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33033)

作品数:18 被引量:179H指数:9
相关作者:肖辉王振会郭学良房彬班显秀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辽宁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13篇增雨
  • 10篇人工增雨
  • 6篇增雨效果
  • 6篇数值模拟
  • 6篇值模拟
  • 5篇整层大气可降...
  • 5篇聚类分析
  • 5篇可降水量
  • 5篇降水
  • 5篇降水量
  • 5篇大气可降水量
  • 4篇人工增雨效果
  • 3篇对流云
  • 3篇人工增雨效果...
  • 2篇云水资源
  • 2篇水资源
  • 2篇微物理
  • 2篇个例
  • 2篇MCS
  • 2篇MM5

机构

  • 21篇中国科学院大...
  • 9篇南京信息工程...
  • 5篇中国气象科学...
  • 5篇辽宁省人工影...
  • 2篇中国气象局
  • 2篇吉林省人工影...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北京市人工影...
  • 1篇河南省气象局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 1篇沈阳市气象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新疆维吾尔自...

作者

  • 12篇肖辉
  • 9篇郭学良
  • 7篇房彬
  • 4篇王振会
  • 3篇李兴宇
  • 3篇郑国光
  • 3篇班显秀
  • 2篇洪延超
  • 2篇付丹红
  • 2篇何宇翔
  • 2篇孙海燕
  • 2篇杜秉玉
  • 2篇李艳伟
  • 2篇肖稳安
  • 1篇朱江
  • 1篇肖现
  • 1篇宫蔚蔚
  • 1篇李宏宇
  • 1篇秦元明
  • 1篇冯诗杰

传媒

  • 7篇南京气象学院...
  • 3篇Advanc...
  • 2篇高原气象
  • 2篇中国气象学会...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气象科学
  • 1篇气象科技
  • 1篇气象学报
  • 1篇Journa...
  • 1篇气象与环境学...
  • 1篇第十五届全国...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09
  • 11篇2008
  • 7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IAP-CSM3D催化模式人工冰晶参数化方案的改进
<正>引言云数值模拟是现代云和降水物理研究的最重要发展之一。其重要性在于能够将云微物理过程与制约云发展演变的宏观动力过程有机结合,揭示它们的互相作用和演变规律,因而,云数值模拟同经典的理论研究、实验室研究和外场观测一起成...
肖辉崔雅琴周丽娜杨慧玲
文献传递
聚类分析在人工增雨效果检验中的应用被引量:45
2005年
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非随机区域历史回归试验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种新的试验方案———基于聚类的浮动对比区历史回归人工增雨效果统计检验方法(CA-FCM方法),并与浮动对比区历史回归统计检验方法(FCM方法)进行了比较。通过对河南省春季6次作业进行评估得出:由于CA-FCM方法采用了聚类分析,提高了对比区和影响区的相关系数,及引入了整层大气可降水量作为协变量,所以提高了作业区自然降水量估计值的准确性,比FCM方法有更高的效果评估效率。
房彬肖辉王振会孙海燕黄美元
关键词:聚类分析整层大气可降水量增雨效果
三七高炮双管不同步发射调整的分析研究
<正>三七高炮是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用的装备之一,该炮配有人工增雨防雹弹,用于将炮弹发射到斜距离2000~6000 m的降雨云层和冰雹云中,以达到增雨、防雹的目的。在作业中,该炮常出现发射不一致或一管发射一管不发射的故障,这...
马官起冯诗杰晏军
文献传递
辽宁人工增雨试验区功效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采用复随机化试验法对辽宁人工增雨试验区进行功效分析,并通过对基于聚类的浮动对比区历史回归统计检验评估方案(CA-FCM)等几种评估方案的比较,确定了最适宜辽宁人工增雨试验区的试验方案和样本容量。结果表明:在辽宁人工增雨试验区以80%检出概率(0.05显著度)检验出10%增雨效果,区域控制试验和区域回归试验需要400个样本,区域交叉试验、多区双比交叉回归试验、CA-FCM需要250个样本。其中CA-FCM评估方案在相同的样本容量和催化效果情况下,功效值最大,评估效果最佳。
房彬班显秀肖辉
关键词:人工增雨
北京一次典型灾害性雹暴、大风的形成过程与云物理特征被引量:9
2003年
利用MM5中尺度模式和强风暴模式对北京2003年8月23日晚发生的一次强雷暴、大风天气的形成过程与云物理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地区特有的地形、冷暖气流分布特征对强灾害性风暴的发生、发展和维持具有非常显著的作用.西风气流经过地势较高的地区时,由于受太阳辐射加热和地形抬升的共同作用,易形成对流单体,在随高空气流向地势较低的城区移动过程中,暖湿空气从云体前方进入云体,对流得到显著加强,在云的中上部形成大量的霰/雹粒子.降水主要是由于霰/雹粒子通过融化层融化形成的.强下沉气流主要是由霰/冰雹的拖曳、融化以及雨水的蒸发冷却过程形成的负浮力效应产生的,这种强下沉气流在地面辐散导致地面瞬时局地灾害性大风、同时,强辐散出流也迫使暖湿气流更大程度地抬升而形成新的云系,使强风暴系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维持.
郭学良付丹红
关键词:云物理特征
三维冰雹云数值催化模式改进与个例模拟研究被引量:22
2005年
鉴于播撒冰核形成的冰晶与自然冰晶谱型不同,对三维冰雹云催化模式人工引晶物理过程参数化部分进行了改进,将人工引入的冰晶单独作为预报量处理,导出人工冰晶与其他粒子发生的微物理过程的参数化方程。分析了改进模式的催化功能及人工冰晶的微物理过程及其在催化防雹中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同样催化条件下,改进模式的催化效果优于原模式。水汽在碘化银粒子上核化是产生人工冰晶的主要过程。人工冰晶的空间分布特征表明,它与云水和雨水接触的比例要比自然冰晶高得多,因此人工冰晶收集过冷云水增长是其与自然冰晶最大的差别。与自然冰晶相比,人工冰晶向霰转化的数量多,通过人工冰晶形成的冻滴也多。自动转化是消耗人工冰晶的最重要的物理过程。人工冰晶减雹机制是:对雹云催化后,人工冰晶增加使雪、霰和冻滴增加,转化成冰雹的数量也增加,冰雹的尺度减少,降雹强度和降雹动能通量就减少。
李兴宇洪延超
新旧配方三七炮弹催化增雨的数值模拟分析
2007年
为检验新旧配方三七炮弹的增雨效果,选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三维层状云催化模式对河南省春季的一次层状云过程进行模拟,分析新旧配方催化后云体的动力过程和微物理特征,并与未催化情形进行对比。得出新配方的增雨效果优于旧配方;催化后冰相粒子出现时间提前且含量增加,特别是用新配方催化后云体反应更加激烈。
李艳伟郑国光
关键词:层状云数值模拟
中国地区云水资源气候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
本文利用国际卫星云气候学计划(ISCCP)的云水路径(CWP)资料,分析了中国地区空中云水资源的分布特征,变化趋势,以及与大气环流和湿度场的关系。研究发现,中国地区的CWP的分布与大气环流、地形特征和大气湿度分布及水汽传...
李兴宇郭学良朱江
关键词:气候特征
文献传递
人工影响天气发展趋势展望
<正>引言自1958年我国在东北和西北地区开始人工影响天气试验以来,我国人工影响天气已经经历了近50年的奋斗历史,经过我国科技工作者和业务工作者的艰辛努力,中国已经是目前世界上人工影响天气最活跃的国家之一。有关我国人工影...
郭学良郑国光
文献传递
TRMM-retrieved Cloud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MCSs over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and Impacts of CAPE and Vertical Wind Shear被引量:3
2013年
Cloud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s (MCSs) retrieved from the Tropical Rainfall Measuring Mission Microwave Imager (TRMM TMI) and Precipitation Radar (PR) were investigated and compared with some pioneer studies based on soundings and models over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SCS). The impacts of Convective Available Potential Energy (CAPE) and environmental vertical wind shear on MCSs were also explored. The main features of MCSs over the SCS were captured well by both TRMM PR and TMI. However, the PR-retrieved surface rainfall in May was less than that in June, and the reverse for TMI. TRMM-retrieved rainfall amounts were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ose estimated from sounding and models. However, rainfall amounts from sounding-based and PR-based estimates were relatively higher than those retrieved from TRMM-TMI data. 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WRF) modeling simulation underestimated the maximum rain rate by 22% compared to that derived from TRMM-PR, and underestimated mean rainfall by 10.4% compared to the TRMM-TMI estimate, and by 12.5% compared to the sounding-based estimate. The warm microphysical processes modeled from both the WRF and the Goddard Cumulus Ensemble (GCE) models were quite close to those based on TMI, but the ice water contents in the models were relatively less compared to that derived from TMI. The CAPE and wind shear induced by the monsoon circulation were found to play critical roles in maintaining and developing the intense convective clouds over SCS. The latent heating rate increased more than twofold during the monsoon period and provid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he upward transportation of energy from the ocean, giving rise to the possibility of inducing large-scale interactions.
李香淑郭学良付丹红
关键词:TRMMMCSS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