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W1003003)
- 作品数:5 被引量:13H指数:3
- 相关作者:王振波张玉春金有海马艺单涛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中国石油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中国石油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入口结构对超短接触旋流反应器流场影响的数值模拟被引量:3
- 2012年
- 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结合欧拉双流体模型对不同入口结构的超短接触旋流反应器内的气固两相流场进行数值模拟,考察混合腔内气相流动特点及固相浓度分布。计算结果表明:斜向下进气结构由于存在较大区域的颗粒屏蔽死区并且各部位浓度梯度较大,不适合用做反应器入口结构型式。切向水平进气和斜向上进气结构混合腔内的气固混合效果较好,但切向水平进气结构易发生入口颗粒滞留以及混合腔顶灰环现象,斜向上进气结构混合腔内速度较小,不易实现超短接触操作要求。
- 张玉春王振波金有海
- 关键词:气固两相混合腔数值模拟
- 超短接触旋流反应器内传质特性的试验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介绍了用于超短接触旋流反应器内传质特性研究的冷态试验装置,以FCC催化剂为固相,用空气代替原料油雾化蒸汽来研究旋流反应器内不同截面浓度场分布规律和分离效率。通过研究发现旋流反应器内沿轴向可以分为三个区域:高效接触反应区,主要分离区和汽提区。强大的离心力场保证了原料油气与催化剂的接触即分离,体现了反应器的超短接触特性。效率测试的结果表明:旋流反应器对催化剂的分离效率较高,在试验工况下始终保持在99%以上。
- 单涛刘强王振波
- 关键词:催化裂化传质特性
- 超短接触旋流反应器内颗粒轨迹数值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利用Fluent研究不同粒径、入口位置以及不同气固相速度下的颗粒运动过程及粒子的分布规律,求解过程中采用离散随机轨道模型。结果表明:①颗粒粒径越大,颗粒在进料管内回转往复停留时间较长,同时混合腔内颗粒运动的回转半径也越大,有利于催化剂颗粒的流动扩散,增强气固接触效果。②入口位置对反应器内颗粒的运动规律影响不大。③气固相速度发生变化时,气相速度对颗粒运动过程影响较大。
- 张玉春王振波金有海马艺
- 关键词:反应器粒径
- 超短接触旋流反应器分离腔气固分离特性的数值模拟被引量:5
- 2012年
- 采用欧拉模型对超短接触旋流反应器内的气固两相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主要研究了分离腔内气固两相的分离过程。具体考察了导叶下部柱段与锥段分离空间以及排剂口附近固相体积分数的分布情况,评估气固两相在分离腔不同部位的分离效果,重点对比分析了固相粒径差异对流动情况以及颗粒聚集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5μm颗粒在分离腔的浓度分布规律不同于10μm和30μm颗粒,由于颗粒粒径较小易被气流携带,在分离空间以及排剂口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返混,对分离不利。
- 张玉春王振波金有海马艺
- 关键词: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
- 超短接触旋流反应器混合腔内气固混合特性的数值模拟被引量:7
- 2012年
- 采用欧拉双流体模型对超短接触旋流反应器内的气固两相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主要研究了混合腔内固相的体积分数分布情况。计算结果表明:混合腔内的气流在切向进气的作用下得到了一定的混合加速效果,切向的高速射流有效地缩短了气固停留时间,保证短接触反应效果。通过对两种不同混合腔结构反应器的对比计算发现,在相同入口速度条件下,结构2(切向进气管位于混合腔顶部)较结构1(切向进气管位于混合腔下部)气固停留时间短,由于切向气流的迅速作用,增加了混合腔内的湍动强度,使催化剂颗粒迅速有效扩散、增强气固接触效果而更有利于催化裂化反应的进行,更易实现短接触操作要求。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结果的比较表明,模型能有效地描述超短接触旋流反应器内气固两相流动形态。
- 张玉春王振波金有海马艺
- 关键词:气固两相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