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12ZX10005-005)
- 作品数:31 被引量:265H指数:11
- 相关作者:卓蕴慧谢世平刘政芳李芹贾建伟更多>>
- 相关机构: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内毒素的影响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疗法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肝功能及内毒素的影响。方法将58例ACLF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的0周、4周、8周分别检测肝功能、凝血四项、血脂、血清内毒素水平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结果各指标与0周比均有差异,其中第4周两组间TB、DB有差异(P<0.05),在第8周两组间ALT、AST、PTA、INR、ALB、LPS有差异(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对ACLF患者肝脏合成功能、降低LPS疗效优于单用西药,同时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临床疗效更明显。
- 孙新锋韩志毅张卫周小舟马文峰
- 关键词: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结合疗法内毒素临床疗效
- 中西医结合联合灌肠疗法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4
- 2016年
- 目的观察中药口服联合大黄乌梅合剂高位保留灌肠结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试验组除西医常规治疗外,同时给予大黄乌梅合剂高位保留灌肠(4周)和中药辨证治疗(8周);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治疗4周、治疗8周的肝功能、凝血功能、NH3以及治疗期和随访期病毒载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52%,对照组为40%,组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4周后ALT、TBil、PT、PA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8周后ALT、TBil、Alb、PT、PA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随访48周HBV DNA阴转、病毒耐药复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联合灌肠疗法治疗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临床疗效良好,远期HBV DNA病毒阴转率高,复发率低。
- 刘玉张正国钱志平张宇一朱慧王介非
-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灌肠HBVDNA转阴
- “脾为之卫”谈艾滋病的治疗被引量:11
- 2013年
- 文章通过《灵枢.五癃津液别》篇"五藏六府,心为之主……脾为之卫"的相关记载,详细分析了艾滋病脾虚患者,脾虚所导致的免疫系统各项免疫指标的改变,联系中医"卫气"和现代医学中免疫理论的关系,认为艾滋病脾虚证会出现一系列免疫机制的改变,如体液免疫、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细胞因子以及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等,表明了艾滋病中的"伤脾"是与现代免疫学关系非常密切的,从临床现象看,艾滋病患者又通过卫气达到抵御外邪的目的,卫气是依赖脾运化水谷精微不断充养的,从而决定了艾滋病患者脾虚是重要的病机之一,为提高临床艾滋病患者治疗疗效提供了一个较为广泛的思路。
- 谢世平武兴伟许前磊桑海艳马素娜王娟刘飒吕顺武
- 关键词:艾滋病免疫
- 甲胎蛋白和胆碱酯酶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中应用价值的研究被引量:29
- 2016年
- 目的:评价甲胎蛋白(AFP)和胆碱酯酶(ChE)在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观察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67例HBV-ACL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肝衰竭分期将患者分为早、中、晚期3组,按预后将患者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收集患者入院后0、2、4、8周血清AFP和ChE值,分析随病情进展AFP和ChE的变化,比较存活组和死亡组AFP、ChE的差异以及AFP与ChE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67例HBV-ACLF患者中早、中、晚期分别为24、24、19例,8周时分别死亡0、9、18例。随着HBV-ACLF的进展,患者血清AFP和ChE均呈下降趋势,早、中、晚期患者血清AFP分别为40.205(14.663,90.550)、23.445(8.233,64.213)、8.990(6.120,14.340)μg/L(F=36.149,P=0.000),血清ChE分别为(4.217±1.408)、(3.619±1.200)、(2.503±1.248)kU/L(F=19.575,P=0.000)。死亡组0、2、4、8周血清AFP明显低于存活组〔μg/L:21.540(7.670,50.470)比60.680(16.383,146.100)、10.560(6.170,20.100)比60.090(27.662,100.700)、8.750(3.045,10.105)比51.875(16.778,88.833)、3.900(2.120,7.660)比20.400(12.950,50.430),P<0.05或P<0.01〕,2、4、8周血清ChE也明显低于存活组(kU/L:3.206±1.480比4.008±1.227、2.893±1.478比4.140±1.236、2.948±1.355比4.329±1.390,P<0.05或P<0.01)。2周时67例患者的AFP为30.100(10.100,90.100)μg/L,ChE为(3.685±1.382)kU/L,相关分析显示AFP与ChE不具有相关性(r=0.082,P=0.508),可以作为两个独立因素来判断HBV-ACLF患者的预后。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AFP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47(P=0.000), ChE的AUC为0.681(P=0.012)。当AFP截断值为20.520μg/L、ChE截断值为2.924kU/L,对应的约登指数最高,检验效率最高,�
- 苗静吴素琼郭丽颖王静任玮贾建伟
- 关键词:甲胎蛋白胆碱酯酶肝衰竭
- 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合并中毒性大疱型表皮松解症1例并文献分析被引量:1
- 2018年
- 患者,女,34岁,因"乏力、中上腹不适1月,皮肤巩膜黄染半月余"于2017.1.29入院。患者为备孕二胎,2016.9.28行妇科B超检查显示宫腔内中高回声结构,考虑结核性质可能,遂2016.11.26当地住院行胸部CT检查显示双肺多发斑片影,部分空洞形成,考虑肺结核。2016.11.29痰液培养显示抗酸杆菌阳性++,2016.12.16肺泡灌洗液检查分枝杆菌(+)。诊断为继发性肺结核,开始予HRZE四联方案抗结核治疗。
- 刘玉袁伟张正国朱慧邹颖梅雪王介非
- 关键词:抗结核治疗中毒性肝损害药物性肝损伤
-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外周血CD4+、CD8+T细胞的表达与HBsAg定量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7
- 2016年
-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CD4+、CD8+T细胞的表达与乙肝表面抗原(HBsAg)定量水平的变化及两指标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7例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携带组)、98例慢性乙肝患者(慢乙肝组)、84例乙肝肝硬化患者(肝硬化组)、3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肝癌组)的一般情况及外周血CD4+、CD8+T细胞的表达、HBsAg定量指标。比较4组患者CD4+、CD8+T细胞表达水平及其与HBsAg的相关性。结果外周血CD4+、CD8+T细胞的表达和HBsAg定量在乙肝携带组、慢乙肝组、肝硬化组、肝癌组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CD4+(个/肛L):829.0(672.0,890.0)、733.0(529.3,923.5)、520.0(329.0,717.5)、438.0(318.0,565.0),CD8+(个/¨L):415.0(407.0,935.O)、570.0(436.8,764.3)、298.0(211.5,510.3)、309.0(223.0,4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日值分别为37.250、53.056,均P=0.000),两两比较的结果显示乙肝携带组CD4+、CD8+T细胞水平高于肝硬化组、肝癌组,慢乙肝组高于肝硬化组、肝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H值分别为3.804、4.580、3.928、4.650,CD8+:H值分别为4.246、3.778、6.189、4.816,均P〈0.01),而乙肝携带组与慢乙肝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肝硬化组与肝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乙肝携带组HBsAg水平高于慢乙肝组、肝硬化组、肝癌组[U/L:9.898(7.565,12.708)、5.257(3.428,8.216)、0.459(0.282,0.791)、0.221(0.125,0.324)],慢乙肝组高于肝硬化组、肝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28、9.037、9.828、9.604、9.883,均P〈0.叭),而肝硬化与肝癌组比较差异无
- 苗静袁晨翼李秋伟郭丽颖贾建伟曹武奎
- 关键词:CD4+T细胞CD8+T细胞肝炎抗原乙型肝炎乙型慢性
- 非生物型人工肝对乙型肝炎肝衰竭干预时机的临床研究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分析非生物型人工肝对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疗效和预后的影响,探讨其对肝衰竭的干预时机。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武汉同济医院感染科的308例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进行前瞻性临床观察,接受标准药物+非生物型人工肝治疗的为人工肝(ALSS)组,仅接受标准药物治疗的为标准药物治疗(SMT)组;两组分别分为早、中、晚3期。结果:治疗8周时,ALSS组的有效率优于SMT组(52.07%vs 34.07%,P=0.004)。ALSS组与SMT组的12周及48周累积生存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12周:50.4%vs 42.1%,48周:44.3%vs 40.7%,P均>0.05)。ALSS组早、中、晚3期的12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1.8%、62.3%、14.9%,48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2.7%、56.7%、9.6%;SMT组早、中、晚3期的12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9.4%、42.9%、15.3%,48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73.3%、42.9%、12.3%。两组相比,早期、晚期患者的12周及48周累积生存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均>0.05),中期患者的12周及48周累积生存率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结论:非生物型人工肝不但可以改善肝衰竭患者的临床疗效,而且可以提高中期肝衰竭患者的生存率,但对早期及晚期肝衰竭患者疗效有限。
- 徐秋仙张振纲聂华章莉莎田德英
- 关键词:人工肝支持系统非生物型肝衰竭
- 阿德福韦酯相关性HBV潜在耐药变异位点研究进展被引量:4
- 2012年
- 目前阿德福韦酯仍是我国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一线抗病毒药物之一。但是,长期接受阿德福韦酯治疗可能导致HBV耐药性变异,目前公认的与之相关的HBV耐药变异位点为rtA181V/T和rtN236T。此外,尚有报道rtQ215S/P/H、rtV214A、rtN238H、rtI233V、rtN118H、rtM207V、rtA200V和rtL180M等位点变异与HBV对阿德福韦酯耐药相关,但其重要性尚须进一步明确。
- 徐秋仙张振纲田德英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抗病毒药突变
- 以大黄为主保留灌肠治疗肝功能衰竭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5年
- 中医药治疗肝功能衰竭及其各种并发证方面有肯定的疗效,而大黄为主保留灌肠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大黄能抑制肠道病原微生物,消除内毒素。中药灌肠使药物直接经直肠静脉和直肠下静脉进行大循环,减轻了肝脏负担。对于传统灌肠只能达到直肠或乙状结肠的缺点,近年来研制的结肠灌注透析治疗机能进行全结肠清洗,排出宿粪,洁净肠道,为中药保留灌肠准备了一个较洁净的肠道环境,然后再用大黄为主保留灌肠,实为一种较好的思路。
- 廖陆雷卓蕴慧
-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
- 凉血解毒化瘀方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湿热瘀黄证临床研究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观察凉血解毒化瘀方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湿热瘀黄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0例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湿热瘀黄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对照组予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凉血解毒化瘀方口服治疗8周,并于第1周采用生理盐水结肠灌洗及大黄乌梅合剂保留灌肠。治疗开始后0、4、8、12、24周时观察2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胆红素(TBil)、血氨(NH3+)、CD3+、CD4+、CD8+、自然杀伤细胞(NK)、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细胞介素(IL)、干扰素-γ(IFN-γ)变化,并进行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结果治疗开始后4周,2组患者各项指标均较基线水平明显改善,试验组TBil、IL-4、IL-6低于对照组(P<0.05,P<0.01)。8周时,试验组AST、TBil、IL-6均低于对照组(P<0.05),PTA高于对照组(P<0.01)。12周时,试验组TBil、PTA、IL-5、IL-6、IFN-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4周时,试验组ALT、NH3+、CD4+、CD8+、NK、IL-2、IL-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Bil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凉血解毒化瘀方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慢加急(亚急)性肝衰竭湿热瘀黄证有助于黄疸的消退和提高PTA,对部分炎症细胞因子降低有积极作用。
- 刘政芳黄伟李芹林恢刘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