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07B02)

作品数:52 被引量:382H指数:12
相关作者:茹振钢冯素伟姜小苓董娜李淦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科技学院周口市农业科学院新乡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8篇农业科学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45篇小麦
  • 10篇小麦品种
  • 7篇性状
  • 7篇基因
  • 6篇倒伏
  • 6篇栽培
  • 6篇抗倒
  • 5篇茎秆
  • 5篇白粉
  • 5篇白粉病
  • 4篇倒伏指数
  • 4篇育种
  • 4篇栽培措施
  • 4篇普通小麦
  • 4篇偃麦草
  • 4篇小麦茎秆
  • 4篇面筋
  • 4篇抗白粉病
  • 4篇抗白粉病基因
  • 4篇分子标记

机构

  • 38篇河南科技学院
  • 12篇周口市农业科...
  • 2篇新乡学院
  • 1篇北京联合大学
  • 1篇郑州大学
  • 1篇周口师范学院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山西省农业科...
  • 1篇新乡职业技术...
  • 1篇济源市农业科...
  • 1篇中粮(新乡)...

作者

  • 35篇茹振钢
  • 22篇冯素伟
  • 17篇董娜
  • 17篇姜小苓
  • 14篇李淦
  • 13篇李小军
  • 13篇胡铁柱
  • 6篇张自阳
  • 4篇牛立元
  • 3篇陈向东
  • 3篇张立琳
  • 3篇李东霄
  • 3篇丁位华
  • 3篇宋杰
  • 3篇杨永乾
  • 3篇张亚娟
  • 3篇陆博
  • 2篇茹振刚
  • 2篇邓小莉
  • 2篇张清山

传媒

  • 9篇麦类作物学报
  • 8篇河南农业科学
  • 6篇河南科技学院...
  • 4篇作物学报
  • 3篇江苏农业科学
  • 3篇中国种业
  • 3篇作物杂志
  • 2篇数学的实践与...
  • 2篇中国细胞生物...
  • 1篇粮油食品科技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食品科学
  • 1篇植物保护
  • 1篇农业科技通讯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南方农业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5篇2015
  • 10篇2014
  • 18篇2013
  • 12篇2012
  • 5篇2011
5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小麦品种茎秆抗倒性的研究被引量:36
2012年
为了明确影响小麦抗倒伏性的主要因素,选用生产中应用较广泛的6个高产小麦品种,采用田间试验与实验室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品种的抗倒伏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百农矮抗58的倒伏指数较小,为0.432,与其他品种相比差异显著;百农矮抗58的茎秆机械强度大、茎秆基部第二节短粗、秆壁较厚、次生根数量较多、株高和重心高度较低。相关分析表明,倒伏指数与第二节关系密切,第二节机械强度越大、壁越厚、干重越大、地下部根量越多,倒伏指数就越小,茎秆抗倒性就越强;适当降低株高可以降低植株的重心高度,增强植株抗倒能力。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茎秆抗倒性的直接因子为茎秆基部第二节机械强度、第二节干重、地下部根量及地上部鲜重,其中第二节机械强度对茎秆倒伏指数的直接作用最大,其直接通径系数为-0.775,可用第二节机械强度的大小评价品种茎秆抗倒性的强弱。
冯素伟李淦胡铁柱姜小苓李小军董娜茹振钢
关键词:小麦抗倒性倒伏指数机械强度
蛋白质和淀粉对面团流变学特性和淀粉糊化特性的影响被引量:60
2014年
以3个筋力不同的小麦粉为材料,利用分离重组方法,在保持小麦粉其他成分不变的情况下,组成不同面筋蛋白和淀粉含量的配粉,研究面筋蛋白和淀粉添加量对面团流变学特性和面粉糊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面筋蛋白添加量的增加,3种筋力小麦粉配粉的面团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均呈升高趋势,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稀懈值、回生值等总体呈下降趋势。小麦粉添加淀粉后,面团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峰值黏度、低谷黏度、最终黏度、稀懈值、回生值等总体呈升高趋势。面筋蛋白和淀粉对小麦面团吸水率和面粉糊化温度的影响均较小。不同筋力小麦粉配粉各品质指标总体变化趋势一致,但变化幅度有一定差异。
姜小苓李小军冯素伟董娜胡铁柱李淦茹振钢
关键词:面筋蛋白淀粉面团流变学糊化特性
小麦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遗传分析被引量:26
2011年
利用7个面筋品质不同的小麦品种(系),按Griffing双列杂交法II配制21个杂交组合,对小麦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进行了遗传分析。在7个亲本中,新麦18的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均较高,一般配合力好,能显著地提高杂种后代的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周8425B湿面筋含量最高,一般配合力较好,可以较快地提高后代湿面筋含量,但后代面筋指数较差,综合品质不易得到提高。小麦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是由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不仅受加性和显性效应影响,还存在非等位基因间互作。湿面筋含量的高值受显性基因控制,早代即可表达,容易选择;而面筋指数的高值却受隐性基因控制,早代不宜选择。湿面筋含量狭义遗传力相对较低,而面筋指数狭义遗传力较高,且二者间相关性不强。湿面筋含量和面筋指数具有实验操作简单、方便快捷、需要样品少等优点,可用于指导优质育种和小麦生产。
唐建卫殷贵鸿王丽娜韩玉林黄峰于海飞杨光宇李新平
关键词:小麦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配合力
栽培措施对周麦27号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为探讨小麦新品种周麦27号的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采用4因子2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播期、播量、追施氮肥期和喷施多效唑对周麦27号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周麦27号属矮秆大穗品种,产量主要受播期影响,回归方程为Y=10347.3-516.3X1,预测产量最大值可达到11 215.5kg/hm2,并且产量三要素较协调,适合高产要求。子粒蛋白质含量等多数与蛋白质数量相关的指标均与播期呈显著负向线性关系,面筋指数等与蛋白质质量相关的指标受栽培措施影响较大。建议周麦27号在高肥水地块于10月13号左右播种,基本苗在234万/hm2左右,于3月中上旬追施尿素225kg/hm2,喷施多效唑1 195.5g/hm2,若预测播期温度较高,播种期可适当推迟,增加播量。
唐建卫殷贵鸿韩玉林黄峰王丽娜高艳于海飞杨光宇李新平
关键词:普通小麦栽培措施
小麦新品种周麦23号的遗传构成分析及其特异引物筛选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探讨亲本对黄淮麦区小麦新品种周麦23号的遗传贡献和周麦23号的遗传构成并筛选出其特异引物,用于检测周麦23号的品种真实性。【方法】利用覆盖小麦21条染色体的340个SSR标记对周麦23号及其亲本周麦13号、新麦9号进行简单重复序列(SSR)标记分析,解析亲本的遗传物质在周麦23号中传递频率和遗传贡献率。同时可以筛选到若干个周麦23号不同于任一亲本的引物,利用周麦23号的姊妹系、衍生品种对这些特异标记进行二次筛选,最终选择1-2个周麦23号的特异引物,并利用黄淮麦区的主推品种周麦22号、济麦22、矮抗58、郑麦366等14份材料对最终筛选的特异引物进行验证。【结果】双亲周麦13号和新麦9号对周麦23号的遗传贡献差异较大,周麦13号对周麦23号的遗传贡献率为63.04%,远高于新麦9号对周麦23号的遗传贡献率(36.96%)。双亲遗传物质在周麦23号的选育过程中发生了偏分离现象。在不同基因组和染色体水平上,亲本对周麦23号的遗传贡献率变化较大,母本周麦13号对周麦23号的遗传贡献率范围分别在23.1%(1B)—100%(4A、6A、3B、4B、6B、4D);父本新麦9号对周麦23号的遗传贡献率范围在0(4A、6A、3B、4B、6B、4D)—76.9%(1B)。从147个多态性标记中鉴定出周麦23号的7个特异位点,即Xwmc344、Xbarc84、Xwmc326、Xwmc468、Xwmc479、Xgwm428和Xcwm65。通过二次筛选得到1个周麦23号的特异引物Xcwm65,可用于鉴定周麦23号与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特异性,同时可以用于区分周麦23号的部分姊妹系(除A4、A5和A6以外)及其大部分衍生品种(除B7、B8和B12以外)。【结论】明确了2个亲本对周麦23号的遗传贡献率,掌握了周麦23号的遗传构成并绘制了基因型图,同时筛选出1个周麦23号的特异引物Xcwm65,可用于鉴定周麦23号的真实性。
邹少奎殷贵鸿唐建卫韩玉林李楠楠李顺成黄峰王丽娜张倩高艳
关键词:普通小麦特异引物
主要栽培措施对强筋小麦周麦24号产量及品质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为了研究强筋优质小麦新品种周麦24号的配套栽培措施,采用四因子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播期、密度、追肥期、多效唑对周麦24号产量和品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主要受播期和追肥期的共同影响,与播期、追肥期呈线性关系。蛋白质含量受播期、密度、追肥期和多效唑共同影响;面筋指数、揉混仪参数8min峰高主要受播期的显著影响。建立了产量模型:Y=554.85-49.07 X1-22.55 X3,预测产量最大值为10 129.5kg·hm-2。综合分析认为,周麦24号在10月10日左右播种、基本苗210万.hm-2、2月20日左右追肥、不喷施多效唑的条件下,产量和品质较好。
黄峰殷贵鸿韩玉林唐建卫王丽娜高艳于海飞杨光宇李新平
关键词:强筋小麦播期追肥期多效唑
小麦-中间偃麦草代换系中233的分子细胞学鉴定被引量:1
2014年
为了从小麦-中间偃麦草衍生后代中获得具有优良性状的新种质,利用细胞学和分子标记技术对中间偃麦草衍生系中233进行鉴定。结果表明,中233的根尖细胞染色体数为2n=42,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Ⅰ的染色体通常配成21个二价体。以中间偃麦草基因组DNA为探针、中国春基因组DNA为封阻进行基因组原位杂交(GISH)分析发现,中233含有2条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和40条小麦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期I,两条中间偃麦草染色体可以正常配对。利用D基因组特异探针pAs1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分析发现,中233缺少了一对小麦的2D染色体。分子标记鉴定进一步表明,中233的1对小麦2D染色体被中间偃麦草染色体所代换。说明中233是一个细胞学稳定的小麦-中间偃麦草二体代换系,初步推断其可能携带有中间偃麦草的优异基因。
杨永乾李小军宋杰孙玉茹振钢
关键词:小麦中间偃麦草代换系
应用SSR分子标记分析小麦品种(系)的遗传重组被引量:2
2013年
为了解小麦品种形成中亲本基因组的遗传重组和遗传保留区段的分布特点,对周麦18和百农AK58及其衍生品系共23个材料进行了全基因组SSR扫描分析。遗传重组分析表明,单交组合的平均重组数(12.3)低于回交组合(13.9);染色体4A、5A、7A、1B、3B、4B、7B、1D、2D、3D、5D、6D和7D重组发生较多,其余染色体重组相对较少,染色体的中间区段与远端区段重组数相当,分别为6.1和6.0。子代间基因组比较发现,一些染色体区段成为重组的多发区,如5D的gwm358–wmc357、6D的cfd49–barc196、7A的wmc158–barc23和7B的gwm274–gwm146区段,分别有35、19、15和14次重组。分析亲本传递给子代的染色体区段,发现子代继承亲本的遗传区段在14~29个,每个区段涉及2~8个多态性位点,大的遗传区段主要分布于4A、5A、5B、5D和7D染色体。以上基因组区域的关联性状是进一步研究的重点。
李小军冯素伟李淦董娜陈向东宋杰茹振钢
关键词:小麦SSR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Pm21连锁标记的比较与应用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与Pm21基因共分离的共显性标记CINAU15902和CINAU161650在育种实践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利用8个已知Pm21基因型的小麦品种(系),将共显性标记CINAU15902和CINAU161650与显性标记SCAR1400在不同遗传背景下的稳定性以及检测效率进行比较。【结果】共显性标记CINAU161650稳定可靠,可有效区分Pm21的纯合和杂合基因型。在利用CINAU161650辅助选择的3个株系中,BC-1-特2株系共116个单株,筛选出纯合抗病单株37个;BC-1-特6株系共206个单株,筛选出纯合抗病单株49个;BC-1-特10株系共28个单株,筛选出纯合抗病单株10个。【结论】在抗白粉病育种中,利用共显性标记CINAU161650对Pm21基因进行辅助选择是高效可行的。
赵书义董娜张军刚茹振钢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PM21标记辅助育种
小麦面团揉混特性的遗传变异及与其他品质性状的相关性被引量:9
2013年
为了解小麦种质资源的品质状况,并给小麦品质改良提供参考,以来源于国外及国内不同麦区的230个小麦品种(系)为材料,研究小麦面团揉混特性参数的变异和分布特点及与其他品质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面团揉混参数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除峰值高度、尾高和8min尾高外,其他揉混参数的变异系数均在30%以上。同时,在本试验中,国外引进品种的面团揉混参数均高于国内品种,多数参数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来源于北方春麦区的品种(系)面团揉混参数值较高,来源于华南冬麦区的品种(系)各揉混参数均最低,且部分参数达显著差异(P<0.05)。同时筛选出一批揉混参数值极高或极低的材料,可作为小麦品质育种的优选亲本。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多数揉混参数与籽粒硬度、蛋白含量、吸水率、形成时间、稳定时间、粉质质量指数和干、湿面筋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姜小苓李淦董娜李小军冯素伟胡铁柱茹振钢
关键词:小麦品质性状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