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资助项目(GO800-06)

作品数:3 被引量:27H指数:3
相关作者:施璐郑常青金巍崔芳华李娟更多>>
相关机构:吉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资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矿物
  • 2篇变质
  • 2篇变质作用
  • 1篇低级变质
  • 1篇岩石
  • 1篇伊利石
  • 1篇伊利石结晶度
  • 1篇云母
  • 1篇粘土
  • 1篇粘土矿
  • 1篇粘土矿物
  • 1篇上古生界
  • 1篇松辽盆地
  • 1篇统计分析
  • 1篇泥质
  • 1篇泥质岩
  • 1篇泥质岩石
  • 1篇盆地
  • 1篇锆石
  • 1篇锆石SHRI...

机构

  • 3篇吉林大学

作者

  • 2篇李娟
  • 2篇崔芳华
  • 2篇金巍
  • 2篇郑常青
  • 2篇施璐
  • 1篇刘越
  • 1篇王虎
  • 1篇周建波
  • 1篇胡大千
  • 1篇解晓婷
  • 1篇韩晓萌
  • 1篇洪艳

传媒

  • 2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地学前缘

年份

  • 1篇2015
  • 2篇2011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内蒙古中部地区晚古生代地层接触变质作用研究初探被引量:13
2011年
内蒙古中部晚古生代地层由于中生代岩浆的侵入,部分发生接触变质,变质程度多处于沸石相或葡萄石-绿纤石相。通过对典型剖面的泥质岩石中的粘土矿物、伊利石结晶度以及镜质体反射率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粘土矿物以伊利石和绿泥石为主,只在极少数样品中有伊蒙混层和蒙脱石,多数缺乏伊绿混层;(2)伊利石结晶度为0.22-0.40;(3)镜质体反射率Ro值为1.5-4.0。其结果表明:在岩浆侵入地区有小规模的接触变质,为极低级变质带,并未发生大规模的低绿片岩相的区域变质,而且这种变质只影响到晚二叠世以前沉积的地层和油气,分布范围有限。
李娟郑常青金巍崔芳华施璐王虎
关键词:伊利石结晶度粘土矿物
东北地区上古生界泥质岩石共存黏土矿物被引量:9
2011年
利用电子显微镜(JSM-6700F)配合能谱仪(INCA),进行了黏土矿物显微形貌和微区成分的研究。自生伊利石和绿泥石通常片径为1~3μm,边界平直;碎屑(次生或原生)伊利石和绿泥石一般片径>3μm,呈不规则的片状集合体形态。在化学成分上自生、碎屑伊利石和绿泥石基本一致。共存黏土矿物出现的几率和相对质量分数研究表明(XRD):研究区黏土矿物以伊利石(I)和绿泥石(C)为主,高岭石(K)和伊利石/蒙皂石混层(I/S)次之,绿泥石/蒙皂石混层(C/S)较少,蒙皂石(S)极少。伊利石结晶度(IC)和黏土矿物的相对质量分数的相关分析反映,IC与I/S、K、I、I/S、C、C/S、C/S和S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11、0.262、-0.447、-0.290、-0.265、-0.190、-0.160和-0.117。采用因子分析研究了黏土矿物参数的空间展布特征:F1因子主要为IC、I/S+C/S和I+C的相对含量;F2因子主要为IC、伊利石(白云母)多型和伊利石(白云母)b0值;F3因子为I/S和C/S比值;F4因子为S+K。采用全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IC与S、I/S、I、K、C和C/S相对质量分数的相互关系。
胡大千刘越洪艳解晓婷
关键词:泥质岩石黏土矿物统计分析极低级变质作用上古生界
松辽盆地西缘断裂带中花岗质糜棱岩的锆石SHRIMP和云母氩-氩年龄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5
2015年
松辽盆地西缘发育大型的北北东走向韧性断裂带,该韧性断裂带的性质、活动时限一直存在争议,制约了对松辽盆地构造成因的认识以及松辽盆地西缘油气勘探开发的进展。腾克、金星及嘎拉山地区是松辽盆地西缘韧性断裂带的代表性出露区,主体岩石组合为条带状花岗质糜棱岩、眼球状花岗质糜棱岩等。腾克、金星及嘎拉山地区发育一组糜棱面理和线理,其中面理为110°~135°∠45°~65°、线理为倾伏向10°~25°,倾伏角10°~35°;其运动性质均显示左行走滑特征。确定韧性断裂带活动时限的样品采自构造带内花岗质糜棱岩的锆石和同变形云母,其中锆石SHRIMP谐和年龄为296.9~299.4 Ma;黑云母40 Ar-39Ar年龄为(123.0±0.7)Ma,白云母的40 Ar-39 Ar年龄为(124.4±0.9)Ma。松辽盆地西缘韧性断裂带应该属于嫩江断裂带的北段。年龄结果表明该韧性断裂带中花岗岩侵位于晚石炭世,大型北北东向韧性构造变形发生于早白垩世。腾克—金星—嘎拉山剪切带控制松辽盆地西缘,同时表明松辽盆地在早白垩世经历了走滑挤压盆地演化阶段,这种大型北北东向韧性断裂带的形成可能与当时西太平洋伊泽纳崎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发生转向有关。
郑常青李娟金巍周建波施璐崔芳华韩晓萌
关键词:锆石SHRIMPU-PB年龄松辽盆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