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10E039)

作品数:4 被引量:3H指数:1
相关作者:严宁梁田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文学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主题

  • 2篇英语
  • 2篇教学
  • 1篇大学英语
  • 1篇大学英语自主...
  • 1篇隐喻
  • 1篇英语写作
  • 1篇英语自主
  • 1篇英语自主学习
  • 1篇再见
  • 1篇情感
  • 1篇情感教学
  • 1篇主题
  • 1篇主义
  • 1篇写作
  • 1篇建构主义
  • 1篇菲利普·罗斯
  • 1篇标题

机构

  • 3篇哈尔滨工程大...

作者

  • 2篇严宁
  • 1篇梁田

传媒

  • 1篇学术交流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 1篇安徽工业大学...

年份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大学英语自主学习情感教学探析
2011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而情感教学是一种有益的教学尝试。分析情感对自主学习的影响,可以提出在自主学习中施以情感教学的可行性策略。
梁田严宁
关键词:情感建构主义
《再见,哥伦布》中场景机制的运用及其对主题的揭示被引量:1
2013年
中篇小说《再见,哥伦布》是美国犹太作家杰出代表之一、当代美国文坛泰斗菲利普.罗斯初登文坛的首次创作。尽管是初次尝试创作,《再见,哥伦布》却显示出作者不俗的写作才华、深刻的生活洞察力以及成熟的写作风格。小说以爱情故事为线索揭示了美国犹太青年对传统是继承还是反叛的矛盾心理及摆脱束缚、寻求自我的强烈愿望。在这部小说中,作者刻意设计了故事发生的两个主要场景———肖特山富人区和纽瓦克犹太人聚居区。微观上大量细腻的场景细节描写与宏观上主要场景时空上的交错转换相结合的场景机制,既为读者编织出了一幅美国犹太人的生活画卷,又呈现出美国犹太中产阶级郊区生活与普通犹太移民后裔城市生活的鲜明对立。同时,整个故事由主人公尼尔讲述,打破了全知的叙事视角,故事空间因此成为人物内心的外化,场景描写成为了刻画人物心理和揭示主题的重要手段,极具叙事功能性和主题揭示性。
严宁
关键词:菲利普·罗斯
标题中的隐喻对英语写作教学的启示被引量:2
2012年
标题中的隐喻制约整个语篇信息流的走向和词汇的链接。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分析标题中的隐喻,在作文练习时设计标题中含有隐喻的写作任务,并注意选择富含隐喻语篇的教材,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
刘艳春
关键词:英语隐喻写作教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