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2011ZX08005-002)

作品数:12 被引量:38H指数:4
相关作者:崔百明郑银英黄先忠吕西洋陈英杰更多>>
相关机构:石河子大学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专项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棉花
  • 2篇拟南芥
  • 2篇基因
  • 1篇蛋白
  • 1篇调节剂
  • 1篇选育
  • 1篇选育及栽培技...
  • 1篇荧光
  • 1篇荧光蛋白
  • 1篇愈伤
  • 1篇愈伤组织
  • 1篇愈伤组织发生
  • 1篇栽培
  • 1篇栽培技术
  • 1篇早熟
  • 1篇早熟陆地棉
  • 1篇早衰
  • 1篇制剂
  • 1篇石蜡
  • 1篇石蜡切片

机构

  • 6篇石河子大学
  • 1篇国际关系学院
  • 1篇辽宁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热带农业...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江西省棉花研...
  • 1篇石河子棉花研...

作者

  • 5篇崔百明
  • 3篇郑银英
  • 3篇黄先忠
  • 2篇陈英杰
  • 2篇吕西洋
  • 1篇寇伟
  • 1篇张允昔
  • 1篇肖红利
  • 1篇李蕾
  • 1篇段琛
  • 1篇温玮
  • 1篇王子胜
  • 1篇孙亮庆
  • 1篇崔爱花
  • 1篇艾尼江
  • 1篇陈捷胤
  • 1篇包郁明
  • 1篇游义霞
  • 1篇赵凤轩
  • 1篇吴香华

传媒

  • 3篇石河子大学学...
  • 2篇新疆农业科学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中国棉花
  • 1篇辽宁农业科学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作物杂志
  • 1篇棉花科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6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江西省棉花科研的回顾与中长期发展展望被引量:3
2014年
为了促进江西省棉花科学研究上新台阶,以科技带动生产力,提高植棉的科技水平和积极性,确保江西省棉花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作者通过对江西省棉花生产和科研情况的调研,概述了江西省棉花产业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从遗传育种、栽培和植保三个方面剖析了江西棉花科研现状与不足之处和产业科技需求,也从遗传育种、栽培和植保三个方面对江西棉花科研中长期研究方向和目标进行了展望,并对实现中长期研究目标需要政府、科研单位、企业三者如何紧密结合进行了讨论。
崔爱花张允昔孙亮庆吴香华杨磊陈宜
关键词:棉花
早熟陆地棉新品种新陆早62号选育及栽培技术被引量:4
2014年
新陆早62号(原代号新石K13)是新疆石河子棉花研究所与石河子市庄稼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联合选育的早熟陆地棉新品种,2013年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该品种属早熟陆地棉品种,具有早熟、高产、优质、抗病、适宜机械采收等特点,适宜南、北疆早熟棉区种植。
秦江鸿杨永林万英高波艾尼江
关键词:早熟陆地棉联合选育栽培
大丽轮枝菌侵染抗感棉种的组织学过程观察被引量:6
2014年
棉花黄萎病是一种极难防治的土传性真菌病害,研究病原菌侵染棉花的组织学过程对致病机理解析和抗病资源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利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大丽轮枝菌系统研究了其对抗病棉种海岛棉7124和三裂棉、感病棉种军棉1号和戴维逊棉的侵染过程。结果表明,大丽轮枝菌对抗/感棉种的初始侵染没有明显差异,接菌5 h后,分生孢子均能吸附在感病和抗病棉种的根表面。但侵染过程存在显著差异,侵染感病棉种中病原菌3~5 d到达皮层,5~7 d达到维管束,随后迅速扩展繁殖,侵染14 d后即完成系统侵染,并开始产生黄萎病症状;而病原菌侵染抗病棉种,5~7 d才侵入皮层,7~10 d到达维管束,14 d后仍无法扩展,病原菌的定殖与发展受到限制,无法形成系统侵染,较少形成黄萎病症状。本研究通过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大丽轮枝菌对抗/感棉种的侵染过程研究,为大丽轮枝菌致病机理研究和抗性资源利用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肖红利孔志强包郁明赵凤轩柳少燕李蕾陈捷胤戴小枫
关键词:黄萎病大丽轮枝菌绿色荧光蛋白侵染过程
转基因棉花室内种质筛选新方法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为进一步改进转基因棉花室内筛选系统,使用5000mg·L-1浓度卡那霉素分别对转Bt基因棉花和非转基因棉花品种新陆早33的种子进行卡那霉素影响侧根生成的实验研究,经过卡那霉素溶液处理的棉花种子在基质中培养5d后进行数据统计,然后分别提取生成和不生成侧根的棉花幼苗子叶DNA,进一步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鉴定确认。结果表明:用5000mg·L-1的卡那霉素对2个品种进行筛选时,Bt棉89%有侧根形成,而新陆早33仅2%有侧根发生。PCR鉴定结果也显示有侧根生成的棉花幼苗具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NPTII和抗虫基因Bt。实验结果与预期结果一致,所以这种筛选新方法可以作为有效快捷的转基因棉花室内筛选方案。
寇伟李榕陈英杰崔百明郑银英
关键词:侧根转基因棉花
棉花DELLA蛋白GhGAI4a基因在拟南芥中功能初步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为了探究棉花DELLA蛋白基因GhGAI4a在拟南芥中的功能,构建植物表达载体pBP35S∶GhGAI4a和pBP35S∶Ghgai4a,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花滴法将其转入Col野生型拟南芥。结果显示,2个载体各自获得6个独立的转基因拟南芥纯合株系。分别统计48-96h种子萌发率,测量生长7d后幼苗的主根长度,与非转基因植株相比,过量表达GhGAI4a、Ghgai4a对拟南芥种子萌发及主根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μmol/L GA处理转基因植株,GhGAI4a转基因植株主根长和萌发率均增大,而Ghgai4a转基因植株主根长度和萌发率均无显著变化。
吕西洋崔百明段琛陈英杰黄先忠郑银英
关键词:棉花DELLA蛋白赤霉素
光周期对棉花愈伤组织发生及体胚发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研究光周期对棉花愈伤组织发生及体胚发生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石蜡切片对不同培养时期下胚轴细胞形态进行观察;RT-PCR技术对体胚发生相关基因表达量进行分析。【结果】石蜡切片观察发现,光处理后继代培养3 d的下胚轴在b处理(暗处理3 d后光处理3 d)下形成层细胞增殖较快;继代培养7 d时,新陆早33号、45号、50号和珂字棉312号在皮层部位都观察到次生分生细胞团的出现;其中,新陆早45号在b处理和c处理(暗处理12 h后光处理12 h,培养6 d)下以及珂字棉312在四个光周期处理下形成层部位也观测到明显的次生分生细胞团。实时荧光定量PCR表明,光周期b处理下的下胚轴材料GhLEC1、GhSERK1基因相对表达量较高。【结论】光周期b处理更有利于愈伤组织发生,并且该处理下体胚发生相关基因的表达量相对最高。
米贯勋袁伦樊可心张玉祥崔百明
关键词:棉花光周期石蜡切片
玻璃粉创伤棉花茎尖分生组织遗传转化的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评估玻璃粉创伤棉胚茎尖分生组织的转化效率及初步建立其遗传转化体系。高速涡旋的玻璃粉创伤棉胚茎尖分生组织,利用农杆菌介导法将报告基因gusA导入棉花,GUS组织化学染色后观察棉胚转化情况,探讨不同转化条件对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0.2g玻璃粉创伤棉胚,茎尖分生组织的较多细胞被转化,成活12株幼苗,较适宜。涡旋90s转化条件下获得2株GUS阳性苗,涡旋时间越长茎尖分生组织创伤程度越严重,能提高转化效率,但成苗量降低。此外,转化效率受菌液浓度及菌种的影响,OD600为0.8的农杆菌LBA4404菌液侵染棉胚,较多细胞能表达gusA的活性且表达水平较高,而被农杆菌GV3101侵染后的棉胚染色效果较差。
尹秀游义霞张维黄先忠崔百明
关键词:棉花农杆菌介导转化茎尖
抗早衰制剂对棉花早衰的防治效果研究
2014年
以当地主栽品种辽棉23号为供试对象,通过统计黄叶率和SPAD值两种方法,分析了棉花专用型壮苗剂和增产剂对棉花早衰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该制剂在中期的防效高达51.9%,后期仍达11.3%;SPAD值统计结果表明药剂处理能显著提高棉花中上部叶片相对叶绿素含量,延缓叶片衰老;药剂处理能显著提高铃重,抑制株高。
单莹曹桂艳刘艳珍王子胜
关键词:棉花
棉花化控调节剂‘棉太金’与‘全精控’作用效果比较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为了鉴定新型棉花化控调节剂‘棉太金’与‘全精控’的作用效果,并确定其在辽河流域棉区适宜的应用方法,采用对比法,以棉花品种‘辽棉30号’为试验材料,利用‘棉太金’、‘全精控’、缩节胺(DPC)、矮壮素进行化控处理,比较分析了植株的发育进程、成铃分布、棉铃干物质分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以及纤维品质。研究结果表明:‘棉太金’和‘全精控’作为新型棉花生长调节剂,能够帮助棉花塑造合理株型、协调成铃分布、优化棉铃干物质分配、防止早衰、提高产量,同时对纤维品质无不良影响,可以在辽河流域棉区推广应用。但是其用法和用量应根据生产实际进行调整。一般建议不宜早控,前期(蕾期到初花期,6月中旬—7月上旬)轻控,中期(盛花期到铃花期,7月中旬—下旬)适控,后期(铃花期,7月下旬到8月上旬)重控。
李瑞春金路路李憬霖徐敏王子胜
关键词:棉花化学调控
AtEDR3介导拟南芥对小麦禾谷镰刀菌的作用
2013年
目前已经建立了禾谷镰刀菌侵染模式植物拟南芥分析系统,本研究采用禾谷镰刀菌-拟南芥的相互作用作为模型来研究植物如何防御禾谷镰刀菌的侵染机制,以拟南芥突变体edr3为基本材料来研究植物应对禾谷镰刀菌的防御反应,结果表明:edr3可以加强拟南芥对禾谷镰刀菌的感病性,并且通过对双突变体edr3/ein2、edr3/coi1、edr3/sid2、edr3/pad4抗性检测表明edr3的感病性从而证实EDR3在拟南芥对禾谷镰刀菌抗性中起正调控作用,依赖ET/JA途径,而不依赖SA途径。EDR3介导的致病机理的研究也将为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提供新的线索。
邢槿崔百明
关键词:禾谷镰刀菌抗病性拟南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