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271003)
- 作品数:7 被引量:12H指数:2
- 相关作者:李建国赵明刘振云王学良冯伟更多>>
- 相关机构:北方工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理学更多>>
- 晶粒晶界对铝合金耐蚀性能的影响被引量:5
- 2016年
- 通过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对微合金化的铝合金A356的晶粒尺寸、晶界类型、晶界特性进行了研究,探究微合金化后晶粒尺寸和晶界特性对铝合金耐蚀性能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元素比例的变化,晶粒的尺寸、晶界中特殊晶界特征和比例以及晶界的取向差角都发生了明显改变;当元素比例达到La质量分数0.15%、Y质量分数0.2%时,晶粒细化最为明显,Σ3晶界所占比例最高,小角度晶界所占比例明显提高,耐腐蚀性显著增强。
- 刘振云赵明王学良李建国
- 关键词:铝合金微合金化
- 海绵镍表面负载TiO2纳米颗粒复合电沉积技术及光催化性能定量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本文研究了海绵镍表面负载二氧化钛(TiO2)纳米颗粒复合电沉积技术,并定量分析了海绵镍的孔隙密度对光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电沉积能将TiO2纳米颗粒均匀覆盖至海绵镍表面,且该复合膜层的光催化性能随着海绵镍孔隙密度增加而不断增加。
- 陈睿赵明李建国徐光泽
- 关键词:TIO2纳米颗粒复合电沉积光催化
- 基于微缺陷结构调控的镁合金新型磷酸盐超疏水复合膜制备技术
- 2017年
- 本文提出一种微缺陷结构的研究方法以及基于微缺陷结构调控的镁合金新型磷酸盐复合膜制备技术。在研发了同步辐射CT成像实验装置基础上,通过施加磁场作用于化学转化过程,利用同步辐射三维断层CT技术揭示外加不同磁场条件下镁合金表面磷酸盐转化层微裂纹及微孔洞缺陷结构特征,探明了外加肱场对镁合金磷酸盐化学转化膜微缺陷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成功研发了基于微缺陷结构调控的镁合金磷酸盐超疏水复合膜制备技术,有效促进了新型化学转化复合膜可控制备技术的发展。
- 王宇赵明李建国冯伟
- 关键词:微缺陷复合膜
- 铜基梯度镍电沉积层的制备及析氢性能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采用双极性电沉积技术制备了铜基梯度镍电沉积层析氢电极材料,镀液组成和工艺条件为:NiSO4.6H2O200g/L,NiCl2.6H2O40g/L,H3BO340g/L,pH4,温度45℃,驱动电压5V或11V,时间5min。双极性电沉积过程中不同位置的铜/溶液界面过电位不同。所得镍电沉积层的结构和成分均呈梯度变化。电化学噪声测试结果表明,双极性电沉积过程由电化学极化控制,成核过程占主导,提高驱动电压有利于Ni的形核。在驱动电压11V下制备的梯度镍层在30%NaOH溶液中析氢的塔菲尔斜率为47mV/dec。铜基梯度镍有效结合了铜的优良导电性能和镍的析氢催化性能,与金属镍和常规电沉积制备的铜基镍电沉积层相比,具有更强的导电性,电解水制氢时的阴极电流损耗变小,从而令析氢效率提高。
- 柴多贾予腾赵明李建国冯伟
- 关键词:镍梯度结构析氢
- AZ31镁合金微区电偶腐蚀的数值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结合水平集函数方法及移动网格技术,利用有限元法模拟分析了离散型β相分布和连续型β相分布的AZ31镁合金在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通过解Nernst-Planck方程得到腐蚀过程中AZ31镁合金/NaCl界面的电势、氯离子及镁离子浓度分布,并通过扫描离子选择性电极实验验证了此模拟方法的可行性.模拟分析表明,当β相离散分布在α相周边时,在与β相相邻的α相区域腐蚀速率最快,形成腐蚀缩颈坑,坑内氯离子富集,进一步加速了α相的腐蚀,最终β相逐渐脱离合金进入溶液;当β相连续分布在α相周边时,α相不断被腐蚀,最终α相全部溶解而只剩β相,求解随即停止.扫描离子选择性电极实验结果表明此模拟模型可以对镁合金的电化学腐蚀进行较好预测和判断.
- 高福勇赵明何广平方克明
- 关键词:镁合金计算机模拟
- 旋转磁场对AZ91D镁合金表面磷化处理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在AZ91D镁合金进行表面磷化处理过程中,引入旋转磁场。研究不同的磁场条件对镁合金表面磷化膜的耐腐蚀能力及表面形貌结构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磁场条件下磷化膜的耐腐蚀能力及表面形貌的特点。结果表明,辅助磁场对镁合金表面形貌及结构有一定积极影响,在一定范围内,辅助磁场转速越高,表面磷化膜越均匀、致密且含磷量越高,且其抗腐蚀能力也越高,超过最佳转速后,对镁合金表面磷化膜质量具有消极作用。
- 宋辉赵明王学良刘振云董信昌安岩
- 关键词:镁合金旋转磁场磷化膜耐蚀性
- 玉米秸秆保留型收割机榨汁系统设计
- 2018年
- 针对螺旋式压榨系统容易堵塞、压榨后秸秆倒吸、压榨力大和出汁率低等问题,对玉米秸秆保留型收割机榨汁系统提出了新型多辊筒式碾压的压榨设计方案,确定了榨汁系统的布局和尺寸。同时,运用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对压榨过程进行了仿真,并通过试验对设计方案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新型多辊筒式压榨系统的压榨空间外露,发生堵塞可快速处理;压榨后秸秆未出现倒吸现象;新型榨汁系统的压榨力明显减小,出汁率明显上升。综合分析及仿真实验表明:所设计的榨汁系统基本达到设计要求。
- 杨乐林宋
- 关键词:玉米收割机秸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