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AZD089)
- 作品数:14 被引量:33H指数:3
- 相关作者:徐洪军黄景春林非凡郭名华曾军更多>>
- 相关机构:上海大学信阳师范学院绵阳师范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文艺学:重返公共话语的可能性——2013年文艺学学术热点扫描被引量:1
- 2013年
- 2013年中国文艺学学术研究包含了一些"重返公共话语"的冲动,并逐步开拓出一些影响未来学科发展的可能性空间。"美的回潮"究竟是真正回到了中心性位置,还是只是一种性质值得怀疑的复归?新世纪西方美学新潮仍然层出不穷,但其对中国美学的影响尚还较为有限。马克思主义美学之于21世纪美学研究的新视域,还亟待开拓。文艺学的文化研究仍然主要集中在大众文化和亚文化批判上,大众文化研究的批评尺度成为今年关注的重点;而新世纪以来尤其是新媒体时代出现的青年亚文化现象则成为另一个重点。新媒体文艺理论研究的空间也在2013年获得了进一步的推进。
- 曾军林非凡
- 关键词:文艺学公共话语亚文化
- 白桦研究的意义、现状与可能
- 2017年
-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白桦是一位具有重要影响的作家,他创作时间很长,作品数量巨大,涉及体裁广泛,而且他涉身其中的"《苦恋》风波"也是新时期文学批评史上的一桩重要学案。但是,对于这样一位相当重要的作家,学术界却长期以来保持着令人讶异的沉默。在学术发展的道路上,这种沉默是不应该长期存在的。要打破这种沉默,推动白桦研究的深入发展,以下几个方面或许可以成为我们关注的重点:文集整理、文本阐释、文学观勾勒、启蒙立场分析、创作心态梳理以及他与新时期文学思潮之间的关系。
- 徐洪军
- 关键词:白桦
- 当代红色歌谣及其社会记忆——以湘鄂西地区红色歌谣为主线被引量:12
- 2017年
- 在新民歌运动中,文化界大规模收集、编创红色歌谣。此后文化工作者每次到老苏区调查采风,都会发现一批新的红色歌谣,每逢"建国""建党""建军"的大庆之年都会结集出版。红色歌谣是新中国的创世史诗,体现了当代人对红军、苏区的社会记忆。搜集、编创红色歌谣,为当今社会秩序的合法性提供证明,并给当代社会文明建设指明努力的方向。
- 黄景春
- 关键词:红色歌谣创世史诗社会记忆
- 权力批判的转向——宁肯小说权力论被引量:1
- 2016年
- 宁肯小说在以往的反腐败官场小说的基础上,在权力批判方面有新的突破,实现了权力批判的转向。宁肯小说破解了权力系统运作的内幕和权力形态,敏锐发现和深刻揭露了权力系统运转所产生“黑洞”的本质;再现了权力的“完美的罪恶”,展现了权力者追求权力、滥用权力和被权力毁灭的全过程;通过描绘权力是如何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深刻地剖析了人人自身都有的权力欲望,把权力批判的矛头从仅仅指向权力贪腐者而转向现实生活中的权力欲望者自身。权力批判的转向是宁肯小说艺术探索的必然性结果,宁肯小说的权力批判达到了当代文学的新高度,如果我们不能从权力批判的角度考察宁肯小说,就无法真正揭示其独特的思想内涵。
- 郭名华
- 关键词:权力欲望权力系统权力批判文化批判
- 民族记忆构建的民间文学方式被引量:5
- 2017年
- 民间文学是一国之民共同享用的口头文学。当代民间文学既以口头表演形式生成,也以书面文本形式生成,且通过口头、书面、影视、网络等多种途径传播,它们是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节日和仪式为民间文学提供了制度化的表演窗口。当代民间文学通过仪式关联和文本关联两种途径延续民族记忆。大量涌现的民间文学作品以"集体文本"的形式构成记忆媒介,在互动循环中维系国家的、民族的共同历史感和价值观,构建中华民族文化同一性。中国当代民间文学既构建国家政治认同,也构建民族身份认同,二者具有较多的内容一致性。
- 黄景春
- 关键词:民族记忆民族身份认同
- 创伤记忆书写如何抚慰心灵——重读《从森林里来的孩子》
- 2016年
- 本文以叙事心理学为理论背景,通过文本细读,分析了《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在中华民族急需走出历史创伤、展开现代化追求的特殊历史时期所具有的文学治疗功能。它揭露了以梁启明和孙长宁为代表的两代人在"文革"期间所遭受的创伤,并通过创伤性叙述使之得以外化;以一种浪漫的抒情笔法描绘了艰难岁月中"残存的美好",给陷入绝境的心灵带来了新生的希望;以一种童话体的结构给读者以心理的抚慰,使刚刚经历了创伤的灵魂得以舒缓;以倒叙的手法和上下篇的结构让读者与故事中的苦难拉开了距离,预示了苦难的结束、幸福的到来。在此意义上,《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应该成为"伤痕文学"中承担民族心理创伤治疗的经典文本。
- 徐洪军
- 关键词:创伤记忆文学治疗经典文本
- 论莫言小说中的创伤记忆书写
- 2018年
- 本文研究对象是莫言小说中的创伤记忆书写。论文梳理了其小说中的酷刑记忆、饥饿记忆、爱欲被压抑的记忆、死亡记忆等创伤性记忆的类型,分析了其所书写的文化创伤记忆与个体生命的创伤记忆。本文运用文化记忆、叙事学、心理学等理论,阐释了莫言如何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对创伤记忆进行重构,并通过建立自足的审美世界达到对创伤记忆的疗愈效果。最后,通过创伤记忆的视角,说明了莫言小说的文学史意义。
- 班易文
- 关键词:创伤记忆叙事
- 《极花》:《盲山》之后,讲一个不一样的故事
- 2016年
- 虽然与电影《盲山》有着较为相似的故事框架,但贾平凹的新作《极花》却并非对拐卖妇女故事的重复书写。通过与《盲山》的对比,从叙述视角、叙述立场以及大量的细节描写方面论述了《极花》的创作目的:作家希望借助胡蝶的眼光与经历向我们展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西北农村的凋敝与悲凉。
- 徐洪军
- 关键词:叙述立场
- 怎样把新闻写得活一些、有吸引力一些——关于新闻采写的一些思考
- 2016年
- 新闻到底怎么写,唯有勤观察、勤思考,抓细节、抓特色,时刻看到那个"不一样",笔下写出那个"不一样",新闻也许才会有受众,才会有吸引力。
- 蒋剑翔
- 关键词:新闻文化眼光
- 都市传说中的文化记忆及其意义建构——以上海龙柱传说为例被引量:13
- 2014年
- 上海龙柱传说的角色和母题具有鲜明的传统性,该传说中的主角是高僧之类的神性人物,防范的对象是具有潜在危险性的龙,故事情节属于神人救世母题类型。都市传说是文化记忆的直接呈现,市民把高架路建设纳入"生活世界"加以认识,通过口头叙事表达对龙柱这座新建筑及其雕塑作品的理解,赋予它们全新的文化意义。都市传说以文学的形象化的方式创造意义空间,将新建筑"圣化",并将它们改造成记忆之场中的类似于纪念碑的象征物。由于口头叙事的传统性,都市传说在意义构建过程中保持了民族记忆的某些连续性,从而延续城市文化原有的色调。
- 黄景春
- 关键词: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