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13CB956104) 作品数:18 被引量:285 H指数:9 相关作者: 朱长歧 孟庆山 詹文欢 王新志 王星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建筑科学 矿业工程 生物学 更多>>
礁灰岩嵌岩桩的模型试验 被引量:15 2018年 援建马尔代夫的马累-机场岛跨海大桥项目作为我国"一带一路"的经济建设规划之一,桥梁桩基坐落于与我国南海珊瑚礁岩土体结构极为相似的珊瑚礁中。由于国内外开展珊瑚礁嵌岩桩的设计经验不足,故需要通过试验方法获取珊瑚礁嵌岩桩的承载特性和相关数据。对取自马累岛和机场岛桥基位置的礁灰岩岩芯开展室内桩基承载特性试验研究。测得礁灰岩的密度、相对密度、饱和单轴抗压强度、三轴剪切强度等基本物理力学指标,结合礁灰岩中嵌岩桩模型试验结果,获得模型桩承载力随桩端位移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桩岩界面先后经历弹性剪切、剪应力跌落和摩擦剪切3个阶段。在弹性剪切阶段,界面剪切变形以弹性变形为主,极限弹性位移η呈现出随弹性模量E增大而递减的趋势。在剪应力跌落阶段,应力软化急剧,并很快过渡到界面的摩擦剪切。通过试验发现,在低围压下,礁灰岩的残余侧摩阻力与饱和单轴抗压强度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围压增大,残余侧摩阻力受围压影响较大。 刘海峰 朱长歧 朱长歧 孟庆山 王星 吴文娟关键词:礁灰岩 嵌岩桩 桩侧摩阻力 模型试验 南海南部珊瑚礁区新生代突变事件研究 2017年 南海南部珊瑚礁区的突变事件记录了构造、沉积环境等的改变,根据收集的地球物理资料,结合前人工作,总结研究区新生代发生的多次突变事件,对主要突变事件进行分析。发生在不同构造单元的主要突变事件会有所不同,如曾母盆地的突发事件发生于晚白垩世晚期、始新世晚期、早中新世后期、中中新世末、晚中新世末和上新世末,而万安盆地的突发事件则发生于晚白垩世晚期、始新世末、早中新世末、中中新世末和晚中新世晚期,但由于珊瑚礁区突变事件往往是区域性的,因此可以互相对比。分析研究区盆地所记录的突变事件,得出由于礼乐运动、西卫运动和南沙运动的影响,研究区在白垩纪末—早古新世、晚始新世和中中新世末普遍存在3次构造不整合面。早中新世盆地保存的侵蚀不整合面,反映全球海平面下降,北康盆地缺失不整合面是由于南沙地块的运动。3次构造不整合面与侵蚀不整合面共同反映了南海的构造演化过程。 胡守祥 唐琴琴 孙杰 孙杰 姚衍桃 詹文欢关键词:新生代 珊瑚礁 曾母盆地 南海南部 单轴抗压强度揭示南海珊瑚骨骼结构的差异 被引量:8 2017年 通过单轴抗压强度测试法,测量南海北部涠洲岛和南部南沙群岛美济礁块状珊瑚骨骼的抗压强度,将工程力学和珊瑚礁地质生态学相结合,用定量的数据揭示南海南、北部珊瑚骨骼结构的差异性。结果表明,美济礁珊瑚的单轴抗压强度近3倍于涠洲岛样品,显示涠洲岛珊瑚的承载能力相对较弱。南沙群岛海域珊瑚样品的力学性质呈弹性曲线规则变化,而涠洲岛珊瑚的抗压强度时间曲线呈现不规则变化,有不断压密、调整、再压密的过程。通过对破坏后样品的观察,涠洲岛样品的破坏并没有发生在沿生长轴线的方向,而是在孔洞和骨骼密度小的部位。生物侵蚀加重、孔洞增多导致涠洲岛珊瑚骨骼结构的改变,进一步导致了珊瑚不仅抗压强度差、承载力下降,而且力学性质紊乱。该研究工作用定量的数据论证了海水污染对珊瑚骨骼结构改变的影响,建议开展岛礁工程、生态修复等工作之前的首要任务是保护水质、控制排放、有效治理海水污染。 金昱昕 陈天然 孟庆山 胡敏航关键词:单轴抗压强度 珊瑚 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不同时代地质剖面线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2014年 将数字信号分析中常用的傅里叶变换引入地质剖面分析中,从信号分析的角度,把同一地区不同时代剖面线分别看作一维连续的空间域信号,并对其傅里叶变换后频谱进行分析研究,也可以借助自仿射分形模型,依托于功率谱来计算不同时代剖面线的分维值。对不同时代剖面线的频谱分析,可得到相应剖面线所包含的频率信息,并可以实现不同时代地质剖面线的数学表达。对比分析同一地区不同时代剖面的频谱,探究不同时代剖面线频谱特点。本文以南海西沙群岛局部剖面为例,分别对相同地段的海底、上新世、晚中新世、中中新世、早中新世、基底界面及相邻界面间厚度进行了频率域上的对比分析,发现不同时代剖面线在频率域整体趋势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相对低频成分相似性影响贯穿各个时代,相对高频成分不同时代剖面线存在差异。不同时代剖面线的分维值各不相同,总体呈现单增趋势。这些频谱和分维值特点与西沙地区渐趋稳定的构造背景相对应,表明西沙海域地貌将以较为平稳的趋势发育。 刘守金 姚衍桃 詹文欢 孙杰 冯英辞 李艳杰关键词:剖面线 频谱 分维 西沙群岛礁区的地质构造及其活动性分析 被引量:16 2015年 西沙群岛中新世以来广泛发育生物礁,记录了大量的构造活动信息。利用在西沙群岛海域取得的单道地震剖面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该区构造运动和活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西沙群岛周缘发育多NE-NEE、NW向深大断裂,地块上发育NE、EW向断裂;这些断裂与先存断裂位置基本相同,受多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多次活动,常伴有火山活动,一些火山出露海底数百米;西南次海盆扩张对中—西沙地块NW向挤压,使西沙群岛处于挤压环境;沿EW向断裂南北两侧地层变形表现出鲜明差异,两侧地层向相反方向逆冲,北侧地层变形较大,说明两侧地层处于不同的构造环境;西沙群岛更新世火山活动停止后,构造趋于稳定,仅部分断裂现今仍活动。 冯英辞 詹文欢 姚衍桃 孙杰 刘守金 李健关键词:地质构造 活动性 生物礁 基于钻孔摄像技术的珊瑚礁完整性评价分析 被引量:4 2016年 在西沙琛航岛地质调查中,应用数字钻孔摄像技术,通过引入RMDI法开展对珊瑚礁完整性的分析研究,结合岩体分级标准,构建珊瑚礁完整性指数与珊瑚礁完整程度的对应关系,实现针对珊瑚礁完整性的工程评价。通过对CK1孔和CK2孔的摄像勘察和统计分析,按照基于RMDI法的珊瑚礁完整程度分级标准,对两孔进行珊瑚礁完整性评价,与实体岩芯保持一致,并估算出两孔之间珊瑚礁的岩体完整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在珊瑚礁完整性评价中,按珊瑚礁完整性指数构建的分级标准是可行的;按RMDI法建立的珊瑚礁完整程度是准确的;针对珊瑚礁的钻孔摄像勘察和统计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汪进超 王川婴 韩增强 胡胜关键词:地质调查 珊瑚礁 岩体完整性 珊瑚礁地基工程特性现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27 2017年 珊瑚礁不同地貌带有着不同的工程地质特征和力学特性。为探究珊瑚礁地基的工程力学特性及其发育规律,在西沙永兴岛不同地貌单元开展了浅层平板载荷试验、深层螺旋板载荷试验、压实度测试以及回弹模量试验,获取了珊瑚礁不同地貌的地基承载力、变形模量、回弹模量等工程力学参数。试验结果表明:人工填筑的钙质土地基承载力和变形模量明显高于天然形成的礁坪相地基和沙坝地基,其承载力特征值可达320~360 k Pa,变形模量在95~200 MPa之间,且地基的沉降量很小,满足一般低层建筑物对地基承载力和变形的要求;在荷载作用下,钙质土地基的沉降是瞬时完成的,载荷试验可采用快速加载法;在地下水位以上地基承载力随着深度增大逐渐增加,但在地下水位以下承载力和变形模量明显减小。钙质土地基压实度在87%以上时回弹模量达到472~730 MPa,且回弹模量随着压实度的增大而增大。 王新志 王星 刘海峰 孟庆山 朱长歧关键词:平板载荷试验 珊瑚礁 地基承载力 变形模量 回弹模量 钙质砂的干密度特征及其试验方法研究 被引量:16 2016年 最大、最小干密度是评价砂土密实度的重要计算参数。通过钙质砂的最大、最小干密度试验,揭示了钙质砂颗粒破碎对最大干密度的影响,分析了最大、最小干密度随粒径和含水率的变化规律,并总结了钙质砂的最大、最小干密度的测试方法。研究表明,最大干密度随粒径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在最大干密度的测试中存在明显的颗粒破碎现象,使测试结果偏大;颗粒破碎量随粒径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其中粗砂的破碎量最大;最小干密度随粒径的增大而减小,单一粒组钙质砂最小干密度的最大值仍然小于级配良好钙质砂的最小干密度,同一粒组的钙质砂的最小干密度随含水率的增大呈现出略有减小的趋势。建议钙质砂的最大干密度试验宜采用电动相对密度仪法,最小干密度试验宜采用量筒法。 王新志 王星 翁贻令 吕士展 阎钶 朱长歧关键词:钙质砂 干密度 颗粒破碎 南沙地块南薇隆起区的地震反射特征和结构单元划分 被引量:1 2017年 南薇隆起区地处南沙地块西北部,紧邻西南次海盆,周围发育大量陆缘裂解盆地。裂陷盆地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地块经历了中生代末期至古近纪裂谷拉张,并随晚始新世的海底扩张向南漂移至现今位置。结合区域以往地震剖面和钻井数据,分析了2013年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实验2号"采集的高分辨率单道地震数据(Nan-1),总结了南薇隆起区的地震反射特征。认为南薇隆起区主要由南部裂陷下沉带和北部埋藏火山隆起带两个结构单元组成。从北到南,埋藏火山隆起带跨越约63km的范围,裂陷下沉带跨越约58km的范围。地震剖面清晰地揭示了该区向海盆侧隆起且在SE向成带的特征。南薇区具有拉张背景,其形成与演化主要是与西南次海盆的扩张作用,以及南沙地块与婆罗洲地块的碰撞作用等有关。自上新世以来,整个南薇隆起区进入构造活动相对稳定阶段,地壳稳定性较好。 郭磊 詹文欢 尚振华 陈梅 冯英辞关键词:地震反射 南沙海域 永暑礁 西沙海域上新世以来火山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6 2017年 2013年采集的单道地震剖面揭示了西沙海域的火山结构,有助于理解该区域火山的形成机制和活动性特征。地震剖面显示:西沙南部存在大约10个火山构造,具有不连续强振幅反射特征的熔岩流侵入火山周围上新世和更新世地层。此外,在西沙西部边缘和中部分别发现有单个火山构造,岩浆侵入火山体周围的第四纪地层。根据岩浆侵入体和周围地层的接触关系,推测区内火山活动集中在上新世和第四纪两个时期。上涌的深源地幔岩浆弱化了地幔岩石圈并继续沿着先存断裂向上涌至古海底,可能是该区域火山形成机制。 冯英辞 詹文欢 孙杰 姚衍桃 郭磊 陈梅关键词:西沙海域 火山 上新世 单道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