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7105-004)
- 作品数:8 被引量:105H指数:6
- 相关作者:储昭升叶碧碧庞燕吴爱平袁桂香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湖南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云南联合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洱海沉积物中溶解性有机氮季节性变化被引量:11
- 2012年
- 选取洱海1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研究不同季节DON(溶解性有机氮)和易分解组分DFAA(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变化.结果表明:①洱海沉积物中w(DON)在10.41~59.58 mgkg之间,平均值为27.43 mgkg,约占w(TDN)(溶解性总氮质量分数)的40%,w(TN)的6%,其季节性变化呈春季>冬季>夏季>秋季的趋势,各季节洱海不同湖区均呈南部>北部>中部的特点;②洱海沉积物中w(DFAA)在4.11~9.89 mgkg之间,平均值为5.96 mgkg,约占w(DON)的22%,占w(TDN)的9%,季节性变化呈秋季相对较高、冬春次之、夏季相对较少的趋势,区域性变化呈南北高、中间低的特点,污染较严重的区域沉积物中w(DFAA)较高;③作为沉积物活性氮重要成分,w(DON)和w(DFAA)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对湖泊氮代谢有重要影响,在水生植物旺盛区域尤为明显.在洱海富营养化治理中,除了TN,更应关注DON在湖泊氮循环及其富营养化中的作用.
- 高悦文王圣瑞张伟华孟妍赵海超焦立新
- 关键词:溶解性有机氮沉积物洱海
- 洱海湖滨带挺水植物残体腐解特征及其环境效应初探被引量:22
- 2011年
- 采用试验模拟的方法,研究洱海4种主要挺水植物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香蒲(Typha latifolia)、水葱(Scirpusvalidus)和芦苇(Phragnites australis)在水体中的腐解特征.结果表明:在21 d的腐解试验中,水葱腐解速率最快,茭草和香蒲其次,芦苇最慢;挺水植物单位干物质TN释放量表现为水葱>茭草≈香蒲>芦苇,TP释放量表现为水葱>茭草>香蒲>芦苇;4种植物TP释放率均高于TN,腐解出的TP进入水体的比例也明显高于TN.水体中ρ(TN),ρ(TP)及ρ(CODCr)均在腐解初期(1~3 d)快速上升,pH和ρ(DO)快速下降;随后,ρ(TN),ρ(TP)及ρ(CODCr)均缓慢下降,pH和ρ(DO)则缓慢回升.结合洱海湖滨带挺水植物空间分布的调查结果,估算全湖湖滨带4种挺水植物中TN和TP的总质量分别为17.622和2.870 t,其中茭草和香蒲中的TN和TP分别占91%和95%,对茭草和香蒲进行适时、适宜的收割对改善湖滨带的水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 叶碧碧曹德菊储昭升庞燕李浩肖蓬蓬
- 关键词:洱海挺水植物腐解释放量
- 微囊藻毒素在滇池螺蛳各组织中的积累及动态分布被引量:6
- 2011年
- 螺蛳是我国的一种特有腹足类,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的高原湖泊中,是重要的经济螺类。为了探讨微囊藻毒素(MC)在螺蛳各组织中的分布及季节动态规律,于2008年1月及5~10月间按月采集滇池螺蛳样品,用酶联免疫检测法(Enzyme-Linked Immuno Sorbent Assay,ELISA)检测了肝脏、消化道、性腺及肌肉中MC含量。结果表明,MC在螺蛳的肝胰腺、消化道、性腺及肌肉中MC的含量均值分别为3.38±1.90、2.72±1.63、1.23±0.97和0.35±0.43μg/g DW;统计分析表明肝胰腺和消化道中MC含量无显著差异,但两者显著高于性腺,性腺显著高于肌肉。MC在各组织中含量最高月份出现在7月,含量最低月份出现在5月。相关性分析表明,性腺和肌肉组织中MC含量与周围环境水体中总MC含量之间显著正相关。按照WHO推荐的人体每日可允许摄入量TDI(≤0.04μg/kg人体重)标准进行推算发现,食用螺蛳可能存在潜在的风险。
- 张君倩谢志才王智宋立荣李林甘南琴
- 关键词:微囊藻毒素螺蛳生物积累滇池
- 近200a来泸沽湖沉积物色素记录与区域气候变化的关系被引量:15
- 2012年
- 近百年来云贵高原区域气候变暖明显.为探讨湖泊生态系统变化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本文采集泸沽湖沉积物柱,分析测定了近200 a来沉积物柱芯中叶绿素及其衍生物(CD)、总胡萝卜素(TC)、颤藻黄素(Osc)和蓝藻叶黄素(Myx)4类色素及烧失量(LOI550℃)、生物硅、C/N值等指标,并与1951-2010年丽江地区气温和降雨量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以上4种色素含量及其比值(CD/TC,Osc/Myx)对区域气温变化较为敏感;近60 a来CD、TC、Osc、Myx、LOI550℃和生物硅含量与年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而CD、TC、Osc、Myx和C/N仅与5 a滑动年均降雨量呈正相关,表明气温可能是驱动泸沽湖初级生产力升高的主要因素之一,降雨量为次要因素.1990年后4种色素和有机质含量明显增加,C/N值呈下降趋势,湖泊初级生产力增强,内源有机质在沉积物总有机质中的比重增高.此外,Osc和Myx含量及其比值升高,反映蓝藻类生产力增长,颤藻类比重呈增大趋势,表明近20 a来在气温为主导因素的影响下不仅泸沽湖初级生产力增加,初级生产者群落组成也发生了变化.
- 陈传红汪敬忠朱迟赵良元蒋金辉杨娇艳杨劭
- 关键词:气候变化初级生产力
- 洱海湖滨带不同基底高程下菰出苗及生长特征被引量:1
- 2014年
- 为研究洱海不同类型湖滨带菰(Zizania caduciflora)的出苗及生长的特征,在2010年3月和6月(菰的主要出苗和生长季节)调查洱海湖湾型和非湖湾型湖滨带不同基底高程上菰生物量、密度、植株叶片数、植株高度等的变化,分析洱海水位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湖滨带基底高程的降低,洱海湖滨带菰的密度、生物量、单株叶片数呈先增高后快速降低趋势,株高则呈增大后基本不变的趋势;从株密度及生物量看,随着3—6月洱海水位的降低,湖湾型和非湖湾型湖滨带菰生长的最适基底高程都随之下降,3月为1 964.85 m,6月为1 964.55 m,所对应的水深均为0.3 m.3月和6月湖湾型湖滨带能够出苗良好的基底高程比非湖湾型分别低了0.3和0.6 m;随着水位的下降,湖湾型湖滨带菰出苗良好的范围向水下延伸,但在非湖湾型湖滨带,出苗良好的最低高程几乎不变.湖湾型和非湖湾型湖滨带菰出苗和生长的差异显示出其影响因素不同,在湖湾型湖滨带,水深动态变化是主要影响因子,而在非湖湾型湖滨带,风浪作用和水深动态变化存在共同作用.
- 贾永见储昭升叶碧碧尹延震吴爱平程凯
- 关键词:出苗洱海
- 不同水深梯度对4种挺水植物生长繁殖的影响被引量:38
- 2011年
- 选择了水葱(Scirpus validus)、菖蒲(Acorus calamus)、香蒲(Typha orientalis)、茭草(Zizania caduciflora)4种常见的挺水植物,研究了静水条件下不同水深梯度(0cm(对照)、30cm(浅水处理)、60cm(深水处理))对4种挺水植物生长和繁殖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深水处理对4种挺水植物的生长和繁殖都有显著的抑制作用;4种挺水植物通过增加地上部分的相对生物量、减少地下部分的相对生物量及增加地上部分的伸长生长来适应水深的增加;浅水处理茭草和香蒲的分蘖数较对照组总体差异不明显,而单株生物量总体较对照组大,在8、9月根状茎长度也较对照组大,认为茭草和香蒲的最适宜生长水深为30cm;与对照组相比,浅水处理的水葱根状茎长度、分蘖数总体均有减少,但单株生物量差异不大,认为水葱的最适宜生长水深为0cm;各个处理的菖蒲分蘖数几乎为零,浅水处理的菖蒲的根状茎长度、株高、单株生物量与其对照组的差异均较其他3种挺水植物小,认为0cm和30cm水深均适宜菖蒲生长,菖蒲对水位变化的形态可塑性能力小.
- 袁桂香吴爱平葛大兵储昭升
- 关键词:水深梯度挺水植物生长繁殖生物量
- 洱海沉水植物空间分布及生物量估算被引量:13
- 2014年
- 为研究洱海沉水植物空间分布特征并估算全湖沉水植物的生物量,于2009年8—9月采用回声测深仪和RTK-GPS定位仪测定了洱海沉水植物分布区面积,通过样方调查研究了不同基底高程下沉水植物的平均生物量.结果表明,洱海沉水植物分布区的面积为19.40 km2,占整个湖泊面积的7.7%;其中东区、南区、西区和北区水生植物分布面积分别占25.1%、7.4%、41.0%和26.5%.沉水植物分布的基底高程范围为1 959.0~1 965.0 m,最深分布线水深的平均值为4.9 m,最大值为6.2 m.其中水深2.0~3.0 m处平均生物量最大.从各区域看,北区沉水植物最深分布线水深平均值(5.2 m)最大,西区(5.0 m)和南区(4.8 m)其次,东部(4.6 m)最小;沉水植物平均分布宽度表现为北区(399.2 m)>南区(213.6 m)>西区(175.0 m)>东区(86.4 m).沉水植物生物量在8—9月达到最大值,为1.60×105t.
- 储昭升叶碧碧田桂平庞燕胡小贞
- 关键词:洱海沉水植物生物量
- 洱海沉水植物残体风浪输移量及其时空分布
- 2014年
- 为研究洱海沉水植物残体风浪输移特征,掌握由此而引起的N、P变动情况,通过为期1 a的野外定点调查,研究了风浪对洱海湖滨带沉水植物作用引起的植物残体向滨岸的输移特征,估算了沉水植物残体带出的N、P质量.结果表明:①洱海湖滨带有残体输出的沉水植物总计10种,分别为菹草(Potamogeton crispus)、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轮藻(Eichhornia crassipes)、穿叶眼子菜(P.perfoliatus)、扭叶眼子菜(P.intortifolius)、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马来眼子菜(P.malaianus)、苦草(Vallisneria natans)及微齿眼子菜(P.maackianus);②沉水植物残体风浪输移量存在明显的时序变化,在4次采样中,2009年12月(冬季)风浪输移量最高;③微齿眼子菜和苦草的风浪输移量最大,植物残体风浪输移量主要受沉水植物的分布和生物量的影响;④单位岸线沉水植物残体风浪输移总量在空间上表现为西部(1.91 t/km)>北部(1.73 t/km)>南部(1.61 t/km)>东部(0.86 t/km);⑤洱海湖滨带沉水植物残体风浪输移总量约为2.27×103t/a(以鲜质量计),由此可输出的TN为5.64 t,TP为0.85 t.
- 储昭升陈书琴王长春叶碧碧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