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09YJA751028)

作品数:4 被引量:18H指数:2
相关作者:朱惠国更多>>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文学

主题

  • 3篇常州词派
  • 3篇词派
  • 2篇演进
  • 2篇演进历程
  • 2篇晚清
  • 2篇民国
  • 2篇词风
  • 2篇词学
  • 1篇渊源
  • 1篇唐圭璋
  • 1篇晚清民国
  • 1篇夏承焘
  • 1篇现代词学
  • 1篇词学思想

机构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4篇朱惠国

传媒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武汉大学学报...
  • 1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中国韵文学刊

年份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晚清、民国词风演进历程及其反思被引量:12
2011年
晚清至民国,中国词学经历了三次重大变化:第一次是常州词派的崛起,第二次是朱彊村主盟词坛以及梦窗热的形成,第三次是西学对中国传统词学的影响,并进而推动中国词学现代化转型的最后完成。三次词风之变,体现了不同社会形态以及不同发展阶段对传统文学的要求与影响,同时又清晰勾画出中国词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化的发展轨迹。
朱惠国
关键词:晚清民国常州词派
论夏承焘的词学思想及其渊源被引量:1
2012年
夏承焘词学思想可从"比兴寄托"、"源流正变"、"推尊词体"三个词学基本问题进行研究。由于师承以及词学大环境等因素,夏承焘与常州词派有一定渊源,并受其影响,不可避免地带上常州词学的色彩。但夏承焘对常州词学并非被动接受,而是有所甄别,有所选择,总体上采取一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科学态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词学特色。
朱惠国
关键词:夏承焘常州词派词学思想
晚清、民国词风演进历程及其反思
<正>晚清至民国时期,伴随中国社会的巨变,传统词的创作经历了由盛而衰的过程,期间词学风气一变再变,体现了不同社会形态以及不同发展阶段对传统文学的要求与影响。尽管这一转变主要发生在清末民初,但其缘起以及后续影响则明显超出这...
朱惠国
文献传递
论唐圭璋对常州词派理论的继承与超越被引量:1
2012年
唐圭璋由于师承等原因,与常州词派有很深的渊源。在常州派词家中,受周济、况周颐两人的影响最大,对"拙重大"、"出入说"等理论均有很好的阐发或实践。但他并未被常州派所束缚,在如何评价张惠言理论、姜夔历史地位以及强化"真情真性"、倡导"抒发灵性"、"赋体白描"等问题上,表现出自己的个性化特征。唐圭璋最终突破常州派的藩篱,形成自己的词论特色。
朱惠国
关键词:唐圭璋常州词派
论中国传统词学的现代化进程被引量:6
2011年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近百年,词的创作呈现出一种超稳定状态,但词学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换。鸦片战争后西学东渐的社会思潮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中国传统词学蜕变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也是其主要推力;王国维、梁启超、胡适是转换过程中的三个突出点。龙榆生、夏承焘、唐圭璋等既有深厚的传统词学功底,又不乏现代思想意识,中国现代词学最终在他们手中得以确立。
朱惠国
关键词:现代词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