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240009)
- 作品数:3 被引量:23H指数:2
- 相关作者:李文军顾玉东李继峰徐文东刘含秋更多>>
-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北京积水潭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正中神经损伤修复后大脑运动皮层可塑性变化的实验研究
- 2008年
- 目的研究正中神经损伤修复后运动皮层可塑性的变化过程。方法SD大鼠35只,分为对照组和手术组,手术组又分为术后1d和1周、4周、8周、12周、16周,每组5只,左侧肢体为损伤修复侧,将正中神经在内侧束分支以远2.0cm处切断后缝合。通过皮层内微电极刺激技术,定量评价正中神经损伤恢复过程中运动皮层的可塑性变化。结果正中神经屈指屈腕区运动皮层面积[(0.85±0.1)mm^2,^-x±s,下同]。术后1d、1周,对侧皮层正中神经屈指屈腕区被桡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位点占据,没有无反应位点出现;术后4周、8周和16周,运动皮层出现无反应位点;术后8周、12周,对侧皮层出现屈指屈腕位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6周,与健康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皮层内没有无反应位点出现。结论成年大鼠正中神经损伤后其对侧运动皮层发生可塑性改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但其机制还需进一步的研究。
- 李文军顾玉东李继峰徐文东
- 关键词:周围神经运动皮层
- 大鼠健侧C_7移位后大脑皮层可塑性变化的fMRI研究被引量:20
- 2005年
- 目的研究大鼠健侧C7移位后跨大脑两半球可塑性的动态变化。方法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手术组,手术组又分为术后2、8、16、20、28、40周组,每组6只,左侧肢体为患侧(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右侧肢体为健侧。建立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模型,一期施行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通过BOLD成像技术来观察移位术后双侧大脑皮层可塑性变化。结果术后2周、8周刺激患肢前爪,fMRI显示双侧大脑皮层无激活区出现;术后16周在同侧皮层出现激活区,对侧皮层无激活区出现;术后20周同侧皮层有激活区,激活区较16周激活区大,对侧皮层仍无激活区出现;术后28周对侧皮层和同侧皮层均有激活区出现,对侧皮层为1个激活区,同侧皮层多个激活区;术后40周同侧皮层无激活区出现,对侧皮层激活区高度集中,只有一个。结论健侧C7移位后可以成功实现跨正常大脑两半球的功能重组,但其机制与神经通路尚不明确。
- 李文军顾玉东刘含秋徐文东李继峰
- 关键词:大脑皮层大脑可塑性大脑功能神经通路
- 用麦芽凝集素-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示踪法研究大鼠C_7神经根运动皮层的定位被引量:3
- 2004年
- 目的 研究大鼠C7神经根运动皮层定位域 ,为C7神经根移位后皮层变化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SD大鼠 48只 ,按手术先后随机分为 6组 :C5 节段组、C6 节段组、C7节段组、C8节段组、T1节段组和C5~ 8、T1节段组 ,每组 8只。在左侧皮质脊髓束 (CST)中注射 0 .5μl麦牙凝集素 辣根过氧化物酶 (Wheatgermagglutinin HRP ,WGA HRP) ,成活 60~ 72h ,灌注后 ,取脑和相应节段脊髓做冰冻切片 ,TMB显色、中性红复染 ,观察臂丛神经节段锥体神经元的分布规律及C7神经根锥体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结果 C7神经根锥体细胞胞体呈三角形或圆锥形 ,主要分布在前囟前 [(2 .5± 0 .0 1)mm~ (1.5± 0 .0 1)mm , x±s下同 ]约 1mm的皮层区域范围内 ,集中在第Ⅴ层 (2 5%≤Z≤ 51% ) ,Z =3 8.5± 5.6) ,胞体平均截面积为 (12 78±2 13 ) μm2 ,以中型细胞为主。基树突分支以一级分支为主 ,平均为 (446± 68)个。顶树突走向与皮层切线位的θ角 ,平均为 (6.8± 8.3 )°。结论 C7神经根运动皮层定位域的初步确立 。
- 李文军顾玉东徐文东刘含秋孙贵新郑宪友李继峰
- 关键词:运动皮层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