MaB.P.期间鹤庆盆地周围山地植被类型的更替主要是松林和寒温针叶林林带的上下迁移,并且研究区在第四纪之前就已基本具备了目前的主要植物种类及其自然地理轮廓。根据孢粉组合中寒温针叶林主要成分的孢粉含量变化推测研究区周围的山顶气候在2.780~1.802MaB.P.期间依次经历了相对温和偏干→整体相对寒冷潮湿→温和偏干→寒冷较湿→温凉较干→温和偏干→寒冷较湿的7次明显波动;同时结合孢粉组合特征和山顶气候推测盆地周围较低海拔区的气候经历了温暖干旱→整体相对温暖潮湿→温暖干旱→温凉较湿→温和偏干→温暖干旱,但夏季有一定降雨→温凉较湿的7次明显波动。在重建古植被与古气候时,还根据孢粉组合中寒温针叶林的主要成分与喜热成分的孢粉含量变化,探讨了2.780~1.802MaB.P.期间不同时段导致研究区周围山地垂直植被带迁移的主要原因,即区分了构造抬升与气候变化对其影响的可能性。研究认为2.729~2.608MaB.P.期间寒温针叶林面积增加主要是由于山体强烈抬升造成的,此次山体强烈抬升正对应着晚新生代地质时期青藏高原强烈隆升的“青藏运动B幕”,而其他时段的寒温针叶林面积增减主要是气候变化引起的。
肖霞云沈吉肖海丰王苏民童国榜
关键词:孢粉古气候鹤庆盆地
云南鹤庆盆地2.780~1.802 Ma BP期间的古植被和古气候
鹤庆深钻421.7m 以下岩芯的孢粉组合揭示2.780~1.802 Ma B.P.期间鹤庆盆地周围山地植被类型的更替主要是松林和寒温针叶林林带的上下迁移,并且研究区在第四纪之前就已基本具备了目前的主要植物种类及其自然地理...
肖霞云沈吉肖海丰王苏民童国榜
文献传递
鹤庆深钻孢粉记录揭示的2.78Ma以来的植被演替与气候变迁被引量:17
2007年
对云南鹤庆盆地737.72m长的湖泊沉积岩芯进行高分辨率的孢粉研究表明,2.780Ma以来鹤庆盆地周围山地的古植被与古气候经历了6次大的变化,即2.780-2.729MaBP,研究区周围山地主要被松林所占据,垂直植被带结构简单,反映气候相对温暖干旱;2.729-2.608MaBP,寒温针叶林和铁杉林面积增加较多,已存在结构清楚的垂直带谱,但根据孢粉组合中生长在低海拔的热带、亚热带成分含量也普遍增加可以推测此期寒温针叶林和铁杉林面积增加主要是由于山体强烈抬升为它们的母体植物提供了向上扩张的空间和生长条件的结果,相对应的盆地周围较低海拔区气候相对温暖湿润;2.608-1.553MaBP,研究区周围山地大部分被松林所占据,寒温针叶林林带上升,反映气候整体偏暖干;1.553-0.876MaBP,研究区周围山地的垂直植被带增多,并且植被带上下迁移的幅度变大,反映气候变化幅度增加、气候组合特征更加复杂且大部分时期偏冷;0.876-0.252MaBP,研究区周围山地已存在现今所具有的所有植被带,各植被带的组成成分较前期更丰富且复杂,它们在不同时期此消彼长,互相更替,而且其上下迁移的幅度是整个剖面中最大的,反映气候变化的幅度更大但频率降低、气候的组合特征更加复杂;0.252MaBP至今,研究区周围山地的大部分时期是松林和半湿润常绿阔叶林的扩张期,其他植被带扩张的时期很短,反映气候冷暖波动的幅度减小.在此6次大的古植被与古气候变化背景下,还存在多次次一级的植被演替与气候波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鹤庆盆地植被演替与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制,初步认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轨道参数等外部因素,但在2次山地垂直植被带明显增加和3次大的气候转型时,青藏高原隆升对鹤庆地区的环境变化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肖霞云沈吉王苏民肖海丰童国榜
关键词:孢粉记录古植被气候转型鹤庆盆地
Palynological evidence for vegetational and climatic changes from the HQ deep drilling core in Yunnan Province, China被引量:11
2007年
The high-resolution pollen study of a 737.72-m-long lake sediment core in the Heqing Basin of Yunnan Province shows that the vegetation and climate of mountains around the Heqing Basin went through six obvious changes since 2.780 Ma B.P. Namely, Pinus forest occupied most mountains around the studied area and the structure of vertical vegetational belt was simple between 2.780 and 2.729 Ma B.P., reflecting a relatively warm and dry climate. During 2.729―2.608 Ma B.P., the areas of cold-temperate conifer forest (CTCF) and Tsuga forest increased and the structure of vertical vegetational belt became clear. According to percentages of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elements growing in low-altitude regions rifely increased, we speculate that the increase of CTCF and Tsuga forest areas mainly resulted from strong uplift of mountains which provided upward expanding space and growing condition for these plants. Thus, the climate of the low-altitude regions around the basin was relatively warm and humid. Between 2.608 and 1.553 Ma B.P., Pinus forest occupied most mountains around the studied area and forest line of CTCF rose, which reflects a moderately warm-dry climate on the whole. During 1.553―0.876 Ma B.P., the structure of vertical vegetational belt in mountains around the studied area became complicated and the amplitude of vegetational belts shifting up and down enlarged, which implies that the amplitude of climatic change increased, the climatic associational feature was more complex and the climate was moderately cold at a majority of the stage. During 0.876―0.252 Ma B.P., there were all vertical vegetational belts existing at present in mountains around the studied area. The elements of each belt were more abundant and complex than earlier. At different periods in the stage vertical vegetational belts occurred as expanding or shrinking, and alternated each other. The amplitude of vegetational belts shifting up and down was the maximum in the whole section. This change suggests that the amplitude of climatic cha
XIAO XiaYunSHEN JiWANG SuMinXIAO HaiFengTONG GuoBang
关键词:POLLENPALAEOVEGETATIONPALAEOCLIMATECLIMATIC
云南鹤庆钻孔揭示的古生产力轨道尺度演化被引量:4
2006年
本文在分析鹤庆古湖泊不同演化阶段烧失量指标变化特点的基础上,采用频谱分析、滤波分析方法,探讨了该湖泊古生产力轨道尺度的演化特征.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在整个演化过程中,由于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与南半球潜热输出相位关系的不同,导致斜率周期一直强于岁差周期;在987-1552 ka阶段,15 ka、10.7 ka和10 ka为较强周期,其中10 ka、10.7 ka周期是与100 ka周期强化有关的半岁差周期;在湖泊古生产力演化中存在与气候变化相一致的中更新世转型.
肖海丰沈吉肖霞云
关键词:岁差
鹤庆盆地湖相岩心磁化率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8
2010年
鹤庆盆地位于受印度季风影响的中国西南地区,沉积连续,厚度大,是古环境研究的理想场所。本文主要通过对鹤庆湖相岩心磁化率记录的分析研究,并结合碳酸盐、烧失量和粒度特征对古环境变化的响应机理,探讨了沉积物中磁化率的古环境指示意义。本研究发现,磁化率与碳酸盐和烧失量具有显著的相反变化;而与粒度的关系较为复杂。磁化率与指示粗颗粒变化的中值粒径在含砂(砾)层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关系;与指示细颗粒变化的<4μm颗粒的相对含量,在湖相粘土沉积中具有较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明湖相沉积物中的亚铁磁性矿物主要来自于外源带入的粘土粒级碎屑物中。通过分析磁化率对古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并结合碳酸盐含量、烧失量和粒度变化特征,本研究认为鹤庆盆地湖相岩心的磁化率记录可以用来反映水动力对物源区地表的侵蚀强度和搬运状况,与流域内植被覆盖和降雨量密切相关。在干旱的冰期,植被覆盖度较低,地表侵蚀加剧,带入湖泊的粘土粒级碎屑含量增加,磁化率增高;在湿润的间冰期,植被覆盖度较高,地表侵蚀减弱,粘土粒级碎屑物的带入量减少,磁化率降低。
徐新文强小科安芷生李续斌李鹏孙玉芳
关键词:鹤庆盆地磁化率古环境意义
鹤庆孔碳酸盐记录与深海δ^(18)O和黄土粒度记录的对比被引量:7
2006年
通过天文调谐确定鹤庆孔时间标尺的基础上,对鹤庆孔碳酸盐含量曲线、深海δ18O曲线和黄土粒度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在中更新世转型过程中,鹤庆碳酸盐记录早于深海δ18O和黄土粒度记录,由此推测青藏高原隆升在中更新世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鹤庆碳酸盐含量曲线与深海δ18O曲线整体上对应较好,推测全球冰体积变化在西南季风演化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肖海丰沈吉肖霞云
关键词:西南季风鹤庆盆地
云南鹤庆钻孔揭示的西南季风轨道尺度演化被引量:15
2006年
文章在运用自动轨道调谐方法确定鹤庆钻孔时间标尺的基础上,首先分阶段探讨鹤庆钻孔碳酸盐指标的演化特点,然后采用频谱分析和滤波分析方法,通过对鹤庆钻孔碳酸盐沉积记录的分析,探索西南季风轨道尺度的演化规律。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天文因素是影响西南季风演化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惟一因素,西南季风的演化中存在着中更新世转型和1.55M aB.P.附近的转型,后者推测与青藏高原隆升及全球冰体积变化有关;在西南季风演化的不同阶段出现100ka,73ka,66ka,54ka,41ka,30ka,23ka,19ka,15ka和10.7ka等周期。
肖海丰沈吉肖霞云
关键词:西南季风鹤庆盆地
黄土高原植被生物量变化与土壤磁化率关系
土壤磁化率已被广泛的应用到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古气候研究,土壤磁化率的增大认为是降水和温度的指示。现代植物依据光合作用方式主要分为 C3和 C4两种类型,其碳同位素组成有明显的差异,C3植物的δC为—2.7%左右,而 C4...
强小科刘卫国安芷生王政宁有丰
文献传递
鹤庆盆地早更新世以来湖相沉积物中早期还原成岩过程的岩石磁学证据被引量:2
2012年
鹤庆盆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受印度季风影响。在盆地内获取的665.83m的湖相岩芯具有沉积连续,时间跨度长的特点,是研究印度季风在第四纪以来发展演化特征的理想材料。在岩芯的下部(1.8Ma以前),磁化率大幅度降低,而烧失量则较高。通过对这部分沉积物详细的岩石磁学测试和扫描电镜分析可知,岩芯下部(2.5~1.8Ma)磁性矿物含量较低,低磁化率值与沉积后的还原溶解作用密切相关。在岩芯下部有自形程度较高的单畴(SD)胶黄铁矿存在,可能为早期还原成岩过程的产物。
徐新文强小科符超峰赵辉陈艇孙玉芳
关键词:岩石磁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