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07BLS002)

作品数:6 被引量:16H指数:4
相关作者:刘长林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哲学宗教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哲学宗教
  • 1篇社会学

主题

  • 4篇自杀
  • 2篇社会运动
  • 1篇遗书
  • 1篇仪式
  • 1篇社会
  • 1篇追悼会
  • 1篇自杀事件
  • 1篇自杀者
  • 1篇媒体
  • 1篇媒体建构
  • 1篇爱国运动
  • 1篇爱国者

机构

  • 6篇上海大学

作者

  • 6篇刘长林

传媒

  • 2篇学术月刊
  • 1篇社会
  • 1篇史学月刊
  • 1篇上海大学学报...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仪式与意义:1919-1928年间为自杀殉国者举办的追悼会被引量:2
2011年
近代中国,外患频仍,一些仁人志士为警醒同胞,自杀殉国。1919-1928年间的爱国运动中,尽管人们不认同自杀这种抗议方式,但由于自杀行动具有激励国人的作用,又对自杀者表示理解、尊重,赞扬他们的爱国精神,将他们看成以身殉国的烈士,为他们举行追悼会,通过启事、公祭、追悼、公葬、抚恤等仪式环节,使他们为国捐躯的烈士价值定位获得肯定。追悼会也为人们抗议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呼吁同胞团结御侮、誓雪国耻提供了契机和场所,人们在感受追悼仪式所内含的意义时,增强了对国家面临的危难及共同价值的认同。追悼会在赋予自杀行动象征性社会意义的同时,也在中国现代爱国运动进程中发挥了社会动员的功能。
刘长林
易白沙之死的社会意义建构被引量:4
2009年
1921年,革命党人、著名学者易白沙自杀后,陈望道称他是"厌见湖南政局",意在说明他的自杀是对湖南军阀反对孙中山政府的抗议;《大公报》报道称他为抗议污浊社会,杀身成仁;追悼会启事称他是"殉世";毛泽东说他是"有用之人愤死";孙中山总统表彰他是"志切报国";总统秘书说他是"救世"而非"厌世";学界认为他人品清白,赞扬他"三不要"的抗议不良习俗精神以及献身对人们追求理想社会的警示意义。这些话语与他遗书所说不能杀贼而死、有何生存价值的消极表述相比,赋予了积极的社会价值与意义。易白沙蹈海为南方政府的社会动员提供了新资源,也为章太炎反对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口实,为人们讨论社会问题及其解决之道提供了言说的符号。
刘长林
关键词:自杀
林德扬自杀的意义被引量:3
2008年
对五四后期轰动一时的北大学生林德扬自杀事件进行了历史性回顾与分析。当时,媒体报道称林德扬热爱国事,遗爱在人,正面宣传了他的爱国事迹,使一个爱国者形象出现在观众视野中;在为他举行的追悼会上,人们阐扬他的为国牺牲精神,意在社会动员,激发人们的爱国精神;当时的学者则通过讨论青年自杀的原因与意义,言说文明走向、社会改造与人生观。林德扬自杀展示了多方面的意义。
刘长林
关键词:自杀
1919~1928年爱国运动中的自杀者遗书解读被引量:7
2010年
在1919~1928年的爱国运动中,面对异常耻辱的外侮,一些爱国者愤而自杀。他们痛感在外来侵略与压迫下,中国社会仍然四分五裂,抗议运动不能持久,痛感国人不团结、缺乏国家观念,故试图以自杀警醒同胞,使其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坚持对外抗争。其自杀作为一种积极主动的献身,作为激励国人对外抗争的策略与方式,具有利他主义自杀的特征。在如何报效国家的问题上,他们的认知有偏执之处。但他们对爱国运动存在问题的揭示,引起了媒体及运动组织者的重视。媒体对他们的自杀及遗书予以报道,称他们是殉国的烈士,赋予正面的社会意义与价值,在某种程度上是当时社会动员的需要。
刘长林
关键词:自杀遗书爱国运动爱国者
关于运动激愤式自杀社会意义赋予的探讨——以1919—1928年社会运动中的自杀事件为例被引量:4
2008年
中国1919-1928年社会运动中的自杀事件具有"运动激愤"的特征。自杀事件发生后的媒体报道、追悼会与学者评论可以说明自杀被赋予了社会意义。运用社会建构论等理论和方法可以对运动激愤式自杀行动社会意义赋予的过程、方式、话语及其与中国现代社会运动进程的关系作出说明。
刘长林
媒体建构:自杀社会意义的赋予 以中国1919-1928年社会运动中自杀事件报道为例被引量:5
2010年
中国1919-1928年社会运动中的自杀事件发生后,报道运用媒体设计的方法与多种修辞手段,从故事叙事模式、话语结构与话语策略上,赋予自杀行动正面而又积极的社会意义,是为了提高公众对国家共同价值和民族危机的认同,以便动员民众、共同御侮。媒体对自杀社会意义的赋予,具有社会建构的特征。这种建构是当时社会赋予媒体的使命,体现了自杀行动者个人与社会的双向互动,双向建构的循环关系是当时中国社会结构和社会意识形态发生变化的结果。
刘长林
关键词:媒体建构社会运动自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