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1YJC810034)
- 作品数:6 被引量:33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美平更多>>
- 相关机构:天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 日本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三种论调被引量:4
- 2013年
- 对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日本的"脱亚入欧"与"亚洲主义"两大思想流派最初均在"中国亡国观"的基础上就对外战略问题应采取与列强合作"分割中国",还是应在"中日提携"的基础上"保全中国"而展开论争。随着列强在华势力范围的形成,二者均倡导"列强共管论","脱亚入欧"派主张的"携欧侵亚"成为国家的主要战略,并与"中国亡国观"一起成为此后日本实施一系列侵华政策的指导思想与认识根源。
- 王美平
- 关键词:民族危机
- 北伐期间日本的“满蒙观”与“九·一八”事变
- 2012年
- 北伐时期日本面对东北亦将被统一于中国中央政府之下的局势,出现了"满蒙放弃论"、"满蒙相对论"与"满蒙领有论"3种不同的政策主张。"满蒙放弃论"由于承认中国的民族主义觉醒、重视中国全局的经济利益而放弃了帝国主义,在近代日本对华政策史上留下了理智克己的一笔,但其力量有限未能成为主流。"满蒙相对论"虽也承认中国的民族主义觉醒并重视"经济扩张"手段,但却不能放弃帝国主义,最终沦为武力侵略者。"满蒙领有论"则奉行武力主义与强权主义,成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直接策划者。
- 王美平
- 甲午战争前后日本对华观的变迁——以报刊舆论为中心被引量:26
- 2012年
- 近代日本的对华观与侵华战争密切相关,挖掘和梳理当时的日本各大报刊、从军日志、政论意见书等相关资料为充实此项研究提供了充分证据。甲午战争前夕精英阶层产生的对华优越感,是日本敢于开战的精神驱动;战争的结局及舆论界的侮蔑性报道,致使民众的主流对华观完成了从"仰慕"中国到"蔑视"中国的逆转,从而为日本继续制定侵华政策提供了社会基础;日本对中国战败原因的分析促使其"蔑华观"定型固化,并演化为长期实施侵华政策的认识诱因;"蔑华观"在政界则升级、病变为"侵略客体观",并被嵌入对华决策的制度框架,进而衍生为不断推行侵华政策的思想根源。
- 王美平
- 关键词:报刊史
- 近代日本的义和团运动观被引量:2
- 2015年
- 日本政府在"中国亡国观"与义和团乃"乌合之众"的认识基础上,加入八国联军入侵中国。民间虽在义和团运动的刺激下产生了部分"反战派",但绝大多数舆论均在清政府出台"借御外侮"政策前就已煽动战争,成为日本实施侵华政策的幕后推手。通过义和团运动日本不仅强化了"中国亡国观",而且建立了"世界列强"的自我观,实现了明治以来梦寐以求的"脱亚入欧"战略,这成为此后日本长期推行"携欧侵华"政策的认识基础与制度框架。
- 王美平
- 关键词:义和团运动脱亚入欧
- 辛亥革命时期北一辉的对华观被引量:4
- 2012年
- 北一辉作为深度参与过辛亥革命的日本浪人,其对华观可谓别具一格。他就辛亥革命的性质,力排众议坚持"国家民族主义"的近代革命说;就中国统一问题,批驳"中国分裂论"力持"中国统一论"。而在对华政策上,却在痛斥日本联合英、俄蚕食中国的同时,主张建立日本"指导"下的"中日军事同盟",并联合美、德重新瓜分世界,以称霸亚洲。其独具匠心的对华观未能改变既有之帝国主义国际观,亦未能带来符合中国意愿的对华政策,其中的原因与教训值得深省。
- 王美平
- 关键词:北一辉
- 近代日本对辛亥革命性质的认识及其影响
- 2012年
- 明治维新到辛亥革命前,日本各界在通过侵略中国维护日本的国家独立、国防安全以及实现'海外雄飞'战略上并无显著分歧,而进入大正后到'九·一八'事变期间,其对华政策却发生了分化,这体现在北伐期间出现的'武力扩张'、'协调扩张'与'放弃帝国主义'三种论调上。日本学界一般将上述政策分化归结于日本的民主化运动。
- 王美平
- 关键词:辛亥革命北一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