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2579)
- 作品数:4 被引量:10H指数:2
- 相关作者:王中全崔晶王书伟更多>>
- 相关机构:郑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旋毛虫肌幼虫在不同培养基中发育情况的观察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观察旋毛虫肌幼虫在不同培养基中的发育情况。方法将旋毛虫肌幼虫接种在不同培养基中于37℃5%CO2条件下培养18 d,观察幼虫开始蜕皮的时间和蜕皮率,并测量幼虫长度。结果肌幼虫在RPMI-1640、含5%胎牛血清(FBS)的RPMI-1640培养液、PBS和生理盐水中开始蜕皮的时间分别为15、23、19和37 h;肌幼虫在RP-MI-1640与5%FBS+RPMI-1640中分别蜕皮1~4层和1~2层,在PBS与生理盐水中仅蜕皮1层。培养5 d后,RP-MI-1640中培养幼虫的蜕皮率(77.94%)显著高于在其他3种培养液培养的幼虫蜕皮率(39.83%、44.64%和8.84%)(Z1640+5%FBS=-2.268,ZPBS=-2.641,Zsaline=-6.826,P〈0.05);培养18 d后,在RPMI-1640中蜕2~4层皮的幼虫蜕皮率(25.6%、1.32%及0.26%)显著高于在5%FBS+RPMI-1640中培养的幼虫蜕皮率(0.45%、0和0)(Z2=-16.111,Z3=-7.991,Z4=-3.885,P〈0.05);在2种培养液中培养1~18 d的幼虫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8,P〉0.05),幼虫长度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减小(F1640=54.639,P〈0.05;F1640+5%FBS=26.928,P〈0.05)。结论绝大多数旋毛虫肌幼虫在RPMI-1640与5%FBS+RPMI-1640培养液中不能蜕下完整表皮,不能发育到成虫阶段。
- 王莉崔晶王书伟王中全
- 关键词:旋毛虫肌幼虫蜕皮
- 旋毛虫氨基肽酶的表达及其血清学诊断价值的研究
- 目的:研究旋毛虫氨基肽酶(TsAP)重组蛋白的血清学诊断价值。方法:通过RT-PCR扩增旋毛虫氨基肽酶(AP)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GEX-6p-1-AP,测序及酶切鉴定后转化E.coli BL21,以异丙基β-D-硫代半...
- 张雅兰李灵鸽王莉王中全崔晶
- 关键词:旋毛虫旋毛虫病氨基肽酶ELISA血清学诊断
- 文献传递
- 旋毛虫幼虫体外对肠上皮细胞侵入及发育的观察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观察旋毛虫幼虫在体外对肠上皮细胞的侵入及发育情况。方法将旋毛虫肌幼虫在大鼠肠内容物或小鼠胆汁中孵育2 h后,分别接种至半固体培养基(DMEM/F12完全培养基+1.75%琼脂糖)、半固体培养基+T84细胞、DMEM/F12完全培养基+T84细胞及半固体培养基(高糖DMEM完全培养基+1.75%琼脂糖)+Caco-2细胞中,37℃5%CO2培养24 h,观察并计数细胞层中的1期及2~4期幼虫。结果经肠内容物与胆汁孵育后的幼虫在半固体培养基+Caco-2细胞中发育为2~4期幼虫的百分比分别为50.00%和34.78%(χ2=0.836,P〉0.05),两者均高于经RPMI-1640孵育的幼虫百分比8.70%(χ21=5.978,χ22=4.600,P〈0.05)。经肠内容物孵育后的幼虫在半固体培养基+T84细胞中2~4期幼虫的百分比(40.00%)显著高于半固体培养基中的幼虫百分比4.76%(χ2=10.947,P〈0.05);在T84和Caco-2细胞中发育为2~4期幼虫的百分比分别为40.00%和5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6,P〉0.05);在完全培养基+T84细胞中未观察到2~4期幼虫;在半固体培养基中,幼虫可侵入T84/Caco-2细胞并在细胞单层中移行,留下明显的移行轨迹,培养37 h与42 h后分别发现1条雌虫与3条雄虫。结论旋毛虫幼虫经肠内容物或胆汁孵育后再接种至半固体培养基,可在体外侵入肠上皮细胞并能生长发育。
- 王莉崔晶王书伟王中全
- 关键词:旋毛虫肠上皮细胞发育半固体培养基
- 免疫血清对旋毛虫感染性幼虫侵入肠上皮细胞及其发育的影响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观察旋毛虫感染性幼虫排泄分泌(ES)抗原与旋毛虫感染性幼虫表面抗原免疫鼠血清对幼虫侵入HCT-8肠上皮细胞及其发育的影响。方法将旋毛虫感染性幼虫接种至半固体培养基(RPMI1640培养基+1.75%琼脂糖)+HCT-8细胞中,37℃5%CO2培养12、24、36、72和96h后镜下观察幼虫发育情况;将幼虫接种至含免疫血清的半固体培养基+HCT-8细胞中,培养15min后镜下观察幼虫形态及其对肠上皮细胞的侵入情况,36h后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观察幼虫蜕皮,并计数Ⅰ期和Ⅱ~Ⅳ期幼虫。结果幼虫在半固体培养基培养12h可侵入HCT-8细胞单层,36~72h幼虫可蜕皮1~2次,培养96h可见早期成虫。在含ES抗原免疫血清与感染鼠血清条件下培养15min,幼虫头端可见免疫复合物形成的帽样结构,但在含表面抗原免疫血清、正常鼠血清或不含免疫血清条件下培养的幼虫头端则无帽样结构,头端带有帽样结构的幼虫不能侵入HCT-8细胞单层。在含ES抗原与表面抗原免疫血清条件下发育至Ⅱ~Ⅳ期幼虫的百分比(2.25%、2.2%)均明显低于含正常鼠血清条件下培养的幼虫(24.7%)(P<0.05)。结论旋毛虫ES抗原免疫血清可阻止幼虫对肠上皮细胞的侵入,ES抗原及表面抗原免疫血清均可阻止部分幼虫的发育(蜕皮)。
- 王书伟崔晶王中全王莉
- 关键词:旋毛虫排泄分泌抗原表面抗原免疫血清肠上皮细胞
- 旋毛虫幼虫体外侵入正常小鼠肠上皮细胞及发育观察
- 目的:观察旋毛虫幼虫在体外对正常小鼠肠上皮细胞(intestinal epithelial cells,IECs)的侵入及发育情况。方法:将旋毛虫肌幼虫在小鼠胆汁中孵育2 h,然后分别以不同密度(1.7条/cm、4.2条...
- 刘若丹王中全任会均龙绍蓉崔晶
- 关键词:旋毛虫小肠上皮细胞
- 文献传递
- 阿苯达唑对曼氏裂头蚴感染小鼠的疗效观察被引量:6
- 2012年
- 为观察不同剂量阿苯达唑对感染曼氏裂头蚴小鼠的疗效,将72只小鼠随机均分为A~H等8组,每鼠经口感染5条裂头蚴。感染后1周,A~C组小鼠应用阿苯达唑灌胃治疗1个疗程(2次/d×7d),阿苯达唑1个疗程的总剂量分别为1700、2500和3300mg/kg,治疗后1周剖杀;E~G组小鼠治疗1个疗程后间隔7d,再治疗1个疗程,总剂量同A~C组,第2疗程结束后1周剖杀;D、H组小鼠仅灌服蒸馏水,分别作为A~C组和E~G组小鼠的对照组。检获裂头蚴,计算各组小鼠的平均虫数和减虫率。结果发现,A~C组小鼠的减虫率分别为20.0%、20.0%和2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351,P〉0.05)。E~G组小鼠的减虫率分别为22-3%、36.4%和31.9%,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x2=1.812,P〉0.05);应用相同阿苯达唑剂量治疗1个与2个疗程后,小鼠减虫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阿苯达唑对裂头蚴感染小鼠无明显的治疗效果。
- 崔晶王明明赵雨薇甘冠华胡博文姜鹏祁欣刘莉娜王中全
- 关键词:曼氏裂头蚴裂头蚴病阿苯达唑小鼠