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7XFX002)
- 作品数:8 被引量:30H指数:3
- 相关作者:李剑杨玲严文强汪亚光李胜渝更多>>
- 相关机构:西南政法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社会学经济管理文化科学更多>>
- 彝族民事习惯法特点探析
- 2010年
- 彝族民事习惯法以法律的形式反映出彝族社会经济生活的状况,它既遵循民法一般具有的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公序良俗等原则,同时具有自身历史文化特色。
- 李胜渝
- 关键词:彝族民事习惯法
- 超越二元对立——再论国家法与习惯法的关系被引量:10
- 2011年
- 一百多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持续的"现代化"变迁,但在基于西方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家法和基于各民族固有文化传统的习惯法之间,仍然存在着较明显的断裂与差异,这是造成当代中国社会"国家法"与"习惯法"二元并存状况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解决二元法律困境的关键不仅在于两种研究旨趣的交流与结合,因为隐藏在两种偏向背后的,依然是国家法(甚至包括国家的民族立法)与习惯法两种话语之间的分离与隔阂,只有在超越国家法—习惯法二元对立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律"融合"。
- 李剑
- 关键词:二元对立国家法习惯法
- 少数民族传统法文化分类探析被引量:1
- 2009年
- 参照史登(H.H.Stern)等人类学家对"广义的文化"的分解,可以将"物质"、"制度"和"观念"作为检视民族法文化体系的一般分类。通过对既存的民族法律文化进行具体分析,来确证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究竟有无价值,如何实现这些价值。
- 汪亚光陈岩涛
- 关键词:法文化民族法文化
- 彝族刑事习惯法探微被引量:4
- 2008年
- 在中国法制历史中,刑法是达到统治目的的最佳手段,故历代王朝立法建制都是以刑为主。民族刑事习惯法作为原生刑法的一种相对稳定而活跃的重要载体,是一种"准法律规范"。彝族习惯法是以家支习惯法为前提,在其发展中充分展示了以"宽容"为核心的本民族的人本精神而无本民族的成文法典和规章。
- 杨玲
- 关键词:彝族刑事习惯法人本精神
- 阐释真实的法律生活——论法人类学对纠纷的研究被引量:2
- 2008年
- 早期法人类学研究法律演变的进化模式和原始法‘规则’。马林诺斯基开始描述现实法律生活即纠纷。纠纷的研究采取"规则中心",以及"过程中心"路径。最近的研究不仅关注"规则"和"过程"的结合,而且综合运用历史、文化、制度、文本分析等各种方法多向度解读、分析和审视纠纷,以阐释真实的法律生活。
- 严文强
- 关键词:法人类学纠纷
- 论纠纷中的“事实”问题——基于彝区两个案例的思考
- 2011年
- 本文借助两个发生在凉山彝族地区的案件,试图对纠纷解决过程中的"事实"问题进行从特别到一般的探讨。在纠纷解决活动中,从"自然事实"的发生到"法律事实"的认定,不是绝对客观或正确的必然过程,而是由特定社会的文化逻辑所决定的。同时,在基于"合意"的纠纷解决过程中,事实因素并非平息矛盾的关键,通过淡化或模糊化事实来促成双方的合意,是纠纷调解活动的重要策略。
- 李剑
- 关键词:法律事实合意
- 民族地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构建——以当代彝区的法律实践为例被引量:10
- 2011年
- 调解除了包括法院调解、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外,尚有未纳入正式制度的民间调解和大调解。在民族地区的司法实践中,大调解即吸纳了民间调解为有机组成部分。在四川凉山彝区,"德古"领导下的民间调解将习惯法与国家法结合起来,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维持了社会稳定,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但容易导致正式制度和司法程序被表面化、边缘化。我国应建立规范的民族地区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推动民间纠纷解决活动"自下而上"的变革。
- 李剑杨玲
- 关键词:纠纷解决大调解
- 论民族法律文化视角下“法律多元”的含义与现状被引量:3
- 2011年
- 在民族法律文化及少数民族习惯法研究者的学术话语当中,"法律多元"是一个常用的词汇,它通常被用以描述各族习惯法与国家法多元并存的法律现实状况。值得注意的是,"法律多元"本身并不是一个具有统一和明确含义的概念,在当代中国国家法制统一的背景之下,对"法律多元"的使用尤需慎重。当借助"法律多元"的理论对多重法律体系的状况进行描述时,应当根据特定的语境和视角,对"多元"的含义加以必要的说明。立足于少数民族法律文化研究的视角,语境化地对我国"法律多元"的含义以及现实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时,亦应如此。
- 李剑杨玲
- 关键词:民族法律文化法律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