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0CB429000)

作品数:7 被引量:100H指数:6
相关作者:谢松光李钟杰何文平黎雨轩杨劲松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西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4篇长江口
  • 2篇刀鲚
  • 2篇盐分
  • 2篇土壤
  • 2篇耳石
  • 2篇凤鲚
  • 1篇调蓄
  • 1篇遗传分化
  • 1篇幼鱼
  • 1篇日龄
  • 1篇三峡工程
  • 1篇三峡水库
  • 1篇生态系统
  • 1篇生态系统结构
  • 1篇矢耳石
  • 1篇水库
  • 1篇水盐
  • 1篇水域
  • 1篇土壤水
  • 1篇土壤水盐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3篇西南大学
  • 3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三峡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篇谢松光
  • 3篇黎雨轩
  • 3篇何文平
  • 3篇李钟杰
  • 2篇杨劲松
  • 2篇柳明
  • 2篇程飞
  • 1篇吴清江
  • 1篇刘家寿
  • 1篇陈求稳
  • 1篇谢文萍
  • 1篇屈明
  • 1篇余世鹏
  • 1篇韩瑞
  • 1篇沈新强
  • 1篇米迎宾

传媒

  • 3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长江流域资源...
  • 1篇水产学报
  • 1篇灌溉排水学报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三峡工程调蓄进程中长江河口区土壤水盐动态变化被引量:7
2011年
三峡工程调蓄进程改变了下游的来水状况,可能影响下游的水盐动态。挑选蓄水进程中典型枯水年2006年蓄水进程时段,分析该时段河口水盐动态可能受上游蓄水的影响程度。2006年秋季三峡水库蓄水期间,蓄水导致长江径流减少量约为4 000m3/s,与径流量最低值相比下降幅度达33%。运用监测数据分析搜索了蓄水之前与2006年秋季蓄水时段长江大通径流量相似的时间序列,研究并分析了蓄水前后相似径流量过程情况下长江河口区域水盐要素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蓄水前后的江水、地下水及土壤盐分状况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2006年蓄水阶段及其后续影响时段的江水、地下水及土壤盐分含量均大于蓄水前各要素测值,蓄水后江水盐分最高增加幅度约为45%,而土壤盐分含量增加约为10%。在蓄水前后自然径流量过程基本相似的前提下,三峡工程调蓄所致的径流量减少可能为江水盐分、地下水盐分及土壤盐分上升的重要原因,表明三峡调蓄对河口水盐要素的动态变化存在一定影响。
谢文萍杨劲松
关键词:三峡水库径流量盐分
基于生态通道模型的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结构与能量流动分析被引量:19
2016年
利用Ecopath with Ecosim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3个时期(2000年秋、2006年秋、2012年秋)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的生态通道模型,分析对比了三峡工程蓄水前中后期,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结构与能量流动特征。模型将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划分为鱼类、虾类、蟹类、头足类、底栖动物、浮游动物、浮游植物、碎屑等17个功能组,基本覆盖了长江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途径。模型结果分析表明:蓄水前中后期,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各功能组营养级组成和分布相近,但由于长江口渔业过度捕捞,蓄水中后期多数功能组的生态营养转换率被动提高。长江口渔获物的组成未发生明显变化,但渔获物的平均营养级降低,渔获量减少。蓄水中后期,生态系统中牧食食物链的重要性增加,碎屑食物链的重要性降低,这与蓄水之后长江入海径流改变、泥沙量减少、陆源污染增加关系密切。结果表明,蓄水前中后期,生态系统均处于不成熟阶段,蓄水后生态系统总生物量、初级生产量及流向碎屑的能量呈降低趋势,但系统的净效率和再循环率升高。
韩瑞陈求稳王丽汤新武沈新强
关键词:长江口水域生态系统结构
长江屏山江段犁头鳅种群的遗传结构被引量:1
2013年
长江上游是我国淡水鱼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已记录鱼类261种;同时,该江段也是我国特有鱼类最为集中的江段,分布特有鱼类112种。这一江段水流湍急,滩潭交错,流态复杂多样。很多鱼类在生理、形态和生活史特征等方面表现出与该江段特殊的栖息地环境相适应的特化。目前长江上游金沙江江段在建的水电站至少有两座(向家坝、洛溪渡),规划建设的还有十余座。这些水电站的建设和运行将极大地改变上游水文环境,对上游鱼类(特别是特有鱼类)产生显著影响。
程飞柳明吴清江谢松光
关键词:遗传分化长江上游
咸淡水轮灌对土壤盐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研究被引量:19
2010年
通过对100 cm深度土壤的盐分分布状况以及作物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 g/L的微咸水可以作为小麦和玉米的灌溉用水,但连续使用会导致土壤发生积盐,组合灌溉最好采用咸淡交替的方式;综合土壤的积盐状况和作物产量分析,淡淡咸的组合灌溉顺序为最优方案。
米迎宾屈明杨劲松余世鹏
关键词:轮灌盐分
长江口凤鲚幼鱼的耳石微结构、日龄与生长被引量:9
2013年
2007年7月、8月和9月在长江口区域从小型拖网和张网渔获物中获取凤鲚幼鱼,摘取矢耳石进行耳石微结构分析,确定凤鲚幼鱼的日龄和孵化日期,分析个体早期生长过程。凤鲚幼鱼的体长范围为25.6~63.2 mm,矢耳石形状与成鱼耳石相似,为不规则扁椭球形,只有一个翼状突起。耳石横截面磨片上具有一个核和一个原基。耳石原基的直径为12.5~22.8μm,平均为(14.3±4.8)μm(n=111)。耳石核中心到第一个生长轮的距离为(24.9±6.4)μm(n=44)。生长轮在耳石长轴上排列较疏且不清晰,短轴上较密但清晰。凤鲚幼鱼的日龄为54~128 d,对应的孵化日期为2007年4月10日至7月23日,高峰期为2007年5月11日至6月26日。耳石半径(R)与标准体长(LS)间呈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回归方程为LS=6.68+0.065R。凤鲚幼鱼前20个生长轮宽度较窄,并有逐渐变窄的趋势,第20日轮之后,生长轮宽度逐渐变宽,至第50日轮后生长轮宽度趋于稳定。
何文平黎雨轩李钟杰谢松光
关键词:凤鲚矢耳石微结构日龄长江口
刀鲚和凤鲚的分子鉴定及其在仔鱼种类鉴定中的应用被引量:16
2011年
使用mtDNA Cyt b基因序列作为分子标记,基于400 bp左右的序列分析长颌鲚、短颌鲚及凤鲚成鱼的遗传关系。结果显示长颌鲚和短颌鲚间的遗传距离在0—0.5%之间;凤鲚与长颌鲚、短颌鲚的遗传距离分别在7.9%—8.9%和7.7%—8.6%之间。用Kimura双参数模型构建的NJ分子系统树显示,长颌鲚和短颌鲚不能形成彼此独立的分支,而是混合聚在一起形成一个分支;凤鲚则形成另一个分支。对长江口沿岸区域的鲚属仔鱼Cyt b基因片段序列分析发现,仔鱼个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0.7%,仔鱼与长颌鲚、短颌鲚的遗传距离在0.1%—0.5%之间,而与凤鲚的遗传距离为8.3%—8.8%。在Kimura双参数模型构建的NJ分子系统树中,仔鱼与长颌鲚、短颌鲚聚为一类,而与凤鲚分开,表明分析的仔鱼样品不包括凤鲚个体。由于长江口一般没有短颌鲚分布,这些仔鱼应该都是长颌鲚。
何文平程飞黎雨轩柳明李钟杰谢松光
关键词:长江口刀鲚凤鲚仔鱼CYTB基因
长江口刀鲚耳石年轮确证和年龄与生长研究被引量:33
2010年
洄游性刀鲚是长江中下游重要的渔业资源,20世纪70年代以来,其资源量严重下降。研究以耳石为年龄鉴定材料,对长江口刀鲚渔获物的年龄结构和生长进行研究,主要目的在于确证刀鲚耳石上年轮,分析刀鲚渔获物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征,评价刀鲚资源状况。2006年4月至2007年8月在长江口逐月采样,共采集了576尾洄游性刀鲚。对矢耳石横截面分析发现,从耳石核出发,腹侧生长轴具有周期性的直-弯生长模式,直线生长发生在4到12月,弯曲生长在10月到第二年的6月;边缘轮纹增长率分析也表明,这种直-弯生长模式具有年周期性,可以用来鉴定年龄。弯曲生长向下一个直线生长的转换发生在4月至6月间,将此转换定义为年轮标志。年龄分析表明,长江口刀鲚渔获物包括0龄至4龄共五个年龄组,以1龄和2龄个体为主,雌雄个体年龄组成相似,生长趋势也比较接近,拟合的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为SL=327.69[1-e-0.51(t+0.28)](n=576,r2=0.71,P<0.05),标准体长和体重的关系为:BW=0.54×10-6SL3.36(n=576,r2=0.95,P<0.05)。与20世纪70年代渔获物调查结果相比,现在长江口刀鲚种群明显低龄化和小型化,表明刀鲚资源已严重过度利用。降低刀鲚的捕捞强度是刀鲚资源保护和恢复的基础。
黎雨轩何文平刘家寿李钟杰谢松光
关键词:长江口刀鲚耳石年龄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