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840-1911)

作品数:21 被引量:50H指数:4
相关作者:刘开军宋以丰苏艳张景华蓝雅更多>>
相关机构:四川师范大学惠州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语言文字历史地理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语言文字
  • 7篇历史地理

主题

  • 7篇史学
  • 6篇翻译
  • 4篇史学批评
  • 3篇晚清
  • 2篇语言
  • 2篇语言性
  • 2篇哲学
  • 2篇中国史
  • 2篇中国史学
  • 2篇社会
  • 2篇社会性
  • 2篇人本
  • 2篇人本性
  • 2篇国史
  • 2篇本性
  • 1篇对话性
  • 1篇多样性
  • 1篇多元论
  • 1篇新论
  • 1篇新史学

机构

  • 7篇四川师范大学
  • 5篇惠州学院
  • 4篇湖南师范大学
  • 4篇华中师范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湖州师范学院
  • 1篇山西农业大学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湖南理工学院

作者

  • 7篇刘开军
  • 5篇宋以丰
  • 4篇苏艳
  • 1篇张景华
  • 1篇曹波
  • 1篇王毅
  • 1篇蓝雅

传媒

  • 2篇中国翻译
  • 2篇四川师范大学...
  • 2篇外国语文研究
  • 1篇求是学刊
  • 1篇齐鲁学刊
  • 1篇江海学刊
  • 1篇人文杂志
  • 1篇天津社会科学
  • 1篇北京第二外国...
  • 1篇外语与翻译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伦理学研究
  • 1篇外国语言文学
  • 1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赤峰学院学报...
  • 1篇天津外国语大...
  • 1篇中共福建省委...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0
  • 2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建构主义翻译观:理据与内涵——从翻译本质说起被引量:8
2018年
建构主义翻译观是哲学意义上的建构主义在翻译研究中的具体应用。按照这种观念,翻译不只是一种符号性认同行为,也是一种主体建构行为,以及面向"他者"的社会性认同行为,具体表现在:首先,作为翻译的对象,文本的意义不具有先在性和确定性,它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因而"表象主义"不可取;其次,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不是通过遵守语言规则"发现"文本意义,而是通过意志与能动性"建构"文本意义;再次,翻译是"事件化"的话语行为,具有多重生产因素,并表现出历史化、语境化的知识生产模式。概言之,建构主义翻译观即是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对本质主义翻译观的拓展与修订。
宋以丰
关键词:本质主义建构主义历时性主体性
从戈夫曼的“非均质性”概念看翻译的社会性被引量:1
2018年
"非均质性"是戈夫曼"微社会学"中的重要概念,它将社会比作舞台,将个体比作演员,认为个体行为具有表演性。文章运用"非均质性"概念,对译者"自我"的角色扮演、翻译的处境和身份意识以及"自我"与翻译行为及其批评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翻译如同戏剧一样,是历史化和语境化的产物,也是译者实施"印象管理"的重要方式;(2)译者好比演员,是"主我"认知与"宾我"认知的统一,他既要考虑自己的个性和意志,又要考虑社会和他人的期待;(3)翻译不仅是认识论意义上的现象,而且是存在论意义上的现象,后者意味着翻译的"人性"面,而非"物性"面,它反映的是翻译的事实与价值的统一,以及译者的目的、行为和结果的统一。
宋以丰
关键词:非均质性主体性哲学处境意识身份意识
陆绍明与20世纪初年的史学批评
2016年
20世纪初年的史学批评因其处于新旧交替、中西融汇的过渡时代,而具有多个面相。与其时流行的否定传统史学的学术批判不同,陆绍明对传统史学虽也有批驳,但比较客观和理性。为包括传统史学在内的旧学"招魂",是陆绍明的学术志向所在。陆绍明在史学批评上的一大贡献,是他从深层次上提出了中国史学的五次变迁论。重绘中国传统史学的学派格局,则是陆绍明史学批评思想中最有建树的地方。陆绍明将传统史学分为尚文派与重笔派,又从诸子与史学的关系入手,将史学分为九家和二十家,虽高明有余,但审慎不足,终究留下了一种不同于今天的史学批评观念,具有学理上的价值。在清季新旧学术价值观的交锋中,旧的学术话语虽明显处于下风,但陆绍明仍代表着传统派批评家发出了声音,使旧的话语体系不至于失语,因此在史学批评的近代化历程中,占有一席之地。但他于辛亥革命之后,史学思想有所倒退,与其时中国学术文化的大潮已渐行渐远。
刘开军
关键词:史学批评传统史学
史学批评传统与中国史学的变革被引量:1
2014年
关于史学批评的零散言论早在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两汉时期,司马迁评论《春秋》、班彪评论《史记》,奠定了史学批评传统的基础。魏晋隋唐时期,史学批评传统从具体的批评上升到了理论阐述的高度。至清代章学诚,史学批评传统实现了哲理化的提升。史学批评传统对于中国史学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史学批评是引领史学发展方向的重要因素;第二,史学批评是史学创新的前提;第三,史学批评在晚清民国的史学革命中扮演了急先锋和催化剂的角色。传统强调传承,批评则指向变革。史学批评传统是理性的反省,是理智的观察,是深沉的思考。历代史学家在史学批评中获得了研究的灵感与动力、取得新的史学成就,中国史学也在史学批评传统的指引下不断地完善自我、走向繁荣。
刘开军
关键词:中国史学史学变革司马迁
从林纾译《迦茵小传》看清末中国男权意识的固守与松动被引量:2
2015年
依托译例分析,以林纾所译《迦茵小传》为标志性译本,展现清末中国男权意识的固守与松动。该译作呈现出阳刚之气、厌女症、尚武等男性中心主义话语,但也保留了原作中媚雌的骑士精神,折射出晚清男性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的国族和性别焦虑。这种矛盾情绪是中国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过渡的一个表征。
苏艳
关键词:男权意识焦虑
近代报刊在晚清史学批评演进中的地位与价值
2014年
晚清报刊上的史学批评文献主要包括商榷型专文、史书广告和新书评介三种类型。商榷型专文多出自史学精英之手,它塑造了晚清史学批评史的主要脉络,引领了史学革命的风潮。史书广告在商业宣传之下仍透露出较强的史学批评信息,是史学常识与史学思想在一般知识阶层中的延伸与扩张,更是一座丰富的史学批评资料库。新书评介的第一属性是学术批判。晚清报刊设置这一栏目,使得新书评介跻身于和经济、学术、教育、军事诸栏目平等的序列,为史学批评创造了一个相对独立、自由的舆论空间。报刊凝聚了清末史学理论的重大问题,提供了史学争鸣的平台;还加快了史学批评的传播速度,缩短了批评者相互回应的周期,同时也为史学批评印上了清晰的时间印迹。
刘开军
关键词:晚清近代报刊史学批评
论严复的译名思想与翻译会通被引量:10
2013年
翻译会通是严复译名思想的核心,对于西学术语的翻译,严复所采取的会通法成功地借鉴了古代佛学翻译的格义法,其译名的会通法与其翻译标准所强调的"达旨"也形成了有机统一。在译介西方社会科学的初期,这种译名策略有效地推动了西学在中国的传播,然而,严复的译名策略也因过度依附本土传统文化而暴露出诸多的历史局限性。
张景华
关键词:译名
翻译伦理的多元论与一元论被引量:2
2019年
翻译伦理有"多元论"和"一元论"之分。"多元论"从文化间性理论出发,将翻译伦理当作动态的,情景性的概念,认为翻译事件的意义取决于翻译的处境、功能以及翻译与其接受者之间的互动与关联,却混淆了翻译伦理和一般的实践伦理之间的区别,忽视了翻译伦理的普遍性和恒常性。与此相反,"一元论"以"再现伦理"为代表,强调翻译的"语言性"本质,主张译者行为回归翻译本体和翻译对象(源语文本)的语义范围,却忽视了翻译事件的历史性与情境性,以及由此衍生的翻译伦理的多元和动态。多元论和一元论因视角不同,方法互异,而各显利弊,共同构成了翻译伦理的整体景观。
宋以丰宋以丰
关键词:翻译伦理多元论一元论语言性文化间性
严复翻译实践中语言认同之审视被引量:1
2022年
在翻译活动中,语言认同的主体间性作用错综复杂,与之相关的社会组织和文化结构等权力关系也非常繁复,语言认同的建构也更具复杂性。严复精通中西文化,他的语言认同具有双重认知,其翻译实践中的语言认同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翻译中文笔务求渊雅,对文言书写、古言古体有更高的认同度,体现了其对籍属文化的认同;二是对文言书写的选择意在契合心目中预设的译书读者群体,读者也能在阅读中重塑或建构自身认同;三是信奉“文以载道”的思想,借译文宣传西学,启蒙国人,发挥了语言对认同的建构作用。
丁如伟王毅
关键词:语言认同翻译文以载道
论中国史学史上历史考证与史学批评的融合
2012年
在中国史学史上,历史考证与史学批评呈现出水乳交融的态势。历史考证中的纠谬、考异、商榷等是史学批评的重要形式,历史考证中蕴涵丰富的史学批评思想。同时,史学批评也离不开历史考证,史学批评总要涉及历史考证的问题。历史考证中的实事求是精神可以给予史学批评以学风上的滋养。
刘开军
关键词:中国史学历史考证史学批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