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NCET-08-0056)

作品数:9 被引量:165H指数:7
相关作者:李小雁崔步礼马育军伊万娟李岳坦更多>>
相关机构:北京师范大学山东省国土测绘院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2篇水利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8篇青海湖流域
  • 2篇地温
  • 2篇需水
  • 2篇生态需水
  • 2篇气候
  • 2篇河流
  • 2篇河流生态
  • 2篇河流生态需水
  • 1篇虚拟水
  • 1篇虚拟水战略
  • 1篇影响因素
  • 1篇蒸发
  • 1篇蒸发量
  • 1篇蒸发皿
  • 1篇蒸发皿蒸发量
  • 1篇沙棘
  • 1篇山地
  • 1篇山地丘陵
  • 1篇山地丘陵区
  • 1篇数字高程

机构

  • 9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山东省国土测...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作者

  • 9篇李小雁
  • 6篇马育军
  • 6篇崔步礼
  • 4篇伊万娟
  • 4篇李岳坦
  • 2篇孙久虎
  • 2篇张思毅
  • 1篇王卫
  • 1篇李广泳
  • 1篇姜广辉
  • 1篇张晓影
  • 1篇张强
  • 1篇徐霖

传媒

  • 2篇科技导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湖泊科学
  • 1篇中国沙漠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干旱气象
  • 1篇地球环境学报

年份

  • 4篇2011
  • 5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青海湖流域气候变化及其对湖水位的影响被引量:37
2010年
选取青海湖流域1958~2009年刚察和天峻气象站的气象资料及青海湖水位资料,分析了流域的气温、降水、干旱指数和地温的变化特征及对青海湖水位的影响。研究得出:①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青海湖流域气候由暖干向暖湿变化的转折时期,2000年后暖湿的气候特征更加明显;②气温和地温均呈现显著上升趋势,气温的变化率为0.27~0.31℃/10a,5~320cm地温的增加趋势比气温显著,变化率为0.49~0.64℃/10a(P<0.01);③和气温相比,地温与水位的线性关系更明显,相关系数为-0.66~-0.8(P<0.01),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线性关系增强;④当年的干旱情况影响次年水位的变化,降水和气温的变化对次年水位的影响大于对当年水位的影响;⑤当年的水位变化量与前一年冬季气温的变化量呈显著的负相关(P<0.01),与前一年秋季降水的变化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
伊万娟李小雁崔步礼马育军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位干旱指数地温
青海湖流域河川径流特征及其对降水的滞后效应被引量:17
2011年
以青海湖流域的布哈河为例,采用变差系数、集中度和集中期等指标,对青海湖流域内径流量、降水量在年代、年际、季节等时间尺度上进行分析,并用集中期来反映河川径流对降水的滞后效应。结果显示,河川径流年内主要集中在6—10月,特别是7月中旬至8月中旬之间;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特别是7月;径流量与降水量存在极大的相关性(r=0.746>0.443=α0.001(47)),径流对降水具有滞后效应,多年平均滞后时间为20 d左右。
崔步礼李小雁李岳坦马育军伊万娟
关键词:径流降水集中期集中度青海湖流域
沟垄集雨结合砾石覆盖对沙棘生长的影响被引量:9
2010年
为了解沟垄集雨结合覆盖措施在高寒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中的应用效果,该文以青海湖流域为例,基于野外试验分析了高寒半干旱地区沟垄集雨结合砾石覆盖对沙棘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区所在地2009年膜垄(窄垄)、土垄(窄垄)和平地3种处理产流后的集流效率分别为62%、33%和23%;沟垄栽植沙棘成活率平均为49%,比平地栽植的成活率高27%,同等条件下窄垄的沙棘成活率(59%)高于宽垄(40%),垄上覆膜和沟内覆砾石处理的沙棘成活率较低;相对于平地栽植而言,沟垄集雨结合砾石覆盖可以有效促进沙棘生长,但丰水年宽垄结合砾石覆盖条件下沟内贮存的水分过多则可能抑制其生长;小雨条件下砾石覆盖的雨水拦截作用和保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补偿并导致其对沙棘叶片水势的影响不明显。因此,沟垄集雨结合砾石覆盖可以促进沙棘成活和生长,但应结合各地降水特征并根据植被的需水规律确定合适的处理措施。
马育军李小雁伊万娟崔步礼李岳坦
关键词:砾石覆盖降雨沙棘青海湖流域
生态水力半径法改进及其在青海湖流域的应用被引量:4
2011年
保障河流生态需水是实现流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基础。本文在综合考虑水生生物对于河流水深要求以及生态需水年际差异的基础上,对传统生态水力半径法进行了改进,并以青海湖裸鲤为指示生物研究了青海湖流域两条主要河流(布哈河、沙柳河)的生态需水特征。结果表明:(1) 改进生态水力半径法计算结果较为合理并可以满足维持河流基本生态功能的需要,不考虑年际差异的生态需水计算结果将被显著高估;(2) 1958—2009 年布哈河和沙柳河年生态需水量多年平均分别介于 1.45×108—2.64×108、1.26×108—1.85×108m3;(3) 布哈河和沙柳河 4—5 月生态缺水量多年平均分别为 0.29×108、0.21×108m3。因此,改进生态水力半径法是计算河流生态需水的一种新型有效方法。
马育军李小雁
关键词:河流生态需水青海湖流域
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蒸发皿蒸发量变化(1961-2007年)及趋势分析被引量:15
2010年
采用单调趋势的非参数统计检验Mann-Kendall(M-K)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1961-2007年20cm小型蒸发皿蒸发量及其影响气候因子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7a来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的蒸发皿蒸发量平均每年减少4.47mm,各季节的蒸发皿蒸发量除秋季变化不显著外,其它各季以0.55-1.83mm/a的速率减小,其中春季减幅最大,其次是夏季,冬季减幅最小;日照时数的减少导致了气温日较差变小和空气饱和差的减小,是造成该研究区域蒸发皿蒸发量减小的主要原因.
李岳坦李小雁崔步礼伊万娟张强孙久虎
关键词:青海湖流域蒸发皿蒸发量影响因素
基于改进月保证率设定法的青海湖流域河流生态需水研究被引量:9
2011年
本文对月保证率设定法进行改进,不仅考虑了不同保证率年份河流生态需水的差异,而且对不同的生态需水推荐流量等级进行了区分。随后采用改进月保证率设定法研究了青海湖流域的河流生态需水特征,结果表明:布哈河和沙柳河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幅度较大,但增加或减少趋势不明显,夏季径流量年际波动最为明显,而径流量年内分布均呈单峰变化态型,峰值都出现在7月-8月份;伴随着保证率的降低,河流生态需水量不断增加,而且需水等级越高、增加幅度越大,同时不同保证率年份河流逐月生态需水呈现不同的变化规律;平水年(P=50%)青海湖流域两条主要河流布哈河和沙柳河适宜的生态需水量分别为2.18亿m3、1.36亿m3,枯水年(P=90%)二者分别为1.16亿m3和0.70亿m3。
马育军李小雁张思毅李广泳
关键词:生态需水青海湖流域
虚拟水战略中的蓝水和绿水细分研究被引量:11
2010年
对虚拟水资源中的蓝水和绿水进行细分,在此基础上评价通过实施虚拟水战略节约的能被农牧业生产之外其他社会经济部门利用的水资源量,是在更宽广范围内进行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前提。通过构建蓝水绿水细分模型估算了虚拟水战略中的蓝水资源量和绿水资源量,并以北京市为例开展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北京市主要粮食作物生长消耗的虚拟水中,在考虑土壤水储存和不考虑土壤水储存两种情况下,2007年消耗的蓝水资源量分别为6.21、6.29亿m3,均明显多于同期消耗的绿水资源量;1999年以来基于粮食贸易输入的虚拟水资源量和蓝水资源量迅速增加,其中蓝水输入量最高已达38.80亿m3,而2001—2007年基于口粮贸易的蓝水输入量占相应实体水资源量的比例均高于50%。因此,近年来虚拟水战略在缓解北京市水短缺危机方面已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对虚拟水资源中蓝水和绿水进行细分可为在更宽广范围内进行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参考。
马育军李小雁徐霖王卫张晓影
关键词:绿水虚拟水战略
基于DEM的山地丘陵区土地利用/覆被研究——以青海湖流域为例被引量:63
2011年
研究地形对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对探讨不同地貌部位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青海湖流域为例,对比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投影面积与地表真实面积的差异,并从地形(高程、坡度、坡向)角度分析了流域内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流域投影面积与地表真实面积相差754.79 km2。耕地、居民地、水域、沙地主要分布在3 500 m以下,且坡度小于2°的平地上,耕地和居民地多分布在南坡和西南坡上;林地主要分布在3 500~4 000 m且坡度多在6~25°的缓地和斜坡上,各坡向分布较均匀;草地主要分布在4 500 m以下且坡度小于25°的坡地上;沼泽多分布在3 500~4 500 m且坡度小于25°的河源地区,多分布在北坡和东北坡上;其它用地主要分布在4 000~4 500 m的坡度较大的斜坡或陡坡上。随高度、坡度增加,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呈下降趋势;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在坡向上呈现:平地〉阳坡〉阴坡。说明地形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青海湖流域的土地利用分布,且这种影响比较符合当地的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规律。
崔步礼李小雁姜广辉张思毅黄央奎
关键词:数字高程模型山地丘陵区青海湖流域
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浅层地温对全球变化的响应被引量:5
2010年
利用青海湖流域及周边8个气象站1961—2007年的0~20 cm浅层地温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等气候统计学分析方法,对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近47 a来年、季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及气候突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内0 cm、5 cm、10 cm、15 cm和20 cm浅层地温均呈现升高的趋势,升幅分别为0.30~0.60℃·(10a)^(-1)、0.22~0.51℃·(10a)^(-1)、0.28~0.58℃·(10a)^(-1)、0.30~0.59℃·(10a)^(-1)和0.32~0.59℃·(10a)^(-1);近47 a来四季平均浅层地温整体均呈现升高趋势,升幅为0.35~0.52℃·(10a)^(-1),以冬季升幅最小,春季和夏季升幅最大,平均浅层地温升温幅度有增大的趋势;绝大部分站点的年、季平均浅层地温均呈现显著的升高趋势,升幅接近甚至高于同时期的平均气温增温幅度;年平均浅层地温除都兰站在20世纪60—80年代呈现出波动性的升高趋势以外,其他各站点均呈逐年代升高的趋势,20世纪60和70年代的平均浅层地温明显偏低,80年代相对正常,90年代偏高,进入21世纪初后,各站的平均浅层地温均偏高0.6℃以上;天峻、都兰和海晏的年、季平均地温均没有发生突变,其他各站浅层年、季平均地温的突变时间绝大部分站点都发生在El Nino年或La Nina年,说明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浅层地温的变化受ENSO事件的影响比较明显。
李岳坦李小雁崔步礼孙久虎
关键词:青海湖流域浅层地温气候突变全球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